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是儿童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 是一种功能性心血管疾病, 很少威胁生命, 但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 部分患儿甚至出现躯体意外伤害, 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根据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阳性反应类型VVS可进一步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以及混合型, 其中以混合型和血管抑制型为主。该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VVS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发作常导致儿童躯体的意外伤害,严重者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一些诱因可引起患儿发病,应尽量避免这些诱因,包括:晨起、运动、闷热环境、精神刺激、持久站立及体位改变等。VVS  相似文献   

3.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omediated syncope,NMS)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占儿童晕厥的40%~50%以上[1-2],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3-4]。1997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首次发现我国儿童中存在VVS,并将基础直立倾斜试验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由自主神经介导、多种因素触发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致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的短暂性意识障碍,同时伴有自主肌张力丧失,不能维持站立姿势而晕倒。患儿通常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晕厥,诱因多为持久站立、体位改变、环境闷热等。目前VVS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不明原因晕厥,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与触发Bezold-Jarisch反射引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生矛盾反射导致血管异常扩张、血压下降、心排血量减少、使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有关.目前认为VVS主要与患者年龄、性别、晕厥病史、晕厥家族史...  相似文献   

6.
晕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儿童晕厥中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S)最常见,50%以上的晕厥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1]。直立倾斜试验(head upright tilt test,HUT)对不明原因晕厥进行了诱发试验,已成为诊断VS的重要方法,为VS提供了直接依据和标准[2~4]。近几年来HUT的方法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组拟通过对5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试验观察,以探讨适用于儿童的简便易行的倾斜试验方法。对象和方法一、对象2001年8月以来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患儿58例,男25例,女33例;年龄6~16岁,平均年龄(11.0±2.2)岁;病程5d~3年;…  相似文献   

7.
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晕厥指突然发作的短暂意识丧失,同时伴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持续几秒至几分钟可自行恢复,其实质是脑血流量暂时减少。18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15%。晕厥病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病因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占所有不明原因晕厥(unexplaineds、rncope,UPS)患儿的80%。VvS是由多种因素触发引起周围血管扩张、神经介导性晕厥,能自行恢复(一般不超过20s),无神经定位体征。本文就近年来对小儿VVS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对24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及18例健康儿童的QTd进行测量。结果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QTd、QTcd、QTmax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QTd明显延长。QTd的分析对了解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心电生理特点、辅助临床对晕厥患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一过性意识丧失患者最常见的原因,目前主要借助直立倾斜试验来进行诊断及疗效评估.因直立倾斜试验过程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亟待探讨一种早期、准确、安全、有效、廉价、方便的VVS诊断及评价手段.目前定量病史的方法正在临床试验和实践中,较常用的有Calgary先兆晕厥...  相似文献   

10.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心脏受两者双重支配并保持平衡。目前普遍认为VVS存在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失衡。文章就VVS中心脏自主神经主要神经递质的作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指标及针对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分析儿童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的基础疾病谱.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9年8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937例TLOC患儿,对其进行病因学分析.结果 937例TLOC患儿中,903例(96.4%)为晕厥患儿,34例(3.6%)为非晕厥患儿.903例晕厥患儿中,213例(23.6%)为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46例(5.1%)为心脏抑制型VVS,112例(12.4%)为混合型VVS,268例(29.7%)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2例(2.4%)为直立性低血压,19例(2.1%)为境遇性晕厥,21例(2.3%)为心源性晕厥,202例(22.4%)患儿为不明原因晕厥.结论 晕厥是儿童TLOC最常见的原因.在晕厥患儿中,VVS最常见,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在VVS的3种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血管抑制型VV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分析儿童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的基础疾病谱.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9年8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儿科晕厥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203例TLOC患儿,其中男559例,女644例,年龄2-18岁,平均(11.5±3.2)岁,从病因学角度分析,得出儿童晕厥的基础疾病谱.结果 1203例TLOC患儿中,1125例为晕厥患儿,占所有患儿的93.5%,78例为非晕厥患儿.在晕厥患儿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最常见,共409例,占34.1%,其中VVS-血管抑制型(VVS-vasoinhibitory,VVS-Ⅵ)234例,是VVS最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类型,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cope,rOTS),共346例(28.8%),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24例,占2.0%.结论 晕厥是引起儿童TLOC最常见的原因,而VVS是引起晕厥最常见的病因,VVS-血管抑制型是VVS最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类型,OHT可以导致儿童晕厥.  相似文献   

