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成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理想的载体细胞。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机制。方法:以"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multipotent stem cells,treatment of glioma,gene therap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90/2011-01的文献;纳入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作用有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及临床性研究。排除重复文献。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09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0篇文献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通过比较国外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胶质瘤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载体,在胶质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可作为基因靶向胶质瘤治疗的理想载体。目的: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脑胶质瘤定向迁移的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对CNKI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关键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glioma",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胶质瘤"。共检索到51篇相关文献,根据入选标准最终剩余27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具有较强的趋化性迁移的能力,这与胶质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应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表达有助于增强其趋瘤效应,进而增强抗胶质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和抗胶质瘤作用。目的: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由第一作者对CNKI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关键词为"mesenchymal stemcells,bone marrow,glioma",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胶质瘤"。共检索到51篇相关文献,根据入选标准最终剩余29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还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诱导胶质瘤分化;携带特定自杀基因、免疫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和溶瘤病毒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发挥更强大的抗肿瘤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是细胞工程及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细胞.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7-01/2007-07 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 bone marrow,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mesenchymal stem cells, bone marrow, 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07-03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313篇相关文献,2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87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 文献评价:从检索到的313篇文献中选择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2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26篇文献中,12篇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4篇涉及在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软骨膜、骨膜、骨骼肌、骨小梁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向多种细胞系分化,具有向损伤局部集中的趋化性及"局部专一诱导性分化"、免疫调节、支持造血等生物学特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骨和软骨、心脏、皮肤、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结论:随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认识的深入,其在组织修复领域将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学术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是细胞工程及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细胞。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7—01/2007—07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mesenchymal stemcells.bone marrow,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07-03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313篇相关文献,2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87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 文献评价:从检索到的313篇文献中选择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2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26篇文献中,12篇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4篇涉及在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软骨膜、骨膜、骨骼肌、骨小梁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向多种细胞系分化,具有向损伤局部集中的趋化性及“局部专一诱导性分化”、免疫调节、支持造血等生物学特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骨和软骨、心脏、皮肤、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结论:随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认识的深入,其在组织修复领域将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基因运载细胞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治疗中可能作为基因运载细胞而发挥作用,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基因运载细胞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ldrvier、Ovid等数据库中1970-01/2005-12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治疗中研究进展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gene transfection,gene 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文CNKI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06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治疗中研究进展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疗法,基因载体",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生物学特性。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基因运载细胞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排除标准:综述文献、Meta分析、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5篇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研究,30篇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共性,即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而正是由于其容易体外扩增培养、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与表达、自体移植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体内移植后能迁移到病变部位等特性,使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治疗中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肿瘤微环境趋向转移的特性,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载体来开展的肿瘤基因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希望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基因运载细胞。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在高承重区的髋关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无菌性骨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对坏死的股骨头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Avascular necrosis offemur head,Femur head necrosis,Osteonecrosi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esenchymal stem cells,Multipotent stem cell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9-04);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89-01/2009-04).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和功能、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和病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研究;排除重复文献.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800余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8篇文献进行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随着干细胞工程的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修复骨坏死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章叙述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病理,分析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论依据,通过比较国内外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来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希望以此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胡彬  刘晓华  赵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1,(27):5108-5111
