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联合美金刚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运动性失语患者196例,随机分为美金刚治疗组(对照组)98例和丁苯酞序贯联合美金刚治疗组(序贯组)98例,2组均予对症及美金刚治疗,序贯组还予丁苯酞序贯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量表(MMSE)评分、西部失语成套测验(WAB)评分及波士顿失语诊断检查评估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90 d神经功能和失语恢复状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30 d、90 d序贯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WAB评分(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波士顿分级、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联合美金刚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失语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多巴丝肼联合 dl-3-正丁基苯酞胶囊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前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治疗组患者加用口服多巴丝肼及 dl-3-正丁基苯酞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安慰剂口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时采用成人偏瘫运动功能评分(FMA)和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 FMA[康复组(22.6±3.6)分,治疗组(23.1±2.5)分,对照组(20.3±2.9)分]和 MAS 评分[分别为(1.6±0.6)、(2.1±0.5)、(1.7±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1.64,P >0.05;F =1.66,P >0.05);治疗8周后,康复组和治疗组患者下肢 FMA[(60.6±3.5)分、(75.7±4.5)分]及 MAS[(14.6±1.1)分、(17.7±4.5)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值分别为1.738、1.732,1.716、1.732,P 均<0.05),治疗组较康复组改善( P 均<0.05),且两组均优于对照组[(31.0 ±3.6)、(5.5±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多巴丝肼联合 dl-3-正丁基苯酞胶囊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急性期应用丁苯酞、依达拉奉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在丁苯酞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和第15天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治疗后第15天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丁苯酞组和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和联合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BI均升高,治疗后8 d时,联合组的BI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时间点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5天,丁苯酞组和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丁苯酞组和联合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或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但二者联合使用并没有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早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凝血功能、总体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水肿面积、血肿体积、PSQI评分与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thel指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时间(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SS-QOL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中丁苯酞与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纳入德阳地区5家医院2019年3月31日-2021年7月31日发病72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根据真实世界中用药情况分为标准治疗组(基于指南的标准治疗)和丁苯酞治疗组(标准治疗+丁苯酞),主要终点指标为脑梗死后END,次要终点指标为发病后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结果 共纳入314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26例接受标准治疗,188例接受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用丁苯酞治疗。共有69例患者在10 d内发生END,其中丁苯酞治疗组32例(发生率17.0%),标准治疗组37例(发生率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水平[比值比(odds ratio, OR)=1.02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035),P=0.013]、丁苯酞治疗[OR=0.449,9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气道炎症性亚急性咳嗽应用三拗片干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90例无影像学异常的亚急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拗片,1.0g/次口服,3次/d;对照组(4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连续治疗2周.观察患者治疗第3、7、14天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1)呼吸道症状评分:两组咳嗽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均<0.01),其中以治疗组明显.组间分析发现,治疗组在第3、7、14天日间咳嗽症状评分[(2.18±0.62)、(1.22±0.46)、(0.83 ±0.45)分]、夜间咳嗽症状评分[(2.12±0.51)、(1.18±0.44)、(1.01 ±0.3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日间咳嗽症状评分(2.78 ±0.55)、(2.05±0.41)、(1.86±0.68)分,夜间咳嗽症状评分(2.38 ±0.38)、(1.85 ±0.49)、(1.24±0.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10.23,P<0.05;F组间=8.46,P <0.05;F交互=12.05,P<0.05;F组内=6.38,P<0.05;F组间=7.59,P<0.05;F交互 =8.13,P均<0.05).(2)总体疗效:治疗组22例痊愈,17例显效,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68.9%;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 =9.172,P<0.01).(3)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三拗片对于气道炎症性亚急性咳嗽患者的呼吸道症状改善作用较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0.1g/次,1次/d,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g+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次,4次/d,连服14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d、30d评定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50±3.84和14.86±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第14d、30d两组NIHSS评分分别为9.26±2.18和7.46±1.76、6.46±1.29和3.28±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改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例。2组均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片口服;试验组加用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疗程均为14 d。分别于治疗7、14 d采用NIHSS评分和BI评分评价2组的恢复情况;治疗14 d后,检测2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治疗后90、180 d回访。结果:治疗14 d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也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2,P=0.498);2组治疗后90、180 d,BI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非溶栓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非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神经内科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自由基清除剂、改善微循环药物、脑保护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0mg3,次/d,20d为1个疗程。2组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患者NIHSS及BI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明显,可较快速改善神经功能,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丁苯酞序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丁苯酞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炎性因子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能力的提高,还能改善患者炎性水平,促进患者恢复,提高预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文蕾 《浙江临床医学》2014,(9):1385-1386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VEGF、ET-1、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VEGF、NO水平明显升高(P〈0.05);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提高血管内皮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9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在治疗后1、4、8周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I))及副作用量表(TESS)进行疗效评定和副作用评定。结果在治疗后8周,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清胰汤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模型血淀粉酶和胰腺病理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90只,体质量(271.59±11.13)g,雄性,常规适应性喂养1周,实验前12h禁食,自由饮水。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急性重症胰腺炎组;清胰汤治疗组;乌司他丁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8只。并将各组随机分成6、12、24h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入5%牛磺胆酸钠(0.1ml/100g),假手术组胰胆管不穿刺、注药,仅翻动胰腺;乌司他丁治疗组、清胰汤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大鼠分别于造模成功即刻、5h、11h给予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000U/kg,清胰汤(1ml/100g)灌胃及两药联合治疗。动态观察记录各组及亚组(6h、12h、24h)血清淀粉酶,并同步取胰腺组织观察其大体及光镜下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急性重症胰腺炎组6、12、24h各时间点血清血清淀粉酶值[(16518±327)、(16796±338)、(1554±373)U/L]与假手术组[(1671±175)、(1751±223)、(1724±187)U/L]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96.24、3802.44、2382.54,P均〈0.01);与急性重症胰腺炎组比较,乌司他丁治疗组、清胰汤治疗组血清血清淀粉酶值降低,与急性重症胰腺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清胰汤治疗组、乌司他丁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血清血清淀粉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病理评分清胰汤组、乌司他丁组和联合治疗组各时间点与急性重症胰腺炎组比较逐渐降低,以联合治疗组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治疗组血清各指标及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与单一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中药或西药。  相似文献   

14.