13.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由多种因素触发而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或)心率减慢,心排血昔减少、脑血流低灌注,导致一过性意识和姿势紧张丧失.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率为每年1.3‰~2.7‰,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近年来,许多学者对VVS进行了大量研究,但VV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亦尚未完全明了.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中枢和外周神经递质分子和血管活性分子在VV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我们通过建立模拟VVS动物模型,检测VVS过程中神经体液介质的浓度变化,探讨VV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晕厥是由于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患儿因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能够很快恢复正常。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可由许多原因引起。据一项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晕厥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50年代儿童晕厥发生率为71.9/10万,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则上升为125.8/10万。有研究表明,约有15%的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发生过至少1次晕厥。晕厥患儿占所有儿科急诊患儿的1%。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但是,我们以及其他的研究均发现心源性晕厥也是导致儿童晕厥的常见原因之一,我们的一组资料显示。心源性晕厥占所有晕厥患儿的6%左右。心源性晕厥的病死率及猝死率明显高于非心源性晕厥者。  相似文献   

15.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小儿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原因。VVS病因复杂,其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直立倾斜试验(HUT)。目前有研究指出,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晕厥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HUT诱发晕厥时伴有异常的神经体液激活。VVS患儿内皮系统分泌的血管内皮素1、一氧化氮等在VVS晕厥发生前后存在血浆浓度改变,提示内皮系统参与儿童VVS的发生。文章综述关于血管内皮系统参与儿童VVS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改良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在儿童心源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002年8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晕厥专业门诊就诊或住院、确诊为心源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共189例,其中男112例,女77例;年龄2 ~18岁,平均(12.4±3.1)岁.采用改良Cakary晕厥症状评分及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Calgray评分对鉴别儿童心源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源性晕厥患儿的改良Calgary症状评分为-5.00(-7,1),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改良Calgary症状评分为1(-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改良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2.5为界值对心源性晕厥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进行鉴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4%和67.7%,由于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为整数,所以当改良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3时,可能为心源性晕厥.结论 改良Calgary晕厥症状评分可能作为临床上鉴别心源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syncope ,VVS)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 80 %。现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VVS一般都发生在心脏充盈减少或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时 ,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为持久的站立 ,此外患儿看到流血、感到剧烈疼痛、处在闷热环境、洗热水浴、运动或紧张等也可诱发晕厥发作。上述因素导致患儿静脉池过度瘀血引发心脏充盈减少 ,从而使自主神经发生矛盾反射 (Bezold Jarish反射 ) …  相似文献   

18.
Huang P  Shi H  Wang HW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87-389
晕厥(syncope)是指由于脑血流低灌注导致的一过性意识丧失和姿势紧张丧失,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ws)最为常见,据统计,在院外发生晕厥事件中,VVS发生率达40%。VV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Bezold-Jarisch反射是VVS发生的主要机制。VVS易患者在某种姿势,特别是立位时,静脉血过多地淤滞于下肢,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左心室充盈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室近乎完全排空的高收缩状态(空排效应),刺激心室后下壁机械感受器、无髓鞘细胞类神经纤维(C纤维),冲动传至脑干孤束核,  相似文献   

19.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据统计在院外发生晕厥事件中,VVS发生率达40%。诱因包括持久站立、精神紧张、疲劳、疼痛、饥饿、处于闷热环境中等,发作时表现为头晕、恶心、黑朦、冷汗、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全身乏力、血压下降、心动过缓,难以维持自主体位,意识丧失,继而跌倒,躺平或平卧位后症状迅速缓解。预后大多良好,很少威胁生命,但如果发作频繁,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严重伤害,如跌伤、头颅外伤等。VVS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现将其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如下。一、血流动力学异常实验研究表明,轻度失血…  相似文献   

20.
儿童直立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L  Du JB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904-906
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是指因直立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平卧后症状可以缓解。直立不耐受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dysautonomic orthostatic intolerance)等。近年来,罹患直立不耐受的儿童逐渐增多,现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