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腭侧与颊侧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上颌磨牙的临床疗效及对侧貌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非拔牙不完全Ⅱ类关系错(牙合)畸形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腭侧组与颊侧组,每组49例,两组分别采取腭侧与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行正畸治疗,观察患者植入成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时上颌磨牙远移效果及侧貌美学标志点变化。结果:腭侧组共植入116枚微种植钉,种植成功率为89.66%,颊侧组共植入108枚微种植钉,植入成功率为79.66%,两组植入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翼上颌-上第一恒磨牙(Ptm-6)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腭侧组Ptm-6值改善程度优于颊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鼻唇角、面型角、上唇突度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唇突度治疗前后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远移磨牙时采取腭侧入路植入较颊侧颊侧入路植入成功率高,远移效果更好,软组织侧貌美学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正畸配合相关肌功能训练改善骨性错患者微笑美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骨性错患者(男11例、女19例),其中安氏Ⅱ类24例(ANB角5°~8°),安氏Ⅲ类6例(ANB角0°~-6°)。年龄13~34岁,平均(21.08±6.67)岁,拔牙设计26例,非拔牙设计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正畸治疗中配合微笑美相关肌功能训练。两组矫治技术、矫治原则相同,基线条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正畸治疗前后分别拍正面微笑像以评价两组矫治前后微笑指标变化的差异。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矫治前后口角高度、微笑宽度、颊廊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矫治前后理想笑弧例数、平行笑弧例数变化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矫治前后各微笑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矫治后口角高度、上颌牙龈暴露量、下前牙平均暴露量、颊廊比例及笑弧形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同时配合微笑美肌功能训练,可使骨性错患者口周组织改建与正畸牙颌变化同步、协调,使骨性错患者在矫治错畸形的同时,微笑美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口腔正畸医生及普通受访者的评分,探讨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切端垂直距离的变化对正面观微笑美学的影响。方法:收集安徽地区一男一女的正面观姿势位微笑照,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切端垂直距离以0.5mm为变量,从0~2mm进行数字化改变;对露龈与否也进行数字化改变,最后得到20张照片。选取80名安徽地区的评价者,分成正畸医生组和普通受访者两组,分别对20张照片的微笑魅力值进行打分。结果:正畸医生组和普通受访者组对微笑美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切牙切端垂直距离的变化值比较,P0.05,说明切端垂直距离的变化对笑容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通受访者组和正畸医生组均认为上颌切牙切端垂直距离为0.5mm时的笑容是美观的,露龈会影响对微笑美的感知。两组评价者对男、女微笑美的评价也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安徽地区临床正畸治疗中,可以参照如上研究所获得的数值,进行美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人群对各项姿势位笑容特征指标的可接受范围,以补充、完善正畸诊断与治疗.方法 选取男女姿势位微笑时的面下1/3照片各1张,利用Photoshop对各特征指标(切牙暴露量、露龈量、笑弧、颊廊、上颌(牙合)平面倾斜度及上切牙下唇间距)以一定幅度分别进行变动,选择100名正畸医师与100名普通人对其进行审美评价.结果 人群对各项笑容特征指标的接受范围依次为:切牙暴露量,男女均为75%~100%;露龈量,男0~2 mm,女0~3 mm;笑弧,男女均为50%~100%;颊廊,男0%~1 5%,女0%~20%;上颌(牙合)平面倾斜度,男女均为0~6°;上切牙下唇间距,男女均为0 mm.正畸医师与普通人对微笑的审美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项姿势位笑容特征指标均有一定的可接受范围,选择哪种唇齿龈关系作为正畸治疗的目标,将决定矫治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后聚合全瓷冠修复与聚合瓷高嵌体覆盖牙尖修复的疗效及美观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1年2月在笔者科室就诊的98例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修复方式进行分组,观察组患者行聚合瓷高嵌体覆盖牙尖修复(n=50),对照组患者行聚合全瓷冠修复(n=48)。比较两组患者修复1年后疗效、美观度、边缘密合性及牙龈健康情况差异。结果:修复1年后,观察组患者完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成功率、可再次修复率、不可再次修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1年后,两组患者修复体美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边缘密合性、牙龈健康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后进行聚合瓷高嵌体覆盖牙尖修复效果优于聚合全瓷冠修复,且前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边缘密合性及牙龈健康情况,但两者美观度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轻中度拥挤病例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正畸患者30例,根据治疗需要在双侧磨牙区各植入一枚微种植体支抗辅助推上颌磨牙远移。记录患者治疗前(T0)、治疗结束时(T1)及治疗后3年(T2)的影像及模型资料。通过比较三个时间点患者头影测量值的差异,以观察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的远期疗效。结果:平均治疗时间27.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3个月。