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不同影响,为提升老年人主观福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分析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不同影响,有序Logit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并通过异质性检验分析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内部差异。结果:接受子代支持的老年人平均主观福祉要比不接受子代支持的老年人高0.22(P<0.05);子代经济支持(P<0.05)、子代照料支持(P<0.05)和双向情感支持(P<0.001)与老年人主观福祉均呈正相关关系;亲代经济支持、亲代照料支持与老年人主观福祉总体不相关,但亲代照料支持(P<0.05)与70岁及以上老人的主观福祉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向上代际支持均对提升老年主观福祉有显著正向影响;向下代际支持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影响呈现差异性,提供亲代照料支持会对7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主观福祉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双向情感支持对提升老年主观福祉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要提高子代支持水平,加强代际情感交流,同时降低子代对中高龄老人照料支持的索取。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运用混合调节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发现:中国式家庭“互惠性孝道”代际交换关系,对于改善老人主客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有重要作用;子女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情感慰藉三类代际交换,通过老人“逆反哺”中介机制非对称影响老人健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以直接机制与对“子女代际交换-老人代际交换-老人健康”路径关系的混合调节中介机制,非对称影响老人健康。应多路径强化家庭代际交换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嵌合匹配性,优化家庭代际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照料孙辈对农村中老年人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居住安排下的照料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1)照料孙辈对农村中老年人抑郁症状频率有正向影响,对农村流动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负向影响,但对农村非流动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2)不和子女、孙辈居住且照料孙辈的农村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为好的概率最高,隔代居住且照料孙辈的农村流动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为好的概率最低,三代同堂居住且照料孙辈的农村非流动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为好的概率最低;(3)代际情感支持比代际经济支持更有利于农村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政府应支持兴办农村婴幼儿托管服务机构,为农村流动中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服务,支持子女与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居住,倡导子女增强对父母的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际支持对失能老人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选取日常生活活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帮助的1275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OLS回归,分析代际支持各个维度对失能老人抑郁状况的影响。结果失能老人抑郁自评得分均值与严重抑郁临界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能老人抑郁状况在家庭规模、健康状况及人口学特征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支持、子女经常探望有助于改善失能老人的抑郁状况(均P<0.05);双向经济支持不能改善失能老人的抑郁状况(P>0.05)。结论代际支持能缓解失能老人的抑郁状况,子女要积极承担失能老人的照护义务,加强情感交流,在代际互动中减轻失能老人内心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子女收入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及群体性差异,并探究家庭支持在其中的中介效果。方法:使用2011—2018年四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构建非平衡面板,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子女收入对老年人健康的效应水平,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讨论,并采用Karlson-Holm-Breen(KHB)方法对子女经济转移、时间转移以及二者组合路径的家庭支持方式进行机制检验。结果:子女收入提高分别在0.049和0.033水平上显著改善老年人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修正选择性偏差后结论依旧稳健;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照料与情感支持在改善老年人健康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结论:子女收入对老年人存在健康溢出效应,但在不同年龄、性别和户籍状况老年群体中存在差异;提高青年收入水平,倡导子女提供兼顾经济和时间转移的家庭支持方式有利于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有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社区居家照料服务、焦虑情绪与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关系,为改善社区居家照料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自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验证社区居家照料服务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积极作用。本研究引入焦虑情绪作为中介变量,去探索社区居家照料服务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社区居家照料服务、焦虑情绪与健康自评均显著相关(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直系亲属提供照料(β=0.197,P<0.01)”“亲属提供资金(β=-0.076,P<0.05)”“政府或社会提供资金(β=-0.135,P<0.01)”“提供服务数量(β=0.011,P<0.05)”“焦虑情绪(β=-0.085,P<0.001)”均能显著影响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焦虑情绪在直系亲属提供照料,政府或社会提供资金与自评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亲属提供资金、提供服务数量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焦虑情绪能够在社区居家照料服务与健康自评状况中起中介作用,由直系亲属提供照料、自己提供养老资金、提供服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夹心一代”老人双向代际支持现状及其与抑郁的关系。方法:使用江苏省南京市自制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老人的代际支持现状和抑郁症状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夹心一代”的代际支持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结果:“夹心一代”老人与非“夹心一代”老人在给子女的经济支持(χ2=9.242,P<0.01)、照料支持(χ2=19.695,P<0.01)及情感支持(t=2.846,P<0.01)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夹心一代”老人的抑郁得分为12.70±3.58分,与非“夹心一代”老人没有显著差异(t=-1.07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给子女照料支持(β=-1.492,P<0.01)、给子女情感支持(β=-0.083,P<0.05)、给祖代照料支持(β=-1.167,P<0.05)、给祖代情感支持(β=-0.083,P<0.05)均有助于降低老人抑郁症状发生的概率。