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分肯定中医经典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中医经典课程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强调以"一个核心"(中医思维)和"五个能力"(学生能诵、能解、能别、能明、能彰和教师通文史、精经典、会研究、能临床、擅运用的五种能力)为重点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纯中医治疗眩晕1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急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急症"的初始义是外伤的"疾",经同声引申为"急"、"极"等义."急"谓病情紧急;"极"是指出现的紧急症候群.又从"极"字近义引申为"终","终症"是指急症中的不治之症或死症.另外,中医的"病"是由"疾"发展而成的危候,在观念上同样属于急症范畴.中医"急症"是以"急"字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4.
9月15,<现代教育报>发了一篇题为<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详见本期149页))的深度报道.该报特约记者郝光明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先后拜望了一批在中医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临床大家:北京的吕炳奎先生、焦树德教授、王绵之教授,广州的邓铁涛教授,南京的干祖望教授、周仲瑛教授,上海的裘沛然教授、颜德馨教授,杭州的何任教授,武汉的李今庸教授,哈尔滨的张琪教授.在采访中,郝记者与一批中年中医中的佼佼者,还有一些青年学子也进行了交流,大家对几十年来中医现代化的评价几乎一致是"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西化",甚至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话虽然有些偏激,但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居然被人说成是"假的",这不得不让每一位热爱中医,关心中医命运前途的中医人反思:是什么原因使中医现代化变成了中医西化?什么才是真的中医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赖小君 《中医教育》2003,22(3):35-36
对“纯中医”教育发展的研判,应从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内外环境的具体分析来进行。众所周知,医生的职业迁移性小,要求高。而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调整合并、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确立、医生职业门槛的提高,向我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医学教育仍是精英教育。国际上培养一流医生的基本条件是最好的生源、最好的培养条件、最长的学制、最高的学位。培养一流的医生难,培养一流的中医生更难。因为中医药学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等每一部分理论都渗透着古代人们对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以及哲学的理解,中医现代化就必须综…  相似文献   

6.
"中医"一词在中国古医籍文献中罕见,即使有"中医"文字出现,其涵义亦并非现如今中医学科范畴所指的"中医".如<汉书·艺文志·经方>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此处的"中"释为"恰当、符合、正对上、恰好合上",其"中医"为"符合医理"之意.故追本溯源,进一步明确"中医"的古义和今义,不但意义不同,而且古今的"中医"一词更不能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7.
全国268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基地、协同单位和基层培养基地是培养中医临床医生的摇篮。中医住培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医住培基地在培养住培医生纯中医诊疗能力方面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以全面提升住培医生的纯中医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明  牛欣 《中医教育》2002,21(6):51-53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是"国家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该基地通过"九五"期间建设,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基础科技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吴青 《中医教育》2001,20(3):58-59
众所周知,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中医要走向世界,需要既熟练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因为翻译中医决不是一个把中文机械地转换成英语的简单过程,它对译者的古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有较高要求.否则译者很难准确把握并传递信息.我国著名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一条影响久远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强调"忠实原文”是评价译文优劣的第一要素.笔者在多年的翻译实践和英语教学工作中对中医英译有了一些体会,并发现了一些本可避免的问题,现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含义.历代医家对此有精妙的论述和广博的阐发.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对于提高中医防病治病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西化"是个值得关注的老话题.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依据、诊断手段、治疗法则及药物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之处.中医西化会产生五大危害性一是扼制了对中医玄妙的探究,二是妨碍了中药优势的发挥,三是阻滞了中医技巧的进步,四是影响了中药的治疗效果,五是影响了中医人才的培养.因此应扼制"中医西化"趋势,发挥中医独特的功能,不能将两者生搬硬套地揉和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1 "中和"的渊源"中和"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是重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和"观在我国渊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即有肇端.西周末期,史伯曾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首次阐述了"和"的哲学含义--"以他平他",是一个方面去平衡协调另一个不同的方面,使对立的差异双方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统一关系.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法则就是"和",即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状态.之后的晏子在与齐昭公对话时,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了国家政治中"和"与"同"的区别,指出"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左传?昭公二十年>).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指出了宇宙万物只有"和",才能保证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和"的前提和内在动力是阴阳的冲和之气.<易经>哲学的主要倾向是强调阴阳两仪的统一性,主张对立面的协调与和谐,揭示"山泽通气.、"天地交合"、"水火不相射"的特性[1],宣称"保合太和,乃利贞"(<象传?乾>).孔子从道德方面论述了"和"的范畴,他极力主张"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过犹不及,都没达到最好.只有恰恰好的时候,"中"的位置,才是最好的.这段话是要求行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中庸>对"中和"给予明确的解释和评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它把"中"与"和"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认为中和是至善至美的道德.从此之后,"中和"便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沿用下来,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大贡献.<礼记?中庸>又说:"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中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这是社会的普遍看法。为什么会这样认为?除了中医在人格精神、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变异外.在技术层面的异化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医技术的异化也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健康状态容易受到各种时间因素的综合影响.重视多元化时间因素的重要作用,对于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维护、促进人类生命健康,实现"全面社会健康管理"目标,具有宝贵价值与指导意义.文章主要围绕时间因素,试将中医健康管理与中医时间观有机融合,以期引起业界关于时间因素融入中...  相似文献   

15.
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上半年 非典型肺炎在全国肆虐 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型肺炎 广州中医药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综合治疗 疗效显著.至今年6月 附属一院治疗80余名SARS患者 无一例死亡 平均退烧时间3天 平均住院时间9天 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二附院至4月初收治112例患者 平均退热时间7天 平均住院18天;二附院甚至纯用中医药治好了15例SARS患者.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医院 初始收治17名SARS病人 10例死亡;他请中医科医师会诊查房 中医共介入治疗71例患者 仅一例死亡.北京仝小林教授治疗小组收治16名SARS病人 纯用中医药治疗 全部治愈 平均退热时间仅4.5天.全国著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以下简称邓老)根据广东中医治疗非典的经验 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中医完全可以独立地治疗非典 当然 这个中医必须是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具体地讲 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熟谙中医经典 精通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谭松林 《中医药导报》2001,7(8):387-388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农村中医工作的根本指针,搞好农村中医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搞好农村中医工作必须加强农村中医机构网络建设,走科技兴医之路,同时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学习中医首先是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学习,而教授中医学知识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培养中医思维模式.本文从注重整体研究、强调功能联系、擅长取象比类、重在辨证论治、善用中和思维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中医思维.  相似文献   

18.
浅析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将临床亚健康所涉及的症状以个体发病规律进行总结,按中医舌脉之象、症状属性、阴阳变化、脏腑特征等进行整合,则常见的亚健康状态可以说就是排除疾病状态的中医异常体质状态,即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状态.  相似文献   

19.
"是动"与"所生"对中医现代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子孺  刘颂豪 《中国针灸》2004,24(12):881-881
中医学术界对"是动"与"所生"的理解一直没有统一,有关探讨从古延续至今.从信息学角度对"是动"与"所生"进行研究,则发现其内蕴涵了重要的理论价值,该理论闪耀着前贤的智慧光芒并给中医的现代研究以启示.  相似文献   

20.
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旭 《光明中医》2009,24(6):1171-1172
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基础课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组(89人)和对照组(90人)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和成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故PBL教学法值得在中医基础课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