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9,(10):1307-1311
目的:从生产/流通企业角度了解四川省医疗机构药品短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建立药品短缺供应保障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省78家医疗机构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的药品短缺情况进行调查;对短缺药品涉及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进行溯源调查,综合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了解该省出现药品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本次调研共向医疗机构发放7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78家医疗机构共上报了206种药品,共计240个品规出现短缺。向短缺药品涉及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分别发放140、6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结合现场实地调研,共获得212个品规的短缺药品调研结果。从生产企业角度出发,造成药品短缺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性成本上涨(占66.51%)和流通成本上涨(占26.88%);从药品流通企业角度出发,造成药品短缺的最主要因素是货源供应不足或缺货(占75.47%)、库存管理问题(占16.51%)和价格倒挂(占11.32%)。结论:导致药品短缺的生产/流通企业方原因主要包括生产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提高、药品价格倒挂、库存管理及招标采购问题。建议通过完善药品招标定价制度、调动企业积极性,完善企业短缺药品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建立短缺药品储备机制、组织短缺药品的应急生产,加强短缺药品供应链管理、净化市场不良风气,完善短缺药品紧急处置办法、提高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能力等措施,多部门协同合作,减少药品短缺现象的出现,保障临床持续获得安全、有效的药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供应现状及药品短缺因素,为西藏地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文献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西藏地区医疗机构药品供应与保障措施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研方式向西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员进行在线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对123家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员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为76.42%。西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存在药品供应及短缺问题,短缺品种累计达64种,其中4种属于国家短缺药品目录,34种为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目录中的品种,26种为本次调研覆盖范围的品种。药品短缺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原因(药品需求不稳定和原材料短缺)、生产或供应企业原因(生产线改造、企业储备不足或采购订单响应不及时)、药品自身原因(药品有效期过短)及西藏地区药品短缺还有一些特殊原因(路途原因及达不到起送量)等。结论 西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存在药品供应及短缺问题,且短缺品种及短缺因素具有地域特点,应尽快建立西藏地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及应急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33):4620-4622
目的:为保障临床药品供应提供实证参考。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安徽省集中招标未中标药品情况,确定需要调查的短缺药品品种,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安徽省5个地区5家三级甲等医院短缺药品具体情况及短缺原因。结果:共发放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发现,5家三级甲等医院共有54种短缺药品,其中神经循环系统药物品种短缺最严重,所占比例为20.37%。短缺主要原因为药品价格偏低,所占比例为48.15%,其他原因有供应不足难以采购、患病人群少/用量低等。结论:针对药品短缺问题,政府部门应完善药品定价和招标政策,生产企业应提高生产研发能力,经营企业应优化网络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药品管理制度,以促使药品短缺现象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贵州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盘点现状,为促进该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盘点规范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星”,对该省130家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盘点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基本信息、药房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药品盘点现状,数据统计采用微软Excel表格,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收到问卷769份,有效问卷640份,有效回收率83.22%。在该省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中,相比一级、二级公立医疗机构,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盘点制度较完备,药品盘点培训、盘点操作相对规范。结论:在所调查的该省公立医疗机构中,一级、二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盘点不规范现象较为多见,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9,(8):1014-1018
目的:调查四川省部分医疗机构药品短缺情况及其原因。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四川省78家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药品短缺情况,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基本信息、药品短缺情况、具体短缺药品信息、药品短缺原因。对调查问卷收集的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药品短缺的关键因素。结果与结论:78家医疗机构包括三级医院13家、二级医院22家及基层医疗机构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乡镇卫生院33家);共发放调查问卷78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其中68家医疗机构上报了206种短缺药品,合计240个品规;有88.34%以上的短缺药品价格低于50元。短缺药品主要类别为抗感染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且多为直接挂网采购类;暂时短缺(短缺时间<3个月)和长期短缺(短缺时间>12个月)的药品占比相对较高(合计占比超过68%);药品供货和医疗机构自身因素是导致药品短缺的两大主要原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药品短缺时间的因素主要为医院药品采购流程、医疗机构所处地区以及药品采购价格,影响医疗机构药品短缺品规数的因素主要有药品采购流程、医院采购目录限制、是否基层/非基层医疗机构、是否综合/专科医院。