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口服营养补充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毒副反应的影响。 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 35 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PG-SGA营养评估。对照组给予营养咨询,常规膳食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同步放化疗开始时至同步放化疗结束(同步化疗2周期),给予口服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400ml/d(能量400 kcal,蛋白质15g)进行营养补充,共计46.23±3.13天。检测两组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和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血液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统计营养不良发生率,和两组患者同步放化疗中断时间和不良反应等资料。 结果:干预组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同步放化疗前,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值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同步放化疗结束后,干预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步放化疗结束后干预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同步放化疗前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对照组同步放化疗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步放化疗期间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干预组Ⅰ级28.57%,Ⅱ级68.57%,Ⅲ级2.86%,Ⅳ0,和对照组Ⅰ级34.29%,Ⅱ级45.71%,Ⅲ级14.29%,Ⅳ5.71%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粘膜炎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中断治疗天数干预组为1.09±1.06d,对照组为1.80±1.2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5,P<0.05)结论: 头颈部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给予口服营养补充,可以防治其营养状况的恶化,减少同步放化疗期间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但不能降低粘膜炎的发生;可减少患者同步放化疗的中断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围术期应用海洋肽制剂对术后恢复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 2018 年1月至 20I8 年12 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94 例。44 例患者(观察组)在围术期满足生理营养摄入量需求的基础上,添加海洋肽制剂行额外蛋白补充,50 例患者(对照组)仅行围术期生理营养需求补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及蛋白性营养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入院时营养状况评估及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 7 天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下降较对照组少【(-52.65 ± 27.24)xs(-69.62±32.3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3)。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显示出缩短趋势【(3.81±0.87)s(4.0O8 ±0.92)d,P=0.16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日较术前体重变化、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值变化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安全可行,围术期添加海洋肽制剂显示出缓解胃癌患者术后前白蛋白水平下降趋势效果,可能有一定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规范化的营养管理对头颈癌放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68例头颈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管理,观察组提供规范化的营养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体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清前白蛋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放疗前、放疗4周、放疗结束后体重分别为(62.9±3.5)kg、(60.9±2.5)kg、(60.2±1.4)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9.79,P<0.001;F时间=23.71,P<0.001;F交互=16.69,P<0.001);对照组体重分别为(62.4±3.6)kg、(58.9±2.4)kg、(56.2±1.2)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7.73,P<0.001;F时间=114.38,P<0.001;F交互=88.75,P<0.001),观察组体重丢失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总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44.2±3.4)g/L、(280.1±58.5)mg/L、(1.86±0.66)×109/L、(129.8±14.1)g/L、(43.6±3.6)g/L、(273.7±49.4)mg/L、(1.89±0.84)×109/L、(140.0±12.6)g/L,放疗4周后、放疗结束时两组各指标均有所下降,观察组各血液指标下降幅度同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放射性口腔炎、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8%、2.9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的营养管理在头颈癌放疗患者营养干预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水解蛋白多维营养粉在食管癌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共纳入 60 例食管癌患者,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实验组在常规营养治疗基础上,口服或管饲水解蛋白多维营养粉(术和 ®);对照组给予 常规营养治疗,共7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初次排气时间、第3天和第7天相关营养指标、腹泻发生率等,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过营养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术后的初次排气时间显著提前 [ 实验组:(56.01±8.88)小时, 对照组:(62.52±7.63)小时;P=0.00],腹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等一般胃肠道 耐受性症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两组患者的相关营养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趋势。实验组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 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水解蛋白多维营养粉 (术和 ®)能有效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体内的负氮平衡,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胃肠道耐受性,对于食管癌术 后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系统营养干预在胃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营养干预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治疗组30例患者进行系统的营养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SGA营养评定结果和体重、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G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和淋巴细胞(LYM)总数的化验结果,生活质量及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SGA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体重、BMI、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结论:系统营养干预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相位角(phase angle, PA)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的评估意义。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 2019 年 4 月至 9 月本院初治并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 60 例。比较术前、术后 1 周、术后 1 月人体成 分分析指标变化,包括 PA、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水分比率(extracellular water/total body water, ECW/TBW)、体细胞量(body cell mass,BCM)、去脂体重(fat free mass,FFM)、体脂率(body fat rate, BFT)。比较研究对象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包括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U),同时计算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将 60 名患者根据术前 PA 大小分为低 PA 组和正常 PA 组,分别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液生化指标、PNI、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不同。结果:与术前相比,60 名研究对象术后各时间段 PA 及 ALB、PALB、HGB、PNI 均有明显降低,ECW/TBW、WBC、hs-CRP、NEU 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正常 PA 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3 日 ALB 水平明显高于低 PA 组(P < 0.001,P = 0.024),正常 PA 组术前 PALB明显高于低 PA 组(P < 0.001)。 正常 PA 组术前和术后 1 周的 hs-CRP 值明显低于低 PA 组(P = 0.001,P = 0.028)。低PA 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高于正常 PA 组患者(P = 0.026,P = 0.005),术前 PNI 明显低于正常 PA 组(P = 0.048)。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明显降低,术前 PA 在预测食管癌手术患者营养变化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肠内营养中添加海洋胶原低聚肽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血浆蛋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按照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小时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液中添加了海洋胶原低聚肽6g,3次/d,以替代部分蛋白质供给;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液中未添加海洋胶原低聚肽,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液均按照相同能量和蛋白质供给标准进行配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体重丢失程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体重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两组患者体重丢失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中使用海洋胶原低聚肽可以有效维持食管癌术后患者血浆蛋白水平,降低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倪婷  高红玉  赵丹  王海存 《肿瘤防治研究》2022,49(12):1286-1290
