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脉经》由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译者杨守忠的《脉经》英译本The Pulse Classic:A Translation of the Mai Jing是迄今为止首部全译本,在海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但目前关于《脉经》英译的相关研究较少。深度翻译是一种提供原文本历史文化语境的补偿性翻译策略,而副文本是实现深度翻译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在深度翻译视角下分析杨译本《脉经》的副文本内容,并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杨译本《脉经》中包括丰富的副文本内容,使用了深度翻译策略,深度翻译有使译者显现、提升译本深度和丰富译本文化形象和体现中医药文化异质性等作用。研究认为深度翻译适合翻译中医药典籍这种兼具学术与文化信息的文本,译者应为读者补充理解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提高译本的接受程度,尽量消弭历史距离和语言文化差异给读者造成的理解障碍,从而传递中医药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古典文化。  相似文献   

2.
黄艳彬 《环球中医药》2022,15(3):506-510
本文以《本草纲目》三个译本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比较三个译本中的译者因素和历史语境因素,阐述译者文化身份在文本建构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和所处的不同历史语境对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等的影响.翻译作为一种阐释行为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之内,译者根据不同的个人经历、知识水平和工作经历等确立自身的主观立场,构建...  相似文献   

3.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文化蕴含丰厚,医古文意蕴艰深,资深翻译家罗希文采用"深度翻译"对中医哲学进行了深度跨文化阐释,提高了译本接受性。罗译本采用内副文本对中医文化进行了评注钩玄、语境充实和文化诠释,内副文本的类型涵盖译者序、导言、每章简介、脚注、英汉对照术语表、参考文献凡6种。罗译本中副文本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促动译者显形,建构译者身份和译本学术价值,以异语重构中医文化体系,凸显中医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黄帝内经》译本数量和传播广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不同译本作为翻译研究的素材。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出发,以书名、篇名、中医重要概念以及篇章的英译为例对《黄帝内经》两译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并从译者的角度对影响译本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对译文的选择受到了译者知识背景、翻译目的、预设读者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典籍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对刘国辉译本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刘国辉《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翻译特色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借助西医术语进行归化翻译,使用汉语拼音进行异化翻译,增加副文本进行深度翻译,统一修辞手段与增补词语以实现对等翻译,达到了介绍《伤寒论》医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这正是译者重视读者的接受度与译文忠实度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的翻译事业从1925年肇始,近一个世纪以来,已出现24部英译文本,分别以论文、选译本、节译本、编译本、转译本、全译本等形式问世,各具历史学和翻译学价值。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根据译介文本的主要功能,可将24部文本划分为学术型、临床型和文化普及型3个类别,以历时性研究为经,以分类研究为纬,梳理和分析译介文本的历史价值及核心名词术语翻译特征,能较为全面地呈现百年《黄帝内经》英译史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分析《黄帝内经》两个译本的不同文化认知,并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5个方面探讨互文性理论在该文本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该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以更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的韵味,识别互文指涉以及忠实原文内容。  相似文献   