结论:“夹心一代”老人虽然代际支持的负担远高于非“夹心一代”老人,但提供双向的照料支持和情感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女数量、子女经济特征、代际关系等对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云南省15个州(市)60周岁及以上农村老人进行抽样调查,收回1983份有效问卷,覆盖云南省92个自然村。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结果]农村老人心理健康评分为(93.95±23.084)分,其中得分为75分及以上有1541人(77.7%),75分以下有442人(22.3%)。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子女关系、子女经济状况、子女是否外出打工、子女对老人关心程度和子女探访频率对老人心理健康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女数、与子女关系、子女是否在外打工、子女对老人的关心程度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P<0.05)。[结论]子女仍是农村老年父母心理慰藉的重要来源;代际关系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心理;多子未必多福,女儿作用越来越重要;子女经济状况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国流动老年人口的家庭代际关系类别及其与健康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2018数据库中的流动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且人户分离)为研究对象,从躯体健康(ADL)与认知健康(MMSE)两个维度评估流动老年人口健康状况。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探讨流动老年人口家庭代际关系类别,并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不同类别与健康状况的关联。结果:流动老年人口家庭代际关系类别可分为“情感型关系组”(7.6%)、“疏离型关系组”(6.2%)、“紧密型关系组”(39.6%)、“近而有间型关系组”(8.3%)与“接受型关系组”(38.4%)。流动老年人口的躯体健康与认知健康在5种不同代际关系类别上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代际关系类别是流动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因素,情感型关系组与接受型关系组的流动老年人口躯体健康状况更好(P<0.05),而疏离型关系组的流动老年人口认知健康状况更差(P<0.05)。结论: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能对流动老年人口的躯体健康与认知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建议应优化家庭资源分配,提高子代代际支持水平,加强代际情感交流,同时推动家庭责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中国双向代际支持近十年的变化趋势,探究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双向代际支持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利用最新2018年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结果]2010-2018年,中国双向代际经济支持比例呈上升趋势,双向代际照料支持比例呈下降趋势,与子女关系亲近比例上升。有亲代经济支持(P0.01)、有子代经济支持(P0.01)、有亲代照料支持(P0.05)和有子代照料支持(P0.01)均能促进老年人就医,与子女关系亲近减少就医(P0.01)。[结论]应当加强对传统家庭照料的重视,同时注重社会支持养老、抚幼功能的补充,促进医养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照料孙辈对中国祖父母抑郁症状的影响机制,考察代际沟通能否在影响机制间发挥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采用OLS回归模型考察祖父母照料孙辈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利用分组回归探讨照顾孙辈与抑郁状况的人群异质性。最后,使用Bootstrap方法检验代际沟通在照料孙辈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提供照料孙辈且与子女共同居住的祖父母抑郁水平更低(β=-1.320,P<0.01);低龄子孙数量为2个时,对祖父母的抑郁产生不利影响(β=0.527,P<0.05);当低龄子孙多于2个时会负面影响祖父母抑郁状况(β=0.497,P<0.05);代际沟通在照料孙辈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031(95%CI:-0.056~-0.012),代际沟通在子孙数量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069(95%CI:0.041~0.098)。结论 中国祖父母的抑郁状况受到照料孙辈的影响,照料孙辈能够通过代际沟通影响祖父母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长期照料服务供给(医疗康复服务供给、精神慰藉服务供给、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供给)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方法]抽取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CLHLS)2008年数据的长期失能老人样本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模式的选择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1医疗康复服务包括上门医疗服务(P<0.01)、社区健康教育(P<0.01)、医疗保险情况(P<0.05);2精神慰藉服务包括社区精神慰藉服务(P<0.01)、社会活动与娱乐活动(P<0.01);3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包括社区起居照料服务(P<0.01)、社区日常购物服务(P<0.01)。[结论]长期照料服务供给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模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居住方式和子女支持对老年人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使基层卫生服务更具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居家类型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方法: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负二项Hurdle回归模型(NBH模型)分析。结果:与子女同住会显著提高城乡居家老年人对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P<0.05),子女经济支持则会显著降低需求(P<0.05);当老年人至少具有一项基层卫生服务需求时,子女情感支持会显著降低其对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P<0.05)。此外,户口、自评健康、是否有慢病、ADL水平、子女数都是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和建议:家庭照护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将家庭责任融入社区居家健康养老制度中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家庭特征,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应当关注农村老年人、失能老年人、患有慢病老年人的需求,丰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具有社区居家养老意愿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山东省潍坊市城市社区不同类型老年人对社区健康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为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老年健康服务项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对应分析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项目需求度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一类老年人是健康教育、精神慰藉和健康管理参与的高需人群;二类老年人是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的高需人群;三类老年人是日常照料、疾病护理和精神慰藉的高需人群;四类老年人是日常生活照料的高需人群。