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沈金龙 《中国保健营养》2009,18(11):123-126
青霉素类(penicillins)抗生素和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均含有β-内酰胺环,故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antibiotics).  相似文献   

2.
徐珍 《健康生活》2024,(4):30-31
<正>头孢是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比较常用的一种抗生素类药物,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且每一代头孢都有许多种类,很多患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头孢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等特点头孢指的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其分子中含有头孢烯而得名,在我国曾被翻译为先锋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一种。大名鼎鼎的青霉素正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正>头孢菌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衍生物,与青霉素类近缘,具有相似的杀菌机理,也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在繁殖期杀菌。由于人类没有细胞壁,对人体毒性很小。与青霉素类相比,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药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过敏发生率仅为青霉素的10%~30%)等优点。头孢菌素是一类高效、低毒、  相似文献   

4.
口服抗生素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类抗感染药物剂型,主要用于轻中度细菌性感染的防治及重度感染的维持治疗。由于其方便、快捷,故使用非常广泛。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合物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化学结构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两大类。常用口服青霉素类有青霉素V钾、氨苄青霉素、匹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因其抗菌作用强、疗效高、毒性低、选择幅度大等优点,是临床医生抗感染治疗中首选的药物之一。近几年,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常用的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了很多新剂型。而厂家提供的药物说明书上对青霉素类药物只是笼统的提示该类药物为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应进行青霉素G皮内敏感试验,阳性者禁用;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只提示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慎用或不用。但在国内临床上仅用青霉素G做皮试液检测特异性抗体,易出现假阴性,造成漏诊。另外,头孢类药物过敏反应屡见不鲜,成为医护人员比较头…  相似文献   

6.
王小衡 《健康生活》2023,(11):40-42
<正>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而疾病治疗离不开药物。在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对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太了解,出现滥用药物的情况。抗生素类药物有交叉过敏反应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化学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一旦此环断裂,就会失去抗菌活性。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主要区别在于青霉素是6-氨基青霉烷的衍生物,而头孢菌素是7-氨基头孢烷的衍生物。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抗菌原理和作用极相似,都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加速细胞壁的破坏而起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田源 《大众健康》2004,(6):63-6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毒性低微、口服方便和价格较廉的药:其在治疗上的重要性仅略次于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和氨基糖甙类。但由于β-内酰胺类存在细菌的耐药问题、过敏反应等因索,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随着近  相似文献   

8.
刘玉玲 《职业与健康》2007,23(4):295-297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研发和大量应用,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9世纪40年代人类开发了第1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细菌产生了一种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它可以水解β-内酰胺环,使青霉素失效。此后,头孢菌素用于对付这类细菌,细菌又产生了头孢菌素酶。80年代后,对酶稳定的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特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曲南等开始应用于临床,细菌又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自1983年德国首次报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以来,ESBLs在全球迅速蔓延,由于其具有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因难。  相似文献   

9.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Penicillin)又分为青霉素G、peillin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本文只针对临床上静脉滴注青霉素G钠诱发的腹痛展开讨论并进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环类以及碳青霉烯类等药物。均为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据报道,近10年来,在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数量方面,此类药物占各类药物之首。为了减少和避免其ADR的发生.达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从而提高医疗水平。特此将我院所收集β-内酰胺类引起的ADR26例.浅析于后。  相似文献   

11.
《大众健康》2004,(9):62-6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毒性低微、口服方便和价格较廉的药。其在治疗上的重要性仅略次于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和氨基糖甙类。但由于β-内酰胺类存在细菌的耐药问题、过敏反应等因素,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随着近年来一些高效、长效的优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半合成衍生物罗红霉素等的发现,使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抗感染药物中所占地位进一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各国开始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研究和开发,90年代达到高潮,至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仍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2.
头孢菌素 Cephem 类抗生素和青霉素类抗生素均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发挥其杀菌作用。根据发现的先后次序和抗菌活性等可将头孢菌素分为三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为5组。现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物特性,结合临床应用概述如下。一、分类第1组的3种抗生素药物的抗菌作用相  相似文献   

13.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以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多见,临床大部分以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为主,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β-内酰胺类药物疗效不够理想。我们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99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儿科患  相似文献   

1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致医院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是携带mecA基因、编码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导致甲氧西林、头孢菌素类、碳青酶烯类、青霉素类+青霉素抑制剂抗菌药物耐药的葡萄球菌属。MRS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无临床疗效,绝大多数的MRS常表示多药耐药。现对我院分离出的葡萄球菌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是某些真菌(如产黄青霉)分泌的用来抵御细菌感染的次生代谢产物,它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细胞壁合成和修复的有关酶类,来杀灭正在生长分裂的细菌细胞[1].自从Fleming 1929年发现青霉素具有杀菌作用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被广泛使用.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大规模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问题已凸现出来.近年来葡萄球菌的抗性机制研究,已有大量报导[2~3].为进一步了解葡萄球菌中调控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的信号传导机制与途径,本文就葡萄球菌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系统的分子基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MRSA是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该菌主要由mecA编码产生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 (PBP2a)降低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对所有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表现为耐药,通常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等抗生素也显示耐药,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快速、准确地检测MRSA是控制其感染和限制其流行的重要步骤[1].基因检测法如核酸杂交法和PCR法由于直接检测耐药基因,被认为是检测MRSA的"金标准"[2].但基因检测法由于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不易在常规实验室应用.我们应用乳胶凝集试验法快速检测PBP2a从而判断MRSA,并与PCR扩增mecA基因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以评价乳胶凝集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王幼萍 《现代保健》2009,(24):83-84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病规律以及时准确选用高效抗生素治疗。方法笔者将近4年收治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根据经验性用药选用加酶青霉素类抗生素、二代头孢菌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治疗,分别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加酶合成青霉素类与三代头孢菌素类治疗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分别为84.3%和89.6%,二者基本相似(P〉0.05),其效果均显著高于二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P〉0.05)。结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合成青霉素类和三代头孢菌素类治疗老年人肺部感染疗程短、见效快、疗效显著,且对肝、肾毒性低,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用药。当单药应用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8.
<正>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噻吩上市,如今头孢菌素类已有四代药物,种类繁多。但无论使用哪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在用药过程中都要关注以下3点。1.有过敏史者要先进行皮试:头孢菌素与青霉素同属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pbp2B基因突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倍微量稀释法检测23株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扩增pbp2B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根据药敏试验及测序结果,分析pbp2B基因片段突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结果:43.5%(10/23)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其余56.5%(13/23)菌株耐药,其中有两株高度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菌株pbp2B基因片段仅有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且不位于162~206和215~265区域。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低、中水平耐药菌株仅在pbp2B基因片段162~206区域出现氨基酸突变,162~206和215~265区域均有氨基酸突变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结论:本地区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药率。肺炎链球菌pbp2B基因片段162~206区域突变仅引起低、中水平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高度耐药性则与215~265区域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抗生素领域里,β-内酰胺抗生素是一大家族,青霉素(包括半合成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是这个大家族的主要成员,近二三十年来发展很快,WHO编制的INN中以-cillin(-西林)为词干命名的青霉素类衍生素有70个左右,以Cef-(头孢-)为词首的头孢菌素类也有60个左右,在临床治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显著,医疗上被广泛应用,但不合理地药物使用也比较严重,致使耐药性不断产生,特别是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