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癌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癌性肠梗阻患者应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11例(占6.67%)完全缓解,13例(占43.33%)好转,无效6例(占20.00%,均为高位完全性肠梗阻,6例无效患者在观察期间病情未出现明显恶化),总有效率80%。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癌性肠梗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恶性肠梗阻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或口服/胃管注入),穴位按摩,中药外敷治疗。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为95.2%,且在KPS评分及QOL评分方面,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肠梗阻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增液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单纯采用西医外科常规保守疗法;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增液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6.43%;治愈时间5d~15d,平均8d。对照组治愈23例,无效5例,治愈率82.14%;治愈时间8d~24d,平均17d。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增液承气汤保留灌肠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药灌肠作为护理手段辅助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肠梗阻,提高治愈率。方法:常规禁食水、胃肠减压的同时,配合中药汤剂灌肠及心理护理。结果:30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肠梗阻患者中,治愈2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肠梗阻患者,能够增强疗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三联特色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三联特色疗法——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中药敷脐。结果: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5.7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三联特色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0%。结论: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味六磨汤灌肠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3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六磨汤灌肠治疗,对照组23例单用对症支持治疗加开塞露灌肠。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为82.61%,对照组为47.8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KPS评分方面,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六磨汤可以改善恶性肠梗阻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梗阻缓解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3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3例,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肠功能恢复汤保留灌肠及口服,对照组15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无效1例,治愈率95.7%,平均治愈时间8.05天;对照组治愈12例,无效3例,治愈率80%,平均治愈时间12.98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功能恢复汤在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中应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维生素B120.5 mg穴位注射与中药保留灌肠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我科在2013年6月~2016年8月经治的54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前后自身对照。结果痊愈35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5%。结论穴位注射与中药保留灌肠对肠梗阻患者疗效显著,在治疗这类患者过程中更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疗法,促进患者康复,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结合华蟾素、艾迪注射治疗癌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中药大承气汤加味保留灌肠,另用华蟾素和爱迪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用20天。结果:显效4例,占25%;有效6例,占37.5%;无效6例,总有效率;结论:中药保留灌肠结合华蟾素等注射治疗癌性肠梗阻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醒脑解郁方加减联合盐酸帕罗西汀对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痰瘀阻脑证)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提供有效治法。方法:将112例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解郁方加减,治疗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5-羟色胺(5-HT)、皮质醇]、不良反应等。结果:①治疗组完全缓解率51.7%,部分缓解率28.5%,总缓解率94.6%;对照组完全缓解率23.2%,部分缓解率33.9%,总缓解率82.1%,两组在缓解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HAMD、PSQI、NIHSS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5-HT、皮质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郁方加减联合盐酸帕罗西汀对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痰瘀阻脑证)有确切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皮质醇)、升高5-HT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临床观察中医药复方辨证、辨病单用或协助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追溯性的临床观察方法,对25例原发性、继发性肝癌患者在手术或放化疗等治疗前后、同时采用中医辨证、辨病论治,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活血除癥、软肝散结等,主方为鳖甲煎丸合逍遥散加减治疗,采用WHO实体瘤治疗客观疗效判定标准、生活质量评定标准卡式评分法,已评定其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的2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7例(28.0%),部分缓解6例(24.0%),稳定6例(24.0%),进展6例(24.0%),缓解率52.0%,总有效率达76.0%。生命质量改善卡式评定,完全缓解组的分值增加30~50分;部分缓解者增20~30分间;稳定者增20分左右;进展者在10~20分间。生活质量提高改善的23例,稳定者2例。5年生存期36%,平均生存期37.24个月。结论:中药复方可治愈肝癌,中医药辨证论治的阶段性、序贯治疗,是对肿瘤形成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多部位、多靶点、多层次的调整和治疗,是对癌症患者机体内环境的根本性治疗。使机体细胞避开了异常增殖和分裂的因素,或异常增殖的细胞走向凋亡。中医药治疗后还有一个显著的局部病灶周围的"假包膜"改变,也是临床上治疗过程中所追求的。中药治疗肝癌依从性好才有效;中药健脾养阴、活血除癥、软坚散结,是治疗肝癌的主要论治法则。中医药在肝癌的防止复发、转移上有着特殊作用;中医药能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医生与患者的心理互动是肝癌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36例:激素加用中医辨证分型施治治疗,对照组24例:单纯激素治疗。[结果]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36例中完全缓解17例,基本缓解9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缓解率(完全缓解+基本缓解)为72.2%,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24例中,完全缓解7例,基本缓解5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缓解率(完全缓解+基本缓解)为50%,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及总缓解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激素联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钟李峰 《中医临床研究》2014,(8):134-134,136
