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进的BA-ELISPOT法使免疫酶斑更为清晰,保存时间延,用此法检测了痢杆杆菌福氏2a经口及腹腔免疫后,小鼠伊尔氏(PP)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MLN)及脾脏(SPL)中特异性IgA,IgG,IgM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SecretingCell,ASC)的动态变化,得到有规律的结果,两种免疫途径均能在PP及MLN中诱导出3类特异ASC的显著升高,但口服导致的升高其持续时间较腹腔途径为短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痢疾杆菌感染是否产生免疫记忆,本文以福氏痢疾杆菌2a经口及腹腔免疫小鼠两次(相隔14d),间隔三个月后再刺激,应用BA-ELISPOT法检测了小鼠Peyer(PP)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MLN)及脾脏(SPL)中特异性IgA、IgG、IgM抗体分泌细胞(ASC)的变化;并以MTT比色法测定了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还观察了小肠粘膜组织切片。实验表明:口服途径能诱导PP中ASC及淋转的回忆反应,小肠粘膜可见淋巴滤泡显著增生;而腹腔途径只在SPL中诱导出ASC及淋转回忆反应。结果提示:痢疾杆菌感染存在免疫记忆反应。  相似文献   

3.
痢疾杆菌免疫小鼠的GALT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应答状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鼠伤寒杆菌G30株为对照,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痢疾杆菌福氏2a经口服及腹腔免疫后,小鼠派伊尔氏(PP)节结、肠系膜淋巴结(MLN)及脾脏(SPt)中L3T4~+、Lyt2~+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以MTT比色法测定了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实验发现:无论是口服还是腹腔途径,这两种细菌都诱导出基本相似的T淋巴细胞反应,即L3T4亚群在PP及MLN中均有显著升高,而Lyt2亚群均无明显变化;口服途径仅PP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有明显升高,腹腔途径主要为MLN出现淋巴细胞显著的增殖反应。提示:在痢疾菌感染免疫中以L3T4亚群起主要作用;PP作为粘膜免疫的诱导部位;经口途径主要诱导肠道局部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经腹腔途径虽能诱导多部位免疫应答但有否抗粘膜感染保护作用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4.
双价痢疾菌苗株免疫小鼠后GALT中ASC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辛甫  高杰英 《免疫学杂志》1998,14(4):231-232,237
为了观测两株菌苗FSM-2117(Ipa-)、FS-5416(Ipa+)免疫后所引起的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中的免疫反应,以小鼠灌胃免疫为模型,应用BA-ELISPOT法检测了GALT中诱导部位派伊尔小结(PP)、肠系膜淋巴结(MLN)和抗原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ASC),发现两菌苗株免疫小鼠后,PP结、MLN中福氏、宋内氏抗原SIgA、IgG抗体分泌细胞明显增加,尤以SIgA-ASC为甚。株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株菌苗与对照组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肠道相关淋巴细胞(GALT)对痢疾杆菌口服免疫的应答状况,分离了Shigellaflexeri四次免疫后Balb/c小鼠脾(SP),肠系膜淋巴结(MLN),Peyer’s结(PP),固有膜(LP)和上皮内(IE)淋巴细胞,对末次免疫后1~3d内免疫组与对照组GALT中的CD45R^+和CD45RB^+细胞群作了FCS分析,结果免疫后起动7dIE和LPCD45R^+细胞增加而MLN和PPCD4  相似文献   

6.
应用 ̄3H-TdR掺入法、ELISA和FACS研究了rHIL-2调节离体奶牛外周血单核细胞(boPBMC)免疫应答的特点。rhIL-2能诱导细胞持续性增殖和分泌Ig,尤其是分泌IgA和IgG_2(与PWM相比,P<0.01);还能增强PWM诱导的Ig分泌,但不改变SEB抑制Ig分泌的作用。细胞表型也表明,rhIL-2对PWM或SEB诱导的boPBMC中CD4 ̄+或CD8 ̄+细胞增殖作用无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rhIL—2调节离体boPBMC增殖和分泌Ig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3H-TdR掺入法,ELISA和FACS研究了rHIL-2调节离体奶牛外周血单核细胞(boPBMC)免疫应答的特点。rhIL-2能诱导细胞持续性增殖和分泌Ig,尤其是分泌IgA和IgG2(与PWM相比,P〈0.01);还能增强PWM诱导的Ig的分泌,但不改变SEB抑制Ig分泌的作用。细胞表型也表明,rhIl-2对PWM或SEB诱导的boPBMCk中CD4或CD8细胞增殖作用无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福氏痢疾杆菌(F2a)感染后胃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中的免疫应答状况,对口服F2a免疫后,BALB/c小鼠GALT效应部位上皮内(IE)和固有膜内(LP)淋巴细胞表型进行了FACS分析,并与脾、肠系膜淋巴结(MLN)和Peyer结(PP)中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发现脾L3T4+和Lyt2+细胞亚群的变化相对很小;MLN中的变化较大,免疫后第4天L3T4+和Lyt2+细胞都明显增加;PP中的变化明显,于末次免疫后第1天,Lyt2+细胞明显增加;上皮内L3T4+细胞在前10天内相对增加;固有膜内L3T4+细胞在前7天不断增加,但因Lyt2+在第1天大量增加,L3T4+/Lyt2+在第1天明显变小。这些结果表明:F2a多次口服免疫后,T细胞免疫应答主要发生于GALT中;PP中的变化可能早于MLN;IE可能直接对通过上皮的抗原进行免疫应答;除L3T4+T细胞外,Lyt2+T细胞可能在粘膜免疫应答的调节中起着独特而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淋球菌全菌体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纯化PIA做ELISA间接法筛选,获得5株稳定分泌抗PIA的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5株McAb中3株为IgM类(2H11,4H8,4E10),另2株分别为IgG1(1C2)和IgG2b(5A5)亚类。2H11和1C2为高亲和力抗体,1C2与5A5识别的抗原表位相同。Western blotting试验表明,5株McAb均能  相似文献   