目的 探讨营养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据其营养干预情况分为对照组(36例)和营养干预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4周后血液指标、PG-SGA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价SF-36量表评分差异。结果 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的PG-SG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7, P=0.730),而4周后的PG-SG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8, P=0.009)。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除了情感职能这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营养干预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医护一体化营养管理模式在食管癌患者放化疗期间对营养状况、放射性急性毒性反应、患者满意度和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应用医护一体化营养管理模式的66例食管癌放化疗患者作为实验组,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食管癌放化疗期间予常规营养干预的52例患者作对照组。建立医护一体化营养管理模式,在对对照组进行常规营养管理的基础上,根据营养不良三级诊断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营养评估、诊断及干预。对患者营养指标、放化疗不良反应、住院周期以及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髓抑制(χ2=9.011,P=0.003)及放射性食管炎(χ2=4.575,P=0.032)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体重(t=2.426,P=0.017)、治疗后前白蛋白(t=3.307,P=0.001)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食管癌放化疗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营养管理模式是一种可行的食管癌放化疗患者营养落实管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程营养管理对食管癌手术患者预后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采取连续性方便取样的方法从2019年至2020年纳入于某肿瘤专科医院胸外科门诊就诊的细胞或组织学证实为食管鳞癌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从术前门诊开始就由营养师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根据“营养不良五阶梯治疗原则”进行营养干预,营养干预一直到术后1个月。同时回顾性连续性调查2017年至2018年细胞或组织学证实为食管鳞癌,于胸外科行首次食管鳞癌根治手术的100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营养状态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2%vs 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22.56±11.37)天vs(26.98±14.20)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nutritional index,PNI)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营养管理可明显降低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改善营养状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营养指数和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相关营养指标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检验。结果:PNI<45营养不良组有9人,占20.93%;GNRI<98风险值组17人,占39.53%。营养良好组与营养不良组的PNI值在体重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值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GNRI正常组、低风险组、中高风险组在体重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PNI值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NI与GNRI存在线性依存关系。结论:PNI、GNRI均为监测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且存在依存关系,可作为筛查营养风险的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全肠外营养进行比较。方法 102例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51例,全肠外营养组(TPN组)51例,术前、术后第8天测定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肝功能,观察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行EEN对肝功能影响小,在改善营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感染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TPN。结论术后EEN可成为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中,营养风险筛查2002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营养变化中的评估作用,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及对此类患者营养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根据定点连续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新入院、未经放化疗处理的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189例,入院24h和出院24h内均完成营养风险筛查2002。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人体物理指标测量和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实验室检查,记录患者在住院期间营养治疗的应用状况,根据营养风险筛查 2002结果比较术前行与未行营养治疗患者及相关营养指标、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完成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估,动态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适用率高达100.00%。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18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92例(48.68%)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其中30例术前给予营养治疗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优于术前未接受营养治疗的62例患者。本次研究患者术后营养治疗率为100%,其中肠内营养治疗应用比例较高。入院时营养筛查评分≥3分无营养治疗患者和入院时营养风险筛查 2002评分<3分患者在出院时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结论 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提示结直肠肿瘤患者入院时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术前接受营养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术后康复有益,围术期过程中应及时合理予以营养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出院时患者营养风险有增加趋向,应重视患者出院时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细化营养支持结合纽曼系统护理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间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收治的148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精细化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精细化营养支持护理结合纽曼系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营养状况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6%,低于对照组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总满意度为97.0%,高于对照组的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营养支持护理结合纽曼系统护理有利于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耿勇  周波 《陕西肿瘤医学》2012,(10):2127-212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51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26)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5)。肠内营养组(EN组)采用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及胃肠减压管,术后12小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PN组)采用术中仅放置胃肠减压管,术后常规"三升袋"静脉高营养。两组分别监测术后第1天、第10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A、G、M)、白细胞总数、早期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EN组术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水平较PN组恢复迅速,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PN组缩短。EN组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与减少住院费用方面也较PN组具有优势,差异显著(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时机上是安全、恰当、可行的,对改善术后早期机体营养状态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明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与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程营养管理在胸部肿瘤术后放疗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连续纳入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胸部肿瘤放疗科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2例胸部肿瘤术后行放疗的患者,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护理,实验组在常规饮食护理基础上采用全程营养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放疗期间营养指标、放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个案管理中的营养干预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真实数据研究的方法,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行胃癌根治术患者为对照组173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完成所有筛查、评估、治疗,根据胃肠功能情况,由主管医师、护士、营养师每日查房后指导患者进食,出院日由主管护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