8.
以《黄帝内经》为例在语用顺应论观照下对中医典籍翻译进行尝试性阐释。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子顺应、修辞顺应以及语境顺应等层面对《黄帝内经》5个译本进行鉴别比较,提炼出中医典籍翻译的顺应性策略,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行为和思维必须顺应翻译过程中不断动态形成的语言结构环境、认知语境和关怀目的与读者的认知心理以便实现中医典籍翻译的意义与文化传递之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9.
罗茜  周媛  李涛安 《中医药导报》2019,25(18):138-141
以《黄帝内经》中空间隐喻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借助Peter Newmark的隐喻翻译策略分析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跨域映射和概念整合,并对不同译本质量进行评估,表明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对隐喻翻译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多元文化系统理论阐述了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地位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拟从多元文化系统视角来探讨中医文化(中医英译文本)在西方医学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把《黄帝内经》自1925年至2016年的英译历程分为3个阶段,整理《黄帝内经》在这3个阶段的目前可考的15个英译本,并对每个译本的译者背景、翻译时间、文本选择、出版形式、学界影响、局限性等进行梳理,以期引起中医英译学界对《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更多思考,从而为新译本的诞生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2.
哲学诠释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开展翻译批评提供了学理基础。在哲学诠释学视域下,围绕文本的开放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译者主体性与翻译多样性、译者视域差与翻译诠释度三个方面对《黄帝内经》威斯英译本和文树德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通过分析两位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还原译者的翻译观和操作方法,探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主体性特征和视域融合特点。研究发现,哲学诠释学能够为《黄帝内经》翻译批评提供理论依据,使其翻译批评更具客观性和学理性,有利于拓展并深化中医典籍翻译批评实践与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译者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三个视角对比分析了罗希文和魏迺杰《伤寒论》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发现,为翻译时代的受动性所限,罗、魏译本基于各自的为我性目的发挥了译者能动性,对《伤寒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译文创作.罗译本为促进中医在西方大众中的传播,常采用归化策略,迁就于西方语言习惯和词汇,具有更高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备受关注。尤其2020年至今中医药在防控和治疗全球大流行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本草纲目》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一部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博物学巨作,其海外传播历史悠久,优秀译本众多,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研究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出发,以《本草纲目》的优秀译本为研究主体,从译者资本、出版社资本和读者资本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资本因素对《本草纲目》的译介传播以及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的影响,旨在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拓宽中医药翻译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张存玉 《环球中医药》2020,13(6):1108-1111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研究《伤寒论》英译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981~2017年,《伤寒论》的英译经历了3个阶段,共有9个译本。通过梳理这3个阶段的不同译本发现,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翻译特点:第一阶段的译本多为节译,注重"以读者为导向";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译本均为全译,前者主要"以原文为导向",后者则有"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翻译趋势。每个译本在译者背景、底本选择、内容、翻译策略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对这些译本进行梳理与简评,以期为今后《伤寒论》的英译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引起学界对新译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选取《伤寒论》中4个重要的重言词作为研究对象,以翻译美学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魏迺杰译本Shāng Hán Lùn(On Cold Damage)、罗希文译本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Shang Han Lun)、李照国译本On Cold Damage中重言词的不同英译方法,剖析译者的翻译审美心理机制,阐释翻译审美再现的过程。魏迺杰译本和李照国译本善于采用直译法和增译法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传达的审美信息保持基本一致,罗希文译本善于采用意译法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的审美要求。对于具有相似逻辑关系的重言词,魏迺杰译本采用合译法使译文实现缩其“形”、表其“意”的简洁效果。为实现重言词韵律和蕴涵的美学再现,译者要准确地把握重言词的审美信息,客观地进行审美判断,合理运用省译法,最大限度地实现重言词原文和译文的翻译对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目标受众的认知特点,结合翻译功能、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探讨它们与中医语言的关系和影响,研究中医语言翻译,以有效传递中医药文化,掌握中医药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在对高语境文化产物如古籍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还原原文语境,借助语境正确地理解原文的文本意义,并在正确解读后对译本进行再语境化,使译语读者能更好地感知原作者的思想与内容。本文以语境视角探讨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本草纲目》甘草篇及辛夷篇译文语境重构中的应用,通过采用明确前后逻辑关系、重构特定时代特征下的语境、补充解释文化内涵等策略,更好地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境及意义认知上的对等,从而提升中医药古籍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病证名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其具有多义性、抽象性、模糊性、文学性、专业性等文本特点。译者在翻译《伤寒论》的病证名时需要考虑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对译文可接受性的影响,灵活运用直译法、直译法结合注释法、意译法、音译法结合注释法等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以准确完整地翻译词义进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大量篇幅涉及中医药文化,本文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借助"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对比研究杨译本和霍译本,从中医基本原理、中药与方剂、病症与诊疗以及养生保健这4方面的实例入手,深入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文化翻译提供一个新视角,完善中医英译策略,促进中医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