治疗结束时,U6牙冠远移平均值为4.4 mm,U1牙冠腭侧移动值为3.4 mm,牙冠向腭侧旋转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年,U6在矢状向与轴倾角的变化与正畸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P-FH与PHF/AFH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时,磨牙移动基本为冠根整体移动,并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上颌横向宽度不足患者给予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联合快速扩弓法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上颌骨横向宽度不足的患者42例,给予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联合快速扩弓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基骨宽度、牙弓宽度、牙转矩变化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 在上颌骨基骨宽度指标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第一磨牙与第一前磨牙区域的鼻腔宽度(34.33±3.09) mm、(30.59±2.89) mm,硬腭底上颌宽度(67.75±4.48) mm、(46.51±4.29) mm、根尖平面上颌宽度(67.58±4.59) mm、(45.88±4.62) mm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宽度指标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一前磨牙腭尖宽度(46.95±5.92) mm、(38.75±3.26) mm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上颌支抗牙转矩指标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上颌支抗牙转矩(114.01±9.34)°、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上颌支抗牙转矩(114.21±6.62)°、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腭皱测量法与传统测量法比较正畸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的改变量,检测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正畸患者40例,按照拔牙方式分为两组,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分别使用传统尖牙间(C-C)、前磨牙间(P-P)及磨牙颊尖间(M-M)宽度测量方法和以腭皱前(A)后(B)为参照测量牙齿颊面宽度的方法测量正畸矫治前后上颌石膏模型牙弓宽度。得到的数据进行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组间及矫治前后组内的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拔牙组中,腭皱法测得的牙弓宽变化量(A1)明显小于传统法测得的C-C1间牙弓宽变化量,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腭皱法B1牙弓宽度变化量明显大于M-M1间牙弓宽度变化量,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拔牙组中腭皱法测得的B2上颌牙弓宽度变化量与传统法测得的M-M2间牙弓宽度变化量差异不大,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中腭皱法测得的A2牙弓宽度变化量与传统法测得的上颌C-C2部牙弓宽度变化量差异不大,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正畸治疗结束后,采用拔牙、非拔牙矫治,除传统方法得到的拔牙组上颌磨牙间宽度轻微减少外,上颌牙弓宽度均增加。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以测量牙弓宽度的变化,拔牙矫治时以腭皱为标志点的测量方法更能真实反映牙弓宽度变化的改变量,非拔牙矫治时两种测量方法均可使用;拔牙、非拔牙都影响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的改变,且不会造成上颌前部牙弓缩窄,影响微笑美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对牙弓宽度以及微笑美学的影响.方法 选正畸临床治疗非拔牙患者和拔除4颗第1双尖牙患者各100例,分别对其矫治前、后模型上颌尖牙间和下颌尖牙间的牙弓宽度进行测量,测量点为尖牙长轴之牙根齿槽部的最突点,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验证结果.结果 正畸矫治前两组患者的上颌及下颌牙弓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88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0.84 mm(P<0.001);而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1.64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1.50 mm(P<0.001).矫治后,拔牙组比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59 mm(P>0.05),上颌宽度减少了0.10 mm(P>0.05).结论 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不但均未造成上下颌牙弓宽度之降低,反而引起明显的增宽.拔牙矫治导致牙弓缩窄,从而影响微笑的美观的结论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成年患者颧牙槽嵴区不同植入角度下的骨质厚度与植入高度,并与个别正常者进行比较,探讨骨性Ⅱ类错患者颧牙槽嵴区适宜的植入位置,为临床上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者各20例,收集实验对象的CBCT图像,测量两组对象当植入角度为45°、50°、55°、60°、65°、70°时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颊侧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分析植入位置或植入角度改变时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结果:1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植入高度左右侧对应位点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植入高度均随着植入角度增大而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颧牙槽嵴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厚,植入高度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较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骨性II类错和个别正常者颧牙槽嵴区厚度及植入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骨质厚度明显厚