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重证涉及多个脏腑组织,其病机复杂,与温病的传变规律有相似之处。以叶天士的透热转气理论为指导,将透热转气具体治法归纳为宣通三焦以透热转气、养阴活血以透热转气,并论述这些治法在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重证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2.
苏晓乾  王荣 《河北中医》2011,33(9):1334-1335
我们以《临证指南医案》为主,参考《叶天士医学全书》,研究了叶天士治疗5种温病的214例病案(其中风温30例,温热57例,暑温70例,湿温41例,温燥16例),对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用药频率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发现,生地黄的使用频率高达57次,其中温热35次,暑温16次,温燥4次,风温2次,湿温0次。生地黄甘苦而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我们对叶天士运  相似文献   

3.
清营汤透热转气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营汤透热转气小议浙江省余杭市第一医院(311100)李永堂在温病治疗过程中,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选用生地黄、丹参、玄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董建华教授治疗温病营分证验案的整理分析,发现“透热”是贯穿温病营分证治疗过程之始终的大法,这些营分证病例有夹宿食者、有夹瘀血者、有湿热郁遏者,因此,透热法,在用药上已超越了叶天士用清宣之品透热的范围,凡能宣畅气机、排除障碍,使营分热毒能够外透的药物,均在透热之列。究其原  相似文献   

5.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月晴  王松耀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1-2842
透热转气,最早见于《吴医汇讲》,书中收集了叶天士《温证论治》:“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王孟英将其辑载入《温热经纬》后,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其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它是热传入营分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事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所遵循的原则。至于“透热转气”的内涵,叶天士并未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6.
谷守星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3,35(8):1238-1239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初见于《吴医汇讲》,载"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此为后世治疗温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营分证时与清营热、养营阴必不可少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7.
肖相如 《中医杂志》2014,(7):628-630
卫气营血辨证来源于叶天士的《温热论》,现在的教材根据《温热论》中"在卫汗之可也"的记载将卫分证定义为表证。但是叶天士没有提出卫分证的具体临床表现,而且叶天士还有与此并不完全一致的论述。通过对《温热论》的整体研究,结合张仲景、吴鞠通对温病的认识,认为卫分证不是表证;温病初期的治法不是解表;温病只有气分证和血分证两个层次;透热转气的实质是气血两清。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养阴保津学术思想探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鞠通深研张仲景《伤寒论》及叶天士《温热论》 ,创《温病条辨》。分析其三焦不同阶段辨证论治的过程 ,无不体现着养阴保津的思想。在临床上灵活正确地运用 ,对提高温病的治疗 ,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阴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伤阴是温病的重要病机特点,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根本法则。“温病最善伤阴”。不论是感而即发,还是伏而后发,其机转总趋于化燥伤阴。诚如王孟英所云:“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针对这一基本病机特点,温病大师叶天士曾谆谆告诫:“留得一分阴液,便存得一分生机。”可见,养阴在温病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试图就温病养阴的源流、意义、方法及其应用规律作一初步探讨。温病养阴溯源温病养阴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大法,最早见于《内经》一书,书中载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汉朝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对温病养阴作了  相似文献   

10.
议温病透热转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  牛阳 《江西中医药》2010,41(1):11-12
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四个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叶天士引伸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说明温病的受邪部位和传变规律。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及吴鞠通在清营汤、清宫汤中对辛凉质轻、透热转气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的具体运用,对后世启发很大。温病热入营分,除运用清营养阴为主治疗外,尚须加入透热之品,以求病邪转出气分,即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营热炽盛、阴液亏耗是营分证的主要病变机制,证见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脉细数。对于营分证治疗,在清营养阴药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开达、宣透或通下之品,使邪有出路,有助于邪热透达。因不同病机变化所导致的兼证,注重配合相关治法治疗。透热转气虽为外感病在营分阶段的基本治疗大法,某些内伤杂病若出现与营分证相似的病机变化,也可使用此法或相近治法,而不必拘泥外感内伤之别。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中三焦分阶段滋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丹  李海波 《吉林中医药》2007,27(11):61-62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吴鞠通提出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首创了一系列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的经典治疗方剂,针对温邪侵袭程度,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的规律,开创了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派四大家善于使用汁药治疗疾病尤其是温病、消耗性疾病.叶天士重视保护和滋养津液,薛生白善用清香理气的香药汁,吴鞠通重点放在愈后调理并总结汁药的功效及用法,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利用汁药轻清、清淡之功注重胃气条达.通过分析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临床用药特点,发现汁药能够保留鲜药的清香之气为轻清之品,具有养阴育液、...  相似文献   

13.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对皮肤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为后世医家提出的温病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理论核心。叶天士首创的“卫气营血”理论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温热论》对温病清晰地划分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明确地确立了治疗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14.
温病三焦用药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阐明了温病上、中、下三焦的制方选药原则,同时也是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则的补充。这一用药原则对温病的治疗确有重要指导意义。现谈谈对此原则的粗略领会,谬误之处蒙求指正。  相似文献   

15.
养阴法是《温病条辨》治疗大法之一,养阴思想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分析发现:《温病条辨》按三焦分证治疗,在上、中、下三焦病证治疗中都程度不同的体现养阴护阴思想,养阴在下焦病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养阴方剂以补阴药、补血药及清热养阴药为基本构成,同时,又体现出三焦分证用药的侧重。常用药物有麦门冬、阿胶、甘草、干地黄、白芍等,又常根据温病病情变化和发展不同阶段,在主药的基础上随证配伍。  相似文献   

16.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出自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8条中,是热传入营分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成为后世温病学家从事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本文就此语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纰缪之处,谨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7.
"透热转气"之法是治疗营分热证的经典方法,由叶天士提出。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收录清营汤,方中金银花、连翘、淡竹叶三药形成的清热解毒、透邪外达的作用被称为"透热转气",从而达到使气机宣畅,营内之邪热外透到气分而解,如此则能扭转病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后世应用颇为广泛,为临床治疗温病及相关病症提供了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在《温热经纬》中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对"透热"的适用范围、什么热可透、什么药可透热等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在温病学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著作《温热论》不仅为温病的确立治疗确立了准绳,而卫气营血的辩证理论在杂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临证指南医案》为叶天士的门人所辑的叶天士的医案,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叶天士的处方特点,与《温热论》比较可以探究其有关消渴的辩证与治疗方面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张炳立  肖照岑 《中医杂志》1997,38(11):648-651
《温热论》中辨舌内容在全篇占有较大比例,是叶天士长期诊治温热病的经验总结,突出了舌诊在温病诊断学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叶氏依据各种舌象表现所反映的病机,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依据察舌指导治疗,亦是对“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总治则的补充。依舌辨证、察舌论治是临床诊治温病不可缺少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