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琼  王叶红  徐惠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100-4101
目的:调查不同年龄腹泻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尿半乳糖测定试剂盒对600例儿童进行乳糖不耐受检测。结果:腹泻小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与健康小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在腹泻儿童中,0~1岁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均高于1~3、4~6及7~12岁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泻小儿易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特别是腹泻婴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0~3岁不同年龄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及与小儿腹泻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尿半乳糖测定试剂盒对658例(其中354例腹泻和304例非腹泻儿童)进行乳糖不耐受检测。结果0~7个月、8个月~1岁、1~2岁及2~3岁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比例分别为32.1%、28.6%、24.8%、10.6%;小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比例,腹泻组与非腹泻组分别为39.3%和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腹泻组中小儿中乳糖不耐受者检出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尿半乳糖测定在新生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相应饮食干预并口服金双歧治疗对新生儿感染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影响. [方法]用半乳糖氧化酶法检测132例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尿乳糖,根据结果对118例乳糖不耐受阳性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两组,观察组予以去乳精奶粉,并口服金双歧,对照组不改变原喂养方法,其余治疗完全一致,观察其效果差异. [结果]经相应去乳精奶粉饮食并口服金双歧治疗后,乳糖不耐受阳性患儿腹泻症状得到明显控制. [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易继发乳糖不耐受;相应去乳檐饮食并口服金双歧治疗对乳糖不耐受的腹泻新生儿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尿半乳糖测定对诊断新生儿继发乳糖不耐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值得一提的是在婴儿时期出现腹泻应注意一种乳糖不耐受的疾病。 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体内缺乏一种叫乳糖酶的物质。正由于这种酶的缺乏,使人乳或牛乳中的乳糖不能消化分解,从而引起的一种非感染性的腹泻病。在新生儿或者2岁以内的婴儿发生率最高。 乳糖不耐受症一般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由于先天性乳糖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腹泻与乳糖不耐受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宇德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399-1400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及去乳糖饮食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醋酸铅法检测粪便乳糖的含量;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分组治疗婴幼儿腹泻,观察疗效。结果婴幼儿腹泻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1.6%。其中〈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1.4%;〉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1.7%,二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Ag(+)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62.7%。RV(-)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59.1%,二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疗效明显高于常规西药治疗;对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疗效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结论婴幼儿腹泻中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比较高,以〈1岁婴儿为多见;对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给予去乳糖饮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南阳地区不同年龄腹泻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感染性腹泻儿童468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行健康体检的非腹泻儿童285例为对照组。采用尿半乳糖氧化酶法测定两组儿童的乳糖不耐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儿童乳糖不耐受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儿童中女性乳糖不耐受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儿童中不同性别间乳糖不耐受情况无差异(P0.05)。研究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不耐受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儿童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引发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腹泻特别是轮状病毒性肠炎易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腹泻病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的比较;婴幼儿腹泻去乳糖饮食的疗效分析。方法:采用尿半乳糖测定法判断有无乳糖酶缺乏。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粪便轮状病毒抗原(RV-Ag),判断患儿有无感染轮状病毒。分组观察婴幼儿腹泻去乳糖饮食的疗效。结果: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2.24%。其中≤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7.56%,>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5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g(+)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58.21%,RV-Ag(-)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4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婴幼儿腹泻时乳糖不耐受发生率高达62.24%,随年龄增加而显著降低;②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高于其他腹泻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婴幼儿腹泻时继发乳糖不耐受可加重腹泻症状,是使腹泻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去乳糖饮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南京市秦淮区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现状及不同的干预效果,为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健康和腹泻的婴幼儿分别采用尿半乳糖检测,结果阳性者为乳糖酶缺乏;合并胃肠道症状提示乳糖不耐受;并对乳糖不耐受儿童的不同干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腹泻婴幼儿乳糖酶缺乏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腹泻的母乳喂养儿乳糖酶缺乏检出率低于腹泻的人工喂养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原乳类饮食加服乳糖酶组与无乳糖饮食组的止泻时间均少于继续原乳类饮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腹泻易继发乳糖不耐受。母乳喂养儿乳糖不耐受检出率低于人工喂养儿。继续原乳类饮食加服乳糖酶与无乳糖饮食的干预效果均优于继续原乳类饮食,但临床应用各有缺点;乳糖不耐受影响儿童健康,需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早予以针对性地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与轮状病毒肠炎转归的关系,并分析影响乳糖不耐受康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12月收治163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粪便还原糖检测结果分为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非乳糖不耐受组),乳糖不耐受组分为康复组和未康复组,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结果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脱水发生率和腹泻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之间腹泻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腹泻次数(3.32±2.78、2.98±3.12)均低于治疗前(7.86±2.87、7.34±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腹泻病程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6.67±0.89)d低于未康复组(7.72±1.24)d,康复组患儿轻度腹泻、无肠道排毒比例均高于未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排毒是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不影响轮状病毒肠炎的转归,肠道排毒是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婴儿腹泻是指1岁以内的小儿腹泻。据临床医生的大量资料调查,大多数婴儿腹泻并不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而是庄一种生理代谢异常引起的。这种生理代谢异常称为“乳糖不耐受症”。  相似文献   

11.
