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勤奋  李佩  陈字 《上海医药》2011,32(1):9-12
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粒细胞减少等血细胞减少症原因众多,临床上常见,其中许多血细胞减少源于免疫异常,称之为“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由于引起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异常免疫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异常和细胞免疫异常,故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应明确免疫异常的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韩冰  李红敏  陈芳菲  伍洁 《天津医药》2018,46(8):794-79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 贫血是MDS常见的临床表现, 也是影响MDS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MDS贫血的发病机制复杂, 患者的贫血可以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本文论述了MDS常见的贫血原因, 包括异常克隆的扩增、 免疫异常、 5q-的造血异常、 无效造血和铁过载等。针对不同原因的贫血, 可以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免疫抑制剂、 祛铁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 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通路阻断剂、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有造血干细胞损伤、骨髓微环境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学说.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参与了造血功能衰竭的病理过程[1].AA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主要病理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造成造血干细胞大量凋亡、引起造血组织损伤[3-4].第46届美国血液学年会明确提出A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异常表现在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5].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骨髓中有大量的异常浆细胞增殖,引起溶骨性破坏,又因血清中出现大量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引起肾功能的损害,贫血、免疫功能异常。近年来我院收治30例合并肾功能衰竭(肾衰)的MM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类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由于致病因素多、作用机制复杂,目前对AA的发病机制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本文结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AA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从造血干/祖细胞缺乏、骨髓微环境异常、免疫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等方面,全面综述了AA发病的最新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临床预防、诊断及治疗AA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多发性骨髓瘤(MM)是由于单克隆的浆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血清中出现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并产生溶骨性损害的恶性肿瘤[1]。临床表现为骨质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等。MM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约70%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THA)是由于患者免疫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或补体作用于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短期内出现严重贫血的患者需要输血治疗,由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免疫血清学特点,输  相似文献   

8.
血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血虚与免疫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血虚状态时,气失依附,防御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各种病邪的侵入。现代医学亦证实,人体在贫血状态时,各种免疫功能均下降。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李红  周洁  董会敏 《河北医药》2013,35(12):1862-1863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1]。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但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有明显副作用,如反复使用其临床疗效不理想。因此,本研究用雄激素与环孢菌素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联合治疗,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0例,  相似文献   

10.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在中国的年发病率为0.74/10万,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为0.14/10万~([1])。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等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涉及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干/祖细胞缺陷和免疫功能异常~([2])。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剂量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20例给予60U/kg·d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为对照组;另20例给予80U/kg·d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为试验组.对比两组贫血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贫血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贫血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数量,改善红细胞容积,减少输血量,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干细胞,或影响造血系统伴血液学异常的一类疾病,其有良性及恶性之分。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输血是临床上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输血在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贫血症状的同时,对其临床输注效果、疾病进展、疾病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影响,这是因为输血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而目前大量研究大多集中在实体瘤、手术创伤患者输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探索,本文主要就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分子的表达。外源性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后,追踪观察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分子的改变。临床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3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存贫血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膜表面2型补体受体CD。淋巴细胞相抗原-3(CD58)及调控蛋白(CD59)的变化及EPO在治疗纠正贫血后其红细胞免疫分子表达的改变。结果38例患者均存在CD35、CD58、CD59低表达,EPO治疗贫血纠正后CD58、CD59,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肾性贫血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EPO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病毒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和50例正常儿童分别进行病毒检测和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毒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4细胞下降,CD8细胞增多,CD4/CD8比例下降。结论病毒感染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并使之对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或基质细胞发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损伤或抑制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的紊乱使病毒容易入侵机体,并难以清除。本研究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征,长期贫血可严重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损害神经、免疫和消化系统功能等。补血市场一直是各大医药公司角逐之地。最近在门诊经常碰到患者拿着补血药或者补血保健品来咨询是否可以吃。其实,由于贫血病因复杂,并不是只要是补血产品就一定适合您,如果选错药物,不仅对治疗贫血毫无益处,还可能耽误病情甚至加重疾病。所以,要针对贫血的不同原因,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选择正确的补血药物。  相似文献   

16.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单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人,其异常浆细胞浸润骨骼和软组织,产生球蛋白异常,可引起广泛的溶骨性病变、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  相似文献   

17.
王红  常红 《现代临床医学》2014,40(2):147-149
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epatitis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HAAA)简称肝炎相关性再障,是指急性肝炎2~3个月后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罕见的血液病。HAAA最常见于青年男性,如未及时治疗可威胁生命。由于绝大多数病例的甲至庚型肝炎病毒以及其他非肝炎病毒的血清检测均为阴性,因此确切的病原体至今未知。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说明免疫异常在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细胞减少伴有异常形态或不正常的胃髓表现的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是重要的表现之一。为了探讨外周血中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状态.我们对29例MDS病人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进行了观察.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铁剂在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研究对象选择200例就诊于我院的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0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均采取饮食调节干预,在饮食调节干预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铁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铁剂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营养状况指标、免疫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营养状况方面,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状况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 0.05),而组间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免疫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D3~+、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 0.05),而组间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给予患儿小剂量铁剂治疗可达到与常规铁剂治疗相当的临床疗效,可对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予以有效改善,还能减少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膜免疫分子的表达特点及血液透析前后的变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42例慢性肾衰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膜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进行检测,同时观察血透前后的变化及EPO治疗纠正肾性贫血后红细胞膜免疫分子的变化情况。结果42例慢性肾衰患者红细胞膜免疫分子表达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纠正肾性表达低下(P〈0.01)。血液透析前后无明显变化,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纠正肾性贫血后,CD35、CD58、CD59也随之显著上升(P〈0.01)。结论慢性肾衰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其免疫功能低下与贫血有关,EPO对改善肾衰患者红细胞免疫分子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