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的10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儿均属于经过中医学诊断为外感风热挟滞症。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喷剂,观察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比两组患儿退热及症状消失时间和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症状消失及退热时间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患儿中应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104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均分为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颗粒治疗)和治疗组(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每组各52例,均治疗4 d,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症状好转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②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8.08%)显著高于对照组(86.54%)(P ﹤0.05)。结论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患儿,退热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夹滞证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体温>38.5℃者,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2组均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主、次症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主、次症积分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90/100),治疗组为97.00%(97/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夹滞证,能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照组45例予利巴韦林喷雾剂。均为3次/d,疗程3~4d。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及咳嗽减轻等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较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辅助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9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夹滞证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抗炎、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2组均连续给药7 d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31/42),治疗组为95.24%(40/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咳嗽、咽喉红肿、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前2组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升高,CD8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磷酸奥司他韦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流感)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8例甲型流感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观察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疗程5 d,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发热时间、咳嗽鼻塞好转时间、咽红肿痛好转时间和甲型流感病毒转阴时间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观察组发热时间、咳嗽鼻塞好转时间、咽红咽痛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5.18±2.70)d,短于对照组的(8.62±2.10)d(P<0.05)。结论:磷酸奥司他韦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疗效优于单用磷酸奥司他韦。  相似文献   

7.
李萍  任小琴 《海峡药学》2011,23(7):160-161
目的 观察小儿清热栓对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方法 对符合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患儿分为给予小儿清热栓和给予爱尔降温贴两组进行退热效果观察.结果 按疗效标准评定,总有效率:实验组92.5%,对照组70%,P<0.05,有显著差异.平均降温幅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小儿清热栓的退热效果优于爱尔降温贴.  相似文献   

8.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发热疾病10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力生 《中国医药》2013,8(2):215-216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发热疾病的疗效。方法将108例以病毒性发热疾病为主的患儿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予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根据患儿不同年龄给予1~6g,开水冲服;对照组54例予以利巴韦林颗粒10mg/(kg·d)。均为3次/d,疗程3d。观察2组疗效和症状好转时间。结果用药3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50/54)和68.5%(37/5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退热时间、咽部充血好转时间、咳嗽好转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26±4)h比(38±6)h,(36±8)h比(48±6)h,(36±4)h比(47±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bJL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发热疾病安全疗效较好,症状改善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流涎停止时间和食欲恢复时间分别为(1.35±0.51)、(3.51±0.75)、(2.11±1.12)、(2.35±1.21)d,均短于对照组的(3.35±1.23)、(6.33±2.22)、(4.32±1.65)、(4.33±2.3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6<0.05)。结论给予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各项症状体征,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冲剂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在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中选出168例为对象,随机将患儿分入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冲剂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5 d后的白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冲剂冲服联合西药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促进疱疹消退,控制炎性反应,且用药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宋洋  孙毅伟 《黑龙江医药》2011,24(4):549-551
目的:评价小儿热速清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对象与方法:选择符合感冒标准及风热证辨证的患者,进行开放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小儿热速清颗粒和小儿宝泰康颗粒的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实验表明,治疗3天后,疾病疗效分析中愈显率分别为小儿热速清颗粒组75.5%,小儿宝泰康颗粒组67.0%;总有效率分别为小儿热速清颗粒组86.5%,小儿宝泰康颗粒组80.7%在疾病疗效分析、中医症候分析方面小儿热速清颗粒组非劣于小儿宝泰康颗粒组,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完全退热时间分析、退热起效时间分析方面小儿热速清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小儿宝泰康颗粒组,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儿热速清颗粒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治疗。观察临床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76.0%)和总有效率(92.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48.0%)和总有效率(72.0%)(P〈0.05);治疗组热退、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的抗病毒、退热及改善症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分为治疗组(n=31)和对照组(n=31),给予抗炎、抗病毒、退热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精神症状改善、体温消退、食欲改善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体温消退时间、食欲改善时间、精神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能明显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通过早期积极干预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儿风热清合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感冒证)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纳入14个临床评价中心共240例患儿,利用区组随机法分为试验组120例和阳性药物对照组120例,试验组给予小儿风热清合剂及小儿宝泰康颗粒模拟剂,对照组给予小儿宝泰康颗粒及小儿风热清合剂模拟剂,疗程均为5 d,用药满72 h后临床痊愈者,随时停药,按完成病例处理。采用全分析数据集(FAS)、符合方案数据集(PPS)与安全数据集(SS)分析,评价两组患儿主要症状(发热、鼻塞、流浊涕、咽红肿痛、咳嗽)的消失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即时退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FAS分析显示:试验组中位主要症状消失时间为67.50 h、对照组为69.00 h,中位完全退热时间两组均为46.00 h;中位即时退热时间两组均为4.00 h;用药5 d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9.12%、对照组有效率为95.69%,上述4个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试验组患儿鼻塞及咽红肿痛的临床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小儿风热清合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在改善鼻咽部症状方面优于小儿宝泰康颗粒,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廖伟明  刘桂珍  周国波 《中国药房》2010,(31):2946-2947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止咳颗粒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YWGC18(150mm×4.6mm,μm),10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7∶53∶0.2),流速为2.5mL·min-1,检测波长为280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黄芩苷的检测浓度在25~20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57%,RSD=1.91%(n=6)。结论:本方法灵敏、简便、准确,可用于小儿止咳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利腰颗粒”对湿热型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门诊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利腰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芬必得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个疗程后,两组的VAS评分均有下降(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6.7%和90.0%;两组间VAS评分和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腰颗粒”对湿热型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短期镇痛作用,其止痛效果与芬必得相当.  相似文献   

17.
马晓鹂  ;周宇  ;魏国丽 《中国药房》2009,(35):2764-2766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兰索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12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早、晚餐前各1次)、兰索拉唑(30mg,早、晚餐前各1次)治疗8周,在治疗后4周和8周通过症状(烧心、胸痛、反酸)积分和胃镜检查结果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4周、8周,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78.1%、87.5%,胃镜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3.8%;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60.7%、73.2%,胃镜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73.2%、80.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优于兰索拉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常规疗法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320例FD患者按临床特点分为动力障碍型(A型)、溃疡型(B型)、非特异型(C型)各120、100、100例。各型随机分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常规疗法(合用组)和常规疗法(常规组),疗程均为4周,胃肠症状评分法(GSRS)观察疗效并计算总有效率。结果:A、B、C型FD的合用组和常规组治疗后的GSRS评分分别为1.53±1.68和3.10±1.78、2.02±1.63和3.48±1.80、3.46±2.95和5.18±3.21(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1.4%和69.4%、86.0%和68.0%、90.2%和77.6%(P<0.01)。结论:常规疗法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显著改善FD的临床症状,提高FD治疗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化疗联合免疫调节优化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2),化疗方案均为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喷丁+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治疗组前6个月加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结果:治疗18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咳嗽、低热等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6%、63%,痰菌阴转率分别为65.2%、52.3%,病灶吸收率分别为58.7%、45.2%,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化疗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在改善症状、痰菌转阴、病灶吸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