婴儿腹泻指的是1岁以内的小儿腹泻。据临床医生的大量资料调查,大多数婴儿腹泻并不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而是由一种生理代谢异常引起的,这种生理代谢异常称为“乳糖不耐受症。”人体内含有糖酶,专门分解母乳和其他乳制品中的乳糖。有些婴儿体内的乳糖酶较少,不能充分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双歧在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05例婴儿腹泻患儿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口服金双歧)和对照组(不使用金双歧)。结果腹泻患儿口服金双歧不停母乳保证腹泻患儿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结论金双歧治疗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取得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当你喝牛奶的时候,是否出现过腹胀、腹泻、腹痛的现象?这是乳糖不耐受的表现。因个体差异的原因,每个人对乳糖的耐受程度差别很大,乳糖不耐受严重者在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后30分钟至数小时内就会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14.
宝宝喝奶后怎么总是哭闹,还常有腹泻发生?到底什么原因让宝宝如此不舒服?让我们来听一听专家为我们讲解乳糖不耐受这件事儿。1什么是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的问题,大部分人群不出现症状,但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宝宝中,常常发生腹泻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与肠炎转归的关系及其影响康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海南省妇幼保健院RV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30例,为试验组;RV肠炎非乳糖不耐受患儿30例,为对照组。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咳嗽等肠外症状和喂养方式、腹泻次数、腹泻时间、腹泻程度、脱水状况、肠道排毒及粪便还原糖阳性程度、RV-Ag阳性率、持续时间、粪便pH值、心肌酶谱。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RV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相关因素。结果试验组患儿发热、咳嗽、轻中度脱水发生及腹泻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粪便脂肪阳性13例及CK-MB异常21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去乳糖干预患儿、未去乳糖干预患儿及对照组患儿RV-Ag阳性持续时间、腹泻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RV感染史和肠道排毒是影响RV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RV肠炎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而乳糖不耐受对RV肠炎患儿肠炎转归影响作用较为轻微,去乳糖干预对扭转RV肠炎患儿肠炎转归意义不显著;但随着患儿年龄增加及适时接种RV疫苗,利于改善肠炎预后。  相似文献   

16.
乳糖酶又称β-半乳糖苷酶,是人体中的的一种消化酶,是以母乳/奶粉为主要营养来源的婴幼儿体内最重要的消化酶,乳糖酶的主要功能是消化乳糖,将乳糖水解成能够被人体吸收的半乳糖和葡萄糖。人体缺乏乳糖酶会引起乳糖消化吸收障碍,部分患者出现腹痛、胀气和腹泻等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中国人群是乳糖不耐受的高发人群,随着近些年我国饮食中的乳制品逐年增加,我们必须重视乳糖不耐受的危害,尤其是婴幼儿人群。在婴幼儿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泻,易造成患儿的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目前,补充乳糖酶制剂被认为是解决乳糖不耐受的最理想方法,对我国人群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检索Medline、BING学术、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以检索词"乳糖酶(Lactase)、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和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检索最近10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对乳糖酶制剂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归纳乳糖不耐受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回顾乳糖不耐受的流行现状、发病机制以及乳糖酶缺乏的基因多态性、诊断方法和治疗等,总结出目前我国乳糖不耐受研究尚缺乏大范围流行病学调查证据,人群相关突变基因尚不明确,且缺乏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应深入进行乳糖不耐受的早期预防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何梅  杨月欣 《卫生研究》1999,28(5):309-311
本研究主要观察有乳糖吸收不良者以外源性乳糖酶补充对乳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症状的改善。以25g乳糖耐量试验筛选出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者(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作为实验对象,受试者分别服用400ml脱脂奶和400ml脱脂奶+乳糖酶9000FCCLU,观察4小时内5个小时点呼气中的氢气浓度和不耐受症状。结果显示:外源性乳糖酶干预使受试者乳糖吸收不良发生率由100%降至48.9%,不耐受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王海隆  晓鑫 《健康》2009,(7):34-35
牛奶中所含的糖分大部分是乳糖,但由于部分成年人的消化液中缺乏乳糖酶,影响了对乳糖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造成这些人喝牛奶后胃部不适甚至腹泻,这种现象称为"乳糖不耐受症"。这也是很多人不喝牛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辽宁蔡女士我家宝宝原本吃母乳好好的,但突然开始腹泻,腹部胀气,而且持续很长时间也没有缓解。去医院做了检查后医生说是"乳糖不耐受",我需要暂停母乳喂养吗?是否要服用乳糖酶?先了解一下乳糖不耐受是怎么一回事。母乳中含有乳糖,乳糖只有在小肠乳糖酶的作用下才会被分解消化和吸收,但如果小肠当中缺乏乳糖酶,乳糖无法分解,乳糖进入大肠后就会被细菌分解,造成胀气、腹泻、腹胀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