目的:探讨健脾和胃法治疗胃癌手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60例胃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采取FLE化疗方案治疗,静脉滴注依托泊苷100mg和甲酰四氢叶酸钙,静脉滴注750mg氟尿嘧啶。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药健脾和胃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10例,无变化2例,进展1例,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5例,无变化2例,进展4例,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观念,采用健脾和胃法治疗胃癌手术后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纯中医辨证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根据中医证型、中药疗程、瘤体近期疗效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总结生存获益的相关因素。方法共收集12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剔除4例,脱落11例,共观察107例,辨证分为肝郁血瘀证、脾虚痰凝证、肝肾阴虚证,均采用单纯中医辨证治疗,观察总体生存期(OS)及生存率,并对中医证型、中药疗程、实体瘤近期疗效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统计分析其与OS的关系。结果在可评价的98例患者中,瘤体客观缓解率为11.22%,疾病控制率为60.20%。对所有病例进行生存分析显示中位OS为7.4个月,半年生存率为47%,1年生存率35%,2年生存率35%,3年生存率10%。脾虚痰凝证型组与肝郁血瘀证型组OS无明显差异。中药不同疗程亚组间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R组、SD组、PD组之间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中医辨证治疗可以起到缩小肿瘤、稳定瘤体的作用,可以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OS,但其生存获益可能与用药疗程、瘤体客观缓解等因素相关,尚未发现中医证型对生存疗效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9):774-776
目的:评价"宿痰伏肺"理论干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可行性。方法:将241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2例和对照组119例,治疗组连续口服金龙固本合剂,对照组不予干预,观察疾病复发率、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等指标。结果:疾病复发率治疗组总有效率96.46%,对照组总有效率62.7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60 d,治疗组CD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CD8~+水平较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基于"宿痰伏肺"理论研制的金龙固本合剂能明显减少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为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治疗支气管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采用中医疗法治疗的68例支气管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部分缓解39例,占57.35%;稳定21例,占30.88%;进展8例,占11.77%,客观有效率(RR)为57.35%,疾病控制率(DC)为88.24%。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分别为(47.36±9.72),(65.31±11.27);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4例),头晕(1例)、肝肾功能损害(1例)。讨论:中医治疗支气管肺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若结合化疗,有望进一步提高支气管肺癌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脾消积口服液结合西药治疗Ⅱ,Ⅲ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Ⅱ,Ⅲ期肝癌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西药疗法。治疗组同时加用健脾消积口服液治疗。观察近期疗效,生存质量,中医证候变化,免疫学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0,稳定分别为62.5%,37.1%;生存质量;总改善率分别为47.5%,25.7%;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0.0%,54.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除CD8外,CD3,CD4和CD4/CD8比值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或P<0.01)。结论:健脾消积口服液可提高Ⅱ,Ⅲ期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并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门诊病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其中男82例,女118例;年龄16-65岁,平均31岁,均只用中药治疗。结果:20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58例,显著缓解15例,缓解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1.0%。结论:中医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安全系数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消瘤方加减对化疗后正虚痰凝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生活质量、肿瘤负荷情况及机体免疫的影响。方法收集化疗4~6个疗程结束临床评估为完全缓解或不确定的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遵医嘱随访观察定期复查,入组后每个月进行1次随访。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消瘤方加减口服,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质量(EORTC-QLQ-C30)评分、KPS评分、肿瘤负荷指标[包括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球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并判定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疗效,计算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疗效中好转率(80.00%)高于对照组(13.33%),治疗组恶化率(0)低于对照组(6.67%,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疲倦、恶心呕吐、气促、失眠、食欲不振、便秘评分,中医症状积分,LDH、β2-MG水平均明显降低,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体健康状况评分,IgA、IgG、Ig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指标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瘤方加减可以有效改善化疗后正虚痰凝型DLBCL患者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及机体免疫力,有效降低肿瘤负荷指标,并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