结论运用对应分析对老年人健康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发现不同类型老年人的相应健康服务需求项目,为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老年健康服务项目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状况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筛选获得4738名高龄老年人,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特征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基于Andersen理论模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诱因性因素、赋能性因素、需要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不同特征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高龄老年人样本群体中,针对养老服务需求,83.5%的高龄老年人选择上门看病服务,76.4%选择健康教育,65.0%选择精神慰藉,62.5%选择社会娱乐活动,62.4%选择处理家庭邻里纠纷,59.7%选择法律援助,59.4%选择起居照料,56.4%选择日常购物。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存在差异,社区对高龄老年人起居照料、精神慰藉、日常购物、社会娱乐、处理家庭纠纷、上门看病、健康教育的供给分别为5.5%、8.6%、10.9%、17.7%、24.8%、36.3%、39.1%。同时,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城乡差异,农村高龄老年人对上门看病服务的需求比城市高(P0.05)。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主要与诱因性因素中的年龄、居住地、受教育年限,赋能性因素中的居住方式、房屋产权、生活富裕程度,以及需要因素中的自评健康、孤独感、日常活动能力有关(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上门看病、健康教育、精神慰藉、社会娱乐活动、处理家庭邻里纠纷、法律援助、起居照料、日常购物。但是高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现象严重,尤其是起居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高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受到诱因性因素、赋能性因素以及需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失能老年人护理模式需求的因素,为合理配置护理资源提供依据,为我国长期护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采用多层线性模型了解失能老年人护理模式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层线性模型结果显示,748名失能老年人中,护理补贴越多、子女居住距离越远、慢性病种类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社会化护理模式(P<0.05);护理机构床位数越多、失能等级越严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居家护理模式(P<0.05);失能等级、慢性病种类和护理补贴之间交互效应显著为正(P<0.05);子女居住地距离和护理补贴之间交互效应显著为负(P<0.05)。[结论]护理机构床位数、失能等级、受教育程度对失能老年人护理模式需求有负向影响,护理补贴、子女居住距离、慢性病种类对失能老年人护理模式需求有正向影响,且护理补贴与子女居住距离、失能等级、慢性病种类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退休后工作参与和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关联效应,为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的合理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的截面数据,以Stata14.0软件为工具,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发现,年龄、是否参加社会活动、退休金、养老保险、性别对退休后老年人工作参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工作参与和退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关联效应的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0.062、0.065、0.068,即退休后进行工作参与能使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提高6.2%~6.8%(P<0.05)。65~79岁年龄组的退休老年人工作参与后,其自评健康水平提升7.6%~7.9%(P<0.05);退休后进行工作参与的男性老年人,其自评健康水平提升6.4%~8.3%(P<0.05)。结论 退休后工作参与和老年自评健康具有正向关联效应;退休后工作参与和老年自评健康的关联效应存在性别、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城区老人社会支持提供与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进入老年后,因生理、家庭、工作和所处环境的变化,导致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和经济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与其他年龄组人群比较,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人群.各种疾病的患病率高,且病情严重、病程更长,对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支出明显高于一般人群[1,2].随年龄增高.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日常生活照料、外出或就诊陪伴的需求增加.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来源及社会交往减少,在医疗和日常照料方面的支出增加,对心理慰藉的需要增加.因此,老年人是在生理、心理和经济上都需要他人帮助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需要多方面的社会支持来满足其需求[3].本文通过对不同失能状况的老年人社会支持需求与利用程度以及社会支持的提供情况进行比较,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养老方式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孤独感的影响,为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养老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月份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徐州市2 260名≥60岁老年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3种养老方式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各维度的影响。结果 47.52%(1 074人)老年人具有孤独感,其中偶感孤独726人,占32.12%、348人常感孤独,占15.40%。家庭养老变量中,是否与子女同住及子女个数对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均有影响(P 0.05);社会养老变量中,没有政府养老金、社区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P 0.05)。结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老年人健康护理、重点关注没有子女或子女较少的老年人,并要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兵团老年人心理需求、社会支持利用度及社会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老年人心理需求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社会功能维度,对510名兵团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兵团老年人社会功能评分在性别(F=6.8,P0.05)、年龄(F=4.2,P0.05)、养老模式(F=4.65,P0.05)、文化水平(F=2.96,P0.05)以及与子女的关系(F=9.67,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功能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心理需求呈正相关(r=0.132/r=0.104,P0.05);社会支持利用度、心理需求对社会功能起正向预测作用(P0.05);社会支持利用度在心理需求与社会功能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29%)。结论心理需求对兵团老年人社会功能的影响完全是通过社会支持利用度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