建议该省医疗机构可通过建设短缺药品信息管理平台、优化药品采购目录和计划、加强药房库存管理、建立配送企业监管制度等措施,来减少因自身原因导致的药品短缺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超大型城市解热镇痛药应急保障体系为例,为短缺药品应对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药品短缺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重点药品目录与全市大数据监测平台,增加全市药品供应量,完善市、区两级医疗机构药品保障调配机制,加强院内用药监管和院外合理用药引导。同时药品供应向基层倾斜,推动分级诊疗社区配药,以实现全市药品供应有序。结果 医疗机构解热镇痛药从原有的供应紧平衡状态有序转为库存充足状态。结论 通过制定药品目录,进行信息化动态监测,加强院内用药监管和合理用药宣传等可有效应对药品短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研四川省医疗机构的药品短缺现状。方法通过医疗机构分层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四川省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药品短缺现状,并进行双因素比较,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结果与结论该省医疗机构存在药品短缺,但以相对短缺为主,未出现大范围集体短缺。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应更多从机制层面和具体策略层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9,(3):298-302
目的:分析我国短缺药定点生产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以重庆市2012年9月-2018年9月6年间确定的2批共7个定点生产药品为例,分析国家定点生产药品的总体供应情况(以医疗机构订单平均满足率为指标)、国家定点生产政策实施前后(包括定点生产期间和非定点生产期间)供应情况(订单平均满足率)的变化,并按医疗机构等级和医疗机构订购量(分为小、适中、大3个区间)进行分类分析;同时,电话访谈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关商务人员,了解并归纳出目前这些药品存在的供应问题的原因。结果:除1个定点生产药品的订单平均满足率为0外,其余6个药品的订单满足率为58.05%~92.31%;定点生产期间订单满足率相比非定点生产期间订单满足率提升明显,但在药品定点生产到期后,订单满足率多有所下降,有的药品甚至低于定点生产前的订单满足率;三级医疗机构的订单平均满足率高于二级、一级及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定点生产期间定点生产企业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订单平均满足率高于非定点生产期间和非定点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及相同品规药品存在的供应问题的原因经归纳主要为限价低于成本、原料原因停产、企业原因停产、医保支付价远低于供应价、医院需求量小等5种。结论:药品定点生产试点政策对于短缺药品供应发挥了明显的改善作用,但还需要通过建立定点生产药品范围、价格、期限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熊潇磊  陈昕  龚时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18):1773-1776,1782
目的:探索影响医院应急药品供应的障碍因素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应用危机管理理论发现和确定医院应急药品供应的障碍因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认障碍因素的严重性程度。结果:我国目前医院应急药品的供应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供应储备目录、不准确的需求量信息、不及时的药品供应、不充分的供应资金保障、不完备的药品储备条件及应急演练的缺乏等问题。结论:依据危机管理思想,应在医院建立针对应急药品供应障碍的监测预警机制、风险障碍信息的收集系统、障碍因素的评价流程以及消除和应对措施,以便有效地调动医院内外的资源,保障药品的及时供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现状及药品目录的共同性。方法:从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上随机抽取9家三级医疗机构、10家二级医疗机构、20家一级医疗机构2018年的药品采购数据,采用R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从药理学分类来看,安徽省一级医疗机构药品结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差异较大,而二、三级医疗机构药品结构相似;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数和金额占比均随医疗机构级别的升高而降低,国家医保药物与之趋势相同;进口药品的品种和金额占比均随医疗机构级别的升高而增加。2018年采购数据显示,各级医疗机构院均药品数分别为241,405,802种,而同级医疗机构相同药品数仅分别为20,19,186种;39家样本医疗机构共有药品数仅8种。结论:各级医疗机构药品共同性小,不利于分级诊疗中患者转诊用药的上下衔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疫情下医院药品供应保障实践,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供应保障提供参考。方法:针对COVID-19期间医院应急药品供应保障的特点、应对措施、难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与探讨。结果:COVID-19目前处于防控关键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考验医院药事应急管理能力,有效的药品应急保障对医疗救治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结论:本文总结分析医院应急药品供应保障实践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供应保障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入防控的关键时期。有效的药学应急保障体系对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支持疫情防控有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开展疫情防控的药学应急保障体系研究,以期为政府和医疗机构疫情防控时规范药学应急保障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针对疫情期间药学应急保障面临的难点和关键问题,结合临床及管理经验制定药学应急保障的推荐框架,并结合实际进行具体阐释。结果: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着潜在的药品短缺、紧急供应、患者安全、药事支持4个方面问题,应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短缺预警响应、应急供应与配送、安全用药与监测、药事服务指导4个药学应急保障工作机制予以应对。结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的药学应急保障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系统性强的复杂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和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基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1:2015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方法 采用专家调查法邀请14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确定各级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 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一级指标领导与策划、支持与运行、效果评估、持续改进的权重分别为0.2103、0.3303、0.1835、0.2759;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排前3位的分别为预防和纠正(0.1554)、领导力(0.1143)、机构定期开展质控检查(0.0806);三级指标中组合权重排前3位的为定期进行预防和纠正效果评估(0.0696)、有对应的数据或举措体现改进效果(0.0487)、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要求和指引(0.0378)。