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献海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201-3203
目的探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内黄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的61例患者为对照组,以接受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61例患者为观察组。统计并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高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80%(56/61)]高于对照组[73.77%(4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恢复神经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情况。  相似文献   

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7):2323-232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血液流变学及NT-proBNP、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冠心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一个月。比较两组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沉、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的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氧化应激、血液流变学、NT-proBNP、hs-CRP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OD均显著升高,MDA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OD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D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沉、全血黏度、血浆粘度和Fib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沉、全血黏度、血浆粘度和Fib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NT-proBNP、hs-CRP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BNP、hs-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可明显降低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及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变学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脂康胶囊联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共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血脂康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压、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血脂康胶囊与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其血压、血脂水平,还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补气活血化痰通脉复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兔血脂及动脉斑块炎症递质的影响.方法 将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给药8周后,测定血脂指标并观察斑块内CD40L及sICAM-1的表达.结果 治疗组、 阿托伐他汀组及空白组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模型组,且治疗组低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 阿托伐他汀组CD40L及sICAM-1阳性表达百分比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减少,且治疗组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补气活血化痰通脉复方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抑制CD40L及sICAM-1在AS斑块内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结果治疗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显著;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有降低血脂,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指标的作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320例TIA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两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改善脑循环及营养脑神经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计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氯吡咯雷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TIA,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行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对其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与纤溶功能、炎症因子与趋化因子以及各项血清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与纤溶功能、炎症因子与趋化因子以及各项血清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其改善炎症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清细胞外基质蛋白(Fibulin-5)、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蛋白(CD40L)等水平均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及降纤药等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hs-CRP、TNF-α)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和m RS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TPA、IMT、不稳定性斑块数目)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TPA和不稳定斑块数目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IMT虽均有降低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TPA和不稳定斑块数目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短期预后较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短期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益气养阴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及对患者炎性 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和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0 月—2017 年12 月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 医结合医院肾病科收治的DN 患者9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 30 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益气养阴汤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分别给予10、20 和40 mg/d 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3 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肾功能 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 个月后,高剂量组的超敏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 及白介 素-6 水平低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 <0.05);高剂量组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及 血浆黏度低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 <0.05);高剂量组尿白蛋白排泄率、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低于中剂 量组和低剂量组(P <0.05)。3 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 托伐他汀联合益气养阴方可有效改善DN 患者的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且临床疗效高,高剂量的 阿托伐他汀联合益气养阴方改善程度最明显,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治疗单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选择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应用疏血通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阿托伐他汀。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头部TCD结果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治疗组为92.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D检查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