张扬  陈为安  毕涌  张旭 《中国康复》2014,29(3):167-16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基础训练、言语训练、针灸等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比较2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来筛选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 HAMD评分、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NIH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 HAMD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 FM A及 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感染、晚就诊、未实施早期康复训练、NIHSS评分低均为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后,可改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防治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病人均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体住护理,另外实验组入院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B1)、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Fugl—Meyer量表评价病人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结果]病人BI、NIHSS、Fugl—Meye评分实验组各个时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组干预后各个时点BI、NIHSS、Fugl—Meye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早期按摩足底反射区及关节训练能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神经缺损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5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3例和卡维地洛普伐他汀联用组62例(联合用药组)。两组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一定剂量的上述药物,疗程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及心率的变化,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前后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NT-proBNP、cTnⅠ浓度变化,观察患者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心率[(78±12)次/min与(100±12)次/min,t=13.682,P〈0.05],LVEDD[(43±5)mm与(53±8)mm,t=5.284,P〈0.01],LVESD[(42±6)mm与(56±7)mm,t=6.454,P〈0.01],LVEF[(50±5)%与(35±8)%,t=-6.091,P〈0.01],NT—proBNP[(986±713)ng/L与(3328±1109)ng/L,t=17.626,P〈0.05],cTnⅠ[(0.85±0.16)μg/L与(2.03±0.63)μg/L,t=5.879,P〈0.01],6MWT[(355.6±92.5)m与(238.8±101.4)m,t=-8.255,P〈0.01]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联合用药组与卡维地洛组比较,LVEDD[(43±5)mm与(57±6)mm,t=5.892,P〈0.05],LVESD[(42±6)mm与(49±7)mm,t=3.243,P〈0.01],LVEF[(50±5)%与(42±8)%,t=-12.036,P〈0.01],NT-proBNP[(986±713)ng/L与(1626±968)ng/L,t=3.603,P〈0.01],cTnⅠ[(0.85±0.16)μg/L与(1.15±0.36)μg/L,t=3.200,P〈0.01],6MWT[(355.6±92.5)m与(296.2±99.5)m,t=-10.119,P〈0.01]显著优于卡维地洛组;再住院率显著下降(3.3%与12.7%),χ^2=6.224,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3.3%与15.9%),χ^2=5.974,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普伐他汀可以降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cTnⅠ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nditherm病员加温系统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围术期低体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2例前列腺增生择期行TURP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入手术室后使用病员加温系统,温度设定为38~40℃。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保温措施,手术室温维持在21—23℃。术中持续监测两组患者肛温变化,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并观察部分术后相关指标。结果麻醉后两组患者体温均开始下降,麻醉后20、30、45、60、90min及术毕各时间点观察组[分别为(36.6±0.4)、(36.4±0.5)、(36.2±0.3)、(36.1±0.4)、(36.0±0.3)、(36.0±0.4)℃]体温下降幅度比对照组[分别为(36.3±0.6)、(35.8±0.4)、(35.5±0.5)、(35.3±0.4)、(35.3±0.6)、(35.3±0.5)℃]明显减小(t值分别为2.1362、4.7536、6.1751、7.2057、5.3818、5.5948,P〈0.05或P〈0.01);观察组术毕低体温(肛温〈36℃)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25.93%(7/27)与92.00%(23/25),χ^2=23.218,P〈0.01],观察组术毕寒战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4.81%(4/27)与64.00%(16/25),χ^2=13.267,P〈0.01]。术后疼痛显著减轻,VAS评分观察组为(2.45±1.88)分、对照组为(3.79±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62,P〈0.01),住院时间缩短[(5.37±2.31)d与(7.13±3.06)d,t=2.3518,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Inditherm病员加温系统能有效预防老年患者TURP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关系。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患者498例。根据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共40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共92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BNP等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单支病变组177例,双支病变组129例,多支病变组100例。又按年龄不同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个亚组:A组254例,年龄60~69岁;B组112例,年龄70—79岁;C组40例,年龄≥80岁。分别比较不同年龄与BNP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BNP(387.5±132.3)ng,/L较对照组(58.6±22.1)ng/L明显升高(t=23.83,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BNP明显升高,单支病变组为(202.2±116.6)ng/L,双支病变组为(487.5±152.3)ng/L,多支病变组为(768.7±264.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2,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BNP亦逐渐升高,A组为(182.6±93.1)ng/L,B组为(352.2±121.2)ng/L,C组为(491.2±158.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57.33,P〈0.01)。各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临床心肌缺血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R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n=22)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4周为1疗程,于入组时,4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2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评定。结果4周末试验组SAS和SDS评分比入组时均显著降低[分别为(35.85±9.32,45.71±8.21);(40.27±7.55,46.83±9.51)](P〈0.01,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35.85±9.32,43.91±7.13);(40.27±7.55,45.86±8.68)](P〈0.01,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各分量表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表值比较除PF一项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