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琼 《现代保健》2010,(13):61-6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适应证。方法9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溶栓治疗后,尿激酶组冠脉再通31例,再通率为62.0%(31/50);瑞替普酶组冠脉再通34例,再通率为81.0%(34/42),两组再通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954,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555,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赵琳 《现代保健》2012,(21):130-13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入院即刻化验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6.1mmol/L)、轻中度升高组(6.1~11.0mmol/L)、高度升高组(〉11.0mmol/L),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第7、30d时的全因性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轻中度血糖升高组与正常组7、30d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与正常组7、30d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血糖升高组及高血糖组7、30d联合终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越高,不良b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刘琼 《现代保健》2011,(15):3-5
目的 观察疏血通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型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住院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疏血通和普通治疗.结果 在心绞痛缓解时间、心绞痛消失时间、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方面(P〈0 01),治疗前/后ST段平均下移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甘油三脂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疏血通可安全有效的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4.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约占急性冠脉综合征总数的75%。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近年来。抗血小板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我院循环内科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基线血清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比较ST段抬高组与非ST段抬高组的正常Ccr与异常Ccr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cr降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01例ACS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及非ST段抬高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Ccr正常亚组(Ccr≥70ml/min)与Ccr异常亚组(Ccr〈70ml/min)的临床基本特征、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心肌再灌注治疗情况;并对非ST段抬高ACS按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分层的Ccr正、异常亚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情况。结果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ACS组的Ccr异常者分别占55.3%、63.4%,两组的Ccr异常者平均年龄分别为(70.9±8.5)岁及(69.1±11.8)岁,均较Ccr正常组年龄明显增高(P〈0.01);Ccr异常组的住院期间复合性心脏事件的发病率较Ccr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Ccr正常组的早期/择期血运重建率较Ccr异常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危组的非ST段抬高型ACS中Ccr异常者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5、P〈0.01);不同危险分层组患者的早期心肌再灌注治疗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结论Ccr是评估ACS患者早期肾功能不全及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临床应结合Ccr进行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合理选择血运重建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ACS的患者118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3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42例。对人选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各组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另选择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UAP组、STEMI组和NSTEMI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NSTEMI组升高最为明显,显著高于STEMI组和U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TnI含量在STEMI组和NSTEMI组均升高,且STEMI组升高程度高于NSTE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3mg/L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总发生率分别为6/11,40.0%(12/30),46.4%(13/28),明显高于血清hs-CRP含量〈3mg/L患者的11.1%(3/27),3/8,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和STEMI组入院时血清hs-cTnT含量≥1.0μg/L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总发生率分别为16.7%(5/30),18.4%(7/38),明显高于血清hs-cTnT含量〈1.0μg/L患者的1/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含量显著升高是ACS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联合hs-cTnT的升高有助于早期鉴别高危患者。对这类患者及时给予强化治疗及出院后密切监测,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研究组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6h后,其心电图ST段恢复例数及症状缓解例数此对照组多,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心力衰竭发生例数及死亡例数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绞痛、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例数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1])。急性冠脉综合征有着发病急、病情重、不稳定、变化快、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特点~([2])。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理水平较低,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情绪最为突出~([3])。本研究通过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来观察和比较心理护理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舍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率以及临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对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合用疏血通注射液是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冠心病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提出了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新概念。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左室重构引起左心室扩大而导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远期心性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常见原因,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但由于部分患者无胸痛症状或症状不典型,造成临床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2.
何顺德  张胜 《现代保健》2009,(32):82-83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的溶栓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疗效和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82例,再通率68.3%,其中发病6h以内溶栓再通率为85.7%(48/56),发病6~20h溶栓再通率53.1%(34/6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再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7.1%,心绞痛发生率3.6%,病死率3.6%;未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18.8%,心绞痛发生率12.5%,病死率17.9%。两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常规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可有效促进心肌功能恢复,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无条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医院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清 《现代保健》2009,(21):191-192
冠心病主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UAP、NSTEMI、STEMI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又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NSTEACS包括UAP、NSTEMI,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相关动脉的不完全闭塞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早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常伴有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同时,由于多种导管、血管鞘管和抗疑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排除有糖尿病、近期感染病史,入院第2天采用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值,取平均值3.52g/L,按Fg高低分为A组(Fg〉3.52g/L)和B组(Fg〈3.52g/L),比较2组入院后两周内出现急性冠脉事件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组中发生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共10天。结果:治疗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衰、再梗及猝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因急性胸痛入院的患者中,NT—proBNP对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入院患者共298人,以胸痛为主诉,不伴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观察在入院时血清NT—proBNP、CK—MB、TnI及心肌酶动态演变,将患者分为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组(34)、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182)、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2),并对各组NT—proBNP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8例患者中,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2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82例,三组NT—proBNP值中位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5.6pg/ml、78.1pg/ml、28.6pg/ml;P〈0.01)。NT—proBNP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K—MB、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明显低于二者(P〈0.01)。结论NT—proBNP在非sT抬高的急性胸痛的患者中,虽然不能独立作为诊断依据,但是用作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的预测指标是非常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107例由急诊科收入院的ACS患者的ECG及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复杂,单支、2支、3支病变均占一定比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左前降支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右冠状动脉病变。(2)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单支病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28%,P〉0.05),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4%vs63%,P〉0.05)。(3)〈65岁组单支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组(46%vs18%,P〈0.01),〈65岁组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明显低于≥65岁组(48%vs78%,P〈0.01)。(4)ECG诊断ACS相关病变血管的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33.3%。结论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CG能基本确定相关病变血管,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ECG不易确定相关病变血管,应尽早行CAG检查明确诊断;年龄越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越复杂,亦应尽早行CAG检查。  相似文献   

19.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采用替罗非班治疗的112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11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ht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80.36%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分级达到Ⅲ级,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刘文伟  梁湘琦 《现代保健》2010,(21):114-116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Ⅲ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康复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组)。结果康复护理干预组总体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86.7%,P〈0.05),并且在降低心率、心源性休克、猝死、缩小梗死面积、缓解疼痛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Ⅲ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优,而且安全、可行,可改善心功能和降低再梗死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