10.
用多例提纯的BJ-λ混合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人Ig游离λ链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AHλD8、AHλ1C1和AHλ2Cl)。它们分泌的McAb均能与我室所有17例BJ-λ起强反应,但不与结合的λ型轻链及K型轻链反应,表明这3株McAb可能是抗人Ig游离λ链共同抗原决定簇的。3株McAb均属小鼠IgG1亚类。添加ELISA表明它们识别相同的表位。  相似文献   

11.
鸡卵巢迷走神经的分布—CB—HRP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常生  郭和以 《解剖学报》1990,21(2):173-177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电镜方法观察大白鼠大脑视区皮质内树突上突触的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皮质内的突触以轴-树突触和轴-棘突触占优势。轴-树突触按结构有GrayⅠ型和Ⅱ型两种。在视区皮质内有时可见到轴-嵴突触、树-树突触和棘-树突触,它们均属GrayⅠ型(含圆形突触小泡)突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大白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轴-体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根据电镜观察的结果说明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表面的突触前囊内有五种形态的突触小泡,它们包括S形小泡(圆形小泡)、E形小泡(椭圆形小泡)、F形小泡(扁平形小泡)、G形小泡(颗粒小泡)和Co形小泡(有被小泡)等。作者认为脊髓灰质前角内运动神经元的轴-体突触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S型突触(含圆形小泡)、F形突触(含椭圆形小泡或扁平形小泡)、S-F型突触(以圆形小泡占优势)和F-S型突触(以扁平形小泡或椭圆形小泡占优势)。后二种类型的突触为运动神经元上的混合小泡型(Mv型)轴-体突触。有关突触连接部位的形态特征、突触小泡的形态、突触的分型、突触膜和突触裂的特点,以及突触与神经胶质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论文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猫十二指肠的植物神经支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晓杰  于频 《解剖学杂志》1990,13(2):100-103
用HRP逆行标记法研究猫十二指肠的植物神经支配。十二指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位于腹腔神经节、肠系膜前神经节和双侧T_6-L_2交感干神经节。前二者和后者数量之比是18:1.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前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有局部定位分布的特点,即多集中在节的右后半部。交感干神经节的标记细胞较集中分布于 T_8-T_(13),并以右侧占优势(占59.45%)。十二指肠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的迷走神经背核,平闩上下各1mm范围内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嗅球对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 ,本研究在机械性切除成年大鼠一侧嗅球后采用连续半薄切片、克紫染色和细胞核表面三维重建技术 ,观察了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的细胞核表面特征及其空间位置 ,并测量了细胞核的形态学指标。结果发现 ,在切除嗅球 3个月后 ,同侧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的区域变小 ,特有的中、小型、形状不规则的胶质细胞核的数量比例增大 ,而具有成神经细胞核特征的细胞核 (体积较大、呈规则的椭圆体形 )数量明显减少 ,且其同型细胞核聚集现象消失。说明同侧此区的神经生发活动减弱而胶质生发 (gliogenesis)相对增强。本研究结果提示 ,哺乳动物嗅球对成年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的神经生发机能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本研究以白鼠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作为实验研究的标本,研究药物对韧带力学性质的影响,特别是对在关节固定后引起的韧带的废用效应有何影响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发现活血去瘀药物能有效减低关节固定引起韧带的废用性衰退,对于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额顶颞区皮瓣血管的臣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侧成年尸体的头颅血管灌注有色填充剂,观测额顶颞区皮瓣的血管。分布于这一区域的主要血管为颞浅血管,此外耳后血管、眶上血管和滑车上血管亦参与该区的分布。颞浅动脉是最大的一支头皮动脉,分布面积占整个头皮的57.38±6.05%。额支和顶支是它的两分支。额支存在恒定,它的管径、分布面积都比顶支大,是一支优势血管。颞浅静脉是颞浅动脉的伴行静脉,静脉顶支的出现率恒定,管径比静脉额支大。统计了颞浅动脉与相邻头皮动脉间的吻合血管,为跨正中线超长皮瓣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本文讨论了以额支为血管蒂的前额瓣及以顶支为血管蒂的头皮瓣。  相似文献   

19.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37例婴幼儿脊髓前(正中)动脉和脊髓后(外侧)动脉的分支,其主要结果如下:婴幼儿脊髓平均长度为14.08±1.49cm,脊髓前(正中)动脉外侧分支平均为76.17±18.64支,中央动脉平均为169.78±25.51支.中央动脉分布到灰质前角、侧角和后角底部及邻近灰质的深层白质,而白质浅层和后角大部,则由软膜动脉网发出的穿支供应.此外.还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和肾内注射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方法,研究了猫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发现了下述的待点。1.猫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相互融合,呈半环状包绕在肠系膜上(前)动脉的起始处,于其融合部,各发出左、右肾支。肠系膜上神经节与右侧腹腔神经节融合。2.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分别位于腹腔神轻节,同侧主动脉肾神经节和T_(12)~L~4节段的交感干神经节内,並具有局部定位分布的关系。3.肾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来自腹腔神经节(82.08%),其次是主动脉肾神经节(12.76%),交感干神经节最少(5.16%)。4.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交感干神经节中有少量呈梭形。5.支配肾周腹膜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与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存在部位、数量和在各种神经节内分布形式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