背景: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领域备受重视,得到广泛研究。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及其临床学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01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01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isolation,cultivation,identific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6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篇。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非造血干细胞,易于获得和分离培养,且具有多向分化及高度增殖的能力。目前研究发现它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以及肝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的潜能,已经成为重要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学术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骨髓基质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中胚层细胞系的干细胞.可分化为组成组织功能细胞的内在能力,使它们成为细胞和基因治疗的潜在来源.目的:综述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榆索Pubmedl999-01/2006-12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gene therapy,transplant",并限定文章语占种类为English.同时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9-01/2006-12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移植".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治疗中应用相关进展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95篇相关文献,7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5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各种生物学特性、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基础和临床相关研究.选用符合纳入标准78篇文献中的33篇,4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3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6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3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宿主间的免疫反应,17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合适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软骨、脂肪、肌肉、肌腱、神经样细胞、心肌细胞、支持造血干细胞的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研究表明,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性和非常低的免疫原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用于实验和临床的治疗研究中,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应用:局部移植:系统移植;结合干细胞的基因治疗:组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尽管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在动物实验中,但部分临床运用已取得了成功,这些有效的结果尚需临床足够的随机患者的研究.结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其运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对其特性的不断揭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治疗应用中有着理想前景.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可作为基因靶向胶质瘤治疗的理想载体。目的: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脑胶质瘤定向迁移的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对CNKI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关键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glioma",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胶质瘤"。共检索到51篇相关文献,根据入选标准最终剩余27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具有较强的趋化性迁移的能力,这与胶质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应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表达有助于增强其趋瘤效应,进而增强抗胶质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是否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不仅受细胞自身基因调控,更取决于所处外环境中各种信号的影响。目的: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transplant,Gene therapy,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2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改善神经功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基因工程治疗的良好载体,转基因培养后能高效地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为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细胞源。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生物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有研究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发生恶性转化,成为恶性肿瘤的细胞起源。目的:综述近年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定向分化的细胞种类及其恶性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分别以"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AND"differentiation"和"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AND"transformation"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SPRINGER数据库(http://www.springerlink.com)及Elsevier数据库(http://www.sciencedirect.com),时间限定为2000-01/2010-11,语言种类为English。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重复性研究、Meta分析,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31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方法主要有特定条件培养液、细胞共培养和损伤病理模型组织细胞或血清3大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诱导分化为内、中及外胚层来源的几乎所有组织类型的细胞。有实验研究及临床病例个案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发生恶性转化,成为多种肿瘤的细胞起源。这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这也可能为肿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刘筱  许铁 《中国临床康复》2011,(14):2641-2644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同种异基因,甚至异种基因的环境中长期存活,并且保持多向分化潜能。这一独特的免疫学特性,以及来源丰富、避免伦理问题等优点,可能为治疗脊髓损伤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不同途径移植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10-09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ransplantation,spinal cord injury"。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其治疗相关研究进展。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者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260篇相关文献,选取33篇文献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低免疫原性,有助于抑制移植排斥反应。通过不同的移植方法、选择合适的移植途径和时机,均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有益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神经元替代、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归巢效应等。随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脊髓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预示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领域,将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初步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的分化和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1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endotheliacell,differentiation,tissueengineered",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0/2011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分化,临床应用",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41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1篇。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是组织工程化血管的重要组成成分。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血管内皮构建,既可促进组织工程化器官的血管再生,又为组织工程化器官提供血供,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近几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的:对国内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Foreign Medical Journal Service数据库中1982-01/2011-10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方法;示踪技术"或"bone marrow,labeling,Tracer"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2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示踪技术众多,主要有同位素示踪法、抗原标记法、荧光蛋白标记法、荧光染料标记法、核磁共振对比增强剂标记法、Lac-Z基因标记法、Y染色体标记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选择的标记方法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对细胞或机体影响小、标记和检测方法简单易行、标记时间合适等特点。种子细胞的示踪技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转染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地将化疗前药5-氟尿嘧啶转化成具有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并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目的:探讨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基因治疗载体表达外源基因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对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间充质干细胞,构建胞嘧啶脱氨酶基因与GFP联合的慢病毒载体,通过慢病毒包装法将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及GFP转染至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稳定表达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及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其与胶质瘤C6细胞共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5-氟胞嘧啶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影响。结果与结论:慢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及GFP基因成功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C57BL/6mMSC-codA/eGFP细胞,C57BL/6mMSC-codA/eGFP在5-氟胞嘧啶的作用下可引起胶质瘤C6细胞的明显凋亡,在5-氟胞嘧啶浓度为1×106μg/L条件下C6胶质瘤细胞凋亡率为60%(P〈0.05)。提示,C57BL/6mMSC-codA/eGFP可将5-氟胞嘧啶转化成5-氟尿嘧啶并对C6胶质瘤细胞生长有显著的限制作用甚至是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干细胞标记方法常需要病理组织学等侵袭性手段检测,无法动态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也不适合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体外标记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及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MRI成像特征。方法:采用红细胞裂解贴壁法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不同浓度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100,50,25,12.5mg/L)联合多聚赖氨酸(0.75mg/L)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MRI检测,观察其成像特征。结果与结论:25mg/L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联合0.75mg/L多聚赖氨酸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浓度对细胞的生长活性没有影响,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成脂分化能力。MRI扫描在T2^*WI序列上能明显有效地显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