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上方,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上方更适宜微种植钉的植入;2骨性Ⅱ类错和个别正常成年人具有相似的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及微种植钉植入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术后树脂充填联合固位纤维冠外保护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牙齿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8月笔者医院因正畸拔除的60颗冠根完整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将60颗离体牙样本分为对照组(3M流体树脂填充),观察组(3M流体树脂填充联合固位纤维冠外保护),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并比较两组第一前磨牙牙体标本解剖外形各项指标(牙全长、冠长、颈部颊舌径及近远中径),采用静态加载法和循环加载法对离体牙折裂载荷及离体牙折裂模式进行测定。结果:两组离体牙体标本解剖外形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折裂载荷为(627.96±91.42)N,观察组为(974.85±102.25)N,观察组折裂载荷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可修复性牙折裂20颗(66.67%),观察组可修复性牙折裂27颗(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33.33%的离体牙样本表现为修复体和超过一半的牙体破坏或破坏涉及牙根,无法修补;观察组中10.00%的离体牙样本无法修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流体树脂充填辅以固位纤维冠外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模型分析找到石家庄地区尖牙、前磨牙宽度和与其他牙齿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以预测未萌尖牙、前磨牙的宽度和。方法:取2008~201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正畸科初诊患者的研究模型,按一定标准随机选出恒牙列模型322副,利用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mm)测量牙冠近远中径,并对测量值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上下颌中切牙同上颌第一磨牙的组合与尖牙、前磨牙宽度和的相关度最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线性回归方程为:男性Y=0.75X+4.02(上颌),Y=0.81X+1.63(下颌);女性Y=0.57X+8.37(上颌),Y=0.68X+4.84(下颌)。Y代表一侧未萌尖牙、前磨牙近远中宽度和,X代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中切牙的近远中宽度和的一半。结论:①上下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的组合同尖牙、前磨牙宽度和的相关度最高;②初步建立了本地区尖牙、前磨牙与其他牙齿的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本地区替牙期未萌尖牙、前磨牙宽度和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区种植即刻修复临床美学效果及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 收治的78例上颌前牙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39,行延期修复)和观察组(n =39,行即刻修复), 比较两组修复后功能指标、外观指标情况、美观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修复后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语言功 能、咬合舒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外观色泽、附着高度、整体美 观、边缘精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观满意度为97.44%,高于对照 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上颌前牙修复患者实施即刻修复,能有效改善功能、 外观指标,提高美观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研究微笑产生的机制,研究微笑状态下面中下部老化特征的变化.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新鲜尸头行甲醛溶液固定后,在10倍解剖显微镜下对鼻唇沟区域进行形态学观测,并根据50例门诊医师和患者的照片观察,对静态与微笑时面中下部老化特征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 (1)鼻唇沟是面中部多脂肪区与无脂肪区的分界,外侧为颧脂肪垫.(2)鼻唇沟是7种表情肌在皮肤上止点形成的连线区域.(3)微笑时,使鼻唇沟脊深度加深、延长,颊沟加深、延长,颊纹加深、延长.(4)微笑时,颧脂肪垫上移,泪槽畸形:64%消失、36%变浅,形态得到改善;眶颊联合:水平部100%消失,垂直部74%变浅,26%无变化,外观得到改善;颊中沟:78%消失,22%变浅得到改善;口下颌沟:Ⅲ度100%消失,Ⅱ度100%消失,Ⅰ度74%消失,26%变浅,外形得到改善.下颌缘流畅:18%得到改观,82%无变化.结论 肌肉收缩产生微笑,鼻唇沟是微笑的起点;微笑可以使颧脂肪垫上移,能掩盖一部分面中下部老化特征,使人显现年轻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牙美学牙冠延长术在上颌前牙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美学效果。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上颌前牙牙体缺损修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B组给予牙冠延长术进行修复,A组给予常规前牙修复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牙菌斑指数(Plagueindex,PLI)、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index,BI)、咀嚼效率和咬合能力、美观程度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LI、BI比较,B组低于A组,两组患者PD比较,B组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的咀嚼效率、咬合能力均高于A组(P<0.05),B组所有患者均达到了Kay牙齿美学术后分类ClassⅡ-Ⅰ或ClassⅡ-Ⅰ(化妆)标准,且修复后美观效果患者满意。