结论 构建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可用于评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维护患者健康权。 方法:基于维护患者健康权的视角探究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梳理医院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现状,发现药品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与疾病类型无必然关联;药品短缺会对患者、医务人员及医院等药品供应链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产生重要影响。造成药品短缺的主要原因包括药品供应链、相关政策、医院药品管理制度、医院药品采购储备、临床使用及药品自身因素。提出的解决对策包括建立与完善短缺药品管理相关制度和清单、 加强采购和储备环节管理、加强使用环节管理、加强临床用药合理性监管等。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进一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维护患者的健康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范围内开展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监测分析和预警模型研究,思考和探索我区药品短缺的处理措施及应对策略。方法:对全疆各区上报的短缺药品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确认2018年上半年短缺药品;建立短缺药品预警模型,对2018年上半年的短缺药品进行预警分析;通过帕累托图分析短缺药品短缺原因。结果:2018年上半年全疆各区统计短缺药品共计171种;通过短缺药品预警模型计算,2018年上半年1级预警短缺药品共计17种,2级预警短缺药品共计98种,3级预警短缺药品共计56种。通过帕累托图分析,2018年上半年短缺药品短缺原因中,原料短缺致产能不足、其他原因、限价交易致企业不愿供应的累计构成比为0~80%,为影响药品短缺的主要原因;流标或废标、无企业供货的累计构成比为80%~90%,为影响药品短缺的次要原因;地域偏远导致企业不愿配送、临床用量小致企业不愿供应、原料垄断致产能不足的累计构成比为90%~100%,为影响药品短缺的一般原因。结论:我区短缺药品分布情况较全国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原料药短缺致产能不足、其他原因及限价交易致企业不愿供应为药品短缺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荆门地区医院腹外疝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群抽取荆门地区2011年19家医院(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8所,一级医院9所)腹外疝手术患者病历768份,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抗菌药物选用频度、病原学送检率、首剂给药时间、平均给药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应用率三级医院达70.6%,二级医院达92.4%,一级医院达100%;人均用药种类为三级医院1.03种,二级医院1.15种,一级医院1.55种;病原学送检率三级医院为28.7%,二级医院为13%,一级医院为8.8%;首剂给药时机合理率三级医院为40.2%,二级医院为33.2%,一级医院为10%;平均给药疗程三级医院为3.5d,二级医院为4.7d,一级医院为6.2d;联合用药比例三级医院为10.1%,二级医院为31.8%,一级医院为65.9%。结论:各级医院腹外疝围术期均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二级、一级医院更为严重,亟待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急管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回顾与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急管理措施,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药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各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急管理工作实践,梳理开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急管理工作流程,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策略及措施。结果 目前,19个省份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急管理文件,25个省份完成百余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审批并投入临床使用。结论 建立完善的药品应急管理体系,可以提高监管效率,协调指导相关工作有序进行,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建立一套符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创新药物临床试验评价体系,为降低创新药物研发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创新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评价初始指标集,德尔菲法确定指标及其权重,综合评分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采用加权秩和比法和加权Topsis法进行评价,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建立了以评价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为目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10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结论: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能较好评价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水平,为科学评价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荣  董平 《中国药房》2012,(17):1591-1592
目的:为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急药品的供应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国应急药品储备的现状,探讨我中心药剂科应急药品管理模式建立的方法。结果与结论:我院药剂科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和应急保障流程、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与管理培训、重视应急药品的储备和日常管理、强化信息支持等方法,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应急药品管理模式。经过实战的考验,证明该模式能够有效地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药品供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国化学突发事件药材保障研究现状,探讨相关对策及建议。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我国化学突发事件药材保障发展状况,阐述问题应对策略。结果研究制订出化学突发事件药材保障的预案、训练方案,探索药材供应储备规律,进一步加强完善化学突发事件药材供应标准,从而提高化学突发事件药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