治疗后,B组的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语言功能、美观度、舒适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美学牙冠延长术用于修复上颌前牙牙体缺损能够改善患者牙周指数,提高其咬合能力和咀嚼功能,符合美学要求,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邹华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5):163-166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牙列轻中度拥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2022年 1月-12月收治的50例牙列轻中度拥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 照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尖牙区 宽度变化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P <0.05);观察组 治疗后上颌尖牙区宽度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下颌尖牙区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语言功能、咀嚼功能、便捷程度、固定功能和美观舒适度的满意度评 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固定矫治方法,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法治疗效果更好, 可改善患者上颌尖牙区的宽度,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的效果及对外貌美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1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正畸掩饰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软组织、硬组织指标,并选取普通人和正畸医生作为美观评价者对患者的侧貌美观性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Z角、H角、UL-Sn-Pogs均大于治疗前,Cm-Sn-UL、LL-Sn-Pogs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患者软组织面角、Si-LL-Pog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SNA、ANB、Wits、NP-FH、U1-SN、U1-NA均大于治疗前,SNB、U1-L1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患者MP-SN、OP-SN、L1-MP、L1-N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普通人及正畸医生对患者的美观性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掩饰治疗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改善软硬组织条件,增加外貌美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Microimplant anchorage,MIA)不同植入部位推上颌磨牙远移的稳定性及对软组织侧貌美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0例非拔牙不完全Ⅱ类磨牙关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腭侧组和颊侧组,每组45例。腭侧组患者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腭侧处各植入1枚微种植钉,颊侧组患者于上颌双侧第一、二磨牙之间颊侧处各植入1枚微种植钉。植入6个月后,比较两组第一磨牙远移距离、种植钉松动率及软组织侧貌美学参数(面型角、鼻唇角、上唇突度及下唇突度)。结果:腭侧组第一磨牙远移距离[(3.54±0.76)mmvs(2.60±0.61)mm]明显高于颊侧组,腭侧组的种植钉松动率(15.56%vs23.33%)明显低于颊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6个月后,两组下唇突度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面型角、上唇突度较植入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鼻唇角较植入前明显增高,腭侧组[(86.57±2.84)°vs(81.72±2.06)°]...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瓷冠和高嵌体修复上颌前磨牙缺损的美学效果以及对牙周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5例上颌前磨牙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对照组采用全瓷冠修复方式,观察组采用高嵌体修复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学效果、牙周状态、咀嚼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修复后6个月,两组黏膜质地和龈乳头得分均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修复后6个月相比,修复后12个月两组黏膜质地和龈乳头得分均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与修复前相比,修复后6个月两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值和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值均降低,且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P<0.05);与修复后6个月相比,修复后12个月两组PD值和GI值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修复后6个月,两组咀嚼效率和咬合力得分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修复后6个月相比,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微创拔牙即刻种植技术在前牙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笔者医院口腔科收治的90例上颌前牙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微创拔牙后延期种植术,观察组给予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术,记录并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美学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修复完成后,两组临床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种植体稳定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后3个月、6个月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即刻,两组红色美学指数(Pinkestheticscore,PES)和白色美学指数(Whiteesthetic score,W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观察组PES、W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