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全河  杨国杰  吴楠 《临床荟萃》2009,24(5):399-401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钠(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60例老年(≥75岁)非瓣膜病性持续性AF患者,随机分入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300mg/d)组。观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0~2.50时华法林剂量、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INR1.80~2.50时华法林剂量1.43~3.57mg/d,平均(2.373±0.304)mg/d。160例患者中,发生血栓栓塞13例(8.1%)。其中华法林组2例(2.5%),阿司匹林组11例(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微出血:华法林组7例(8.8%),阿司匹林组5例(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结论严密监测INR情况下,老年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9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1.91;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0~2.5)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标准抗凝强度组血栓发生率低于低抗凝强度组、阿司匹林组,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其他两个组,但三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O~2.5时能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有效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7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给予华法林口服,维持目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华法林组110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1.75~4.15mg/d,平均剂量(2.0±0.75)mg/d,INR平均(3.11±0.68)。华法林观察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2%(2/110)和5.19%(4/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为2.73%(3/110),阿司匹林组为2.60%(2/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维持INR在2.0—3.0之间出血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令对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进行抗栓治疗。观察其血栓栓塞事件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117例非瓣膜病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4组(低等强度,67例)和INR2.5~3.0组(中等强度,50例)。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INR1.6—2.4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75%,INR2.5—3.0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不良反应年发生率为0.49%,明显低于中等强度抗凝组的3.74%(P〈0.05),但两组中均无一例为严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华法令抗凝强度INR1.6—2.4时有一定的血栓栓塞危险。INR2.5—3.0时自发出血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口服,维持目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2、5;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生率治疗组2.4%,对照组1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治疗组2、4%,对照组2.5%,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栓塞事件发生率低,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阵发性非瓣膜病性房颤(PAF)患者的预防血栓作用及出血等副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设计,选取中高危PAF患者,随机分入4组,使用不同剂量的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将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别控制在1.3~1.6(第1组)、1.7~2.0(第2组)、2.0~2.5(第3组)和2.6~3.0(第4组),随访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其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主要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次要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次要出血事件)以及总事件(主要事件+次要事件)发生率,分析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与INR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68例中高危PAF患者,最终826例进入分析,其中第1组167例、第2组220例、第3组215例、第4组224例。随访结果显示,随着INR的增大,终点事件减少(其中第1组与第2、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出血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在主要事件、次要事件、总事件发生率方面,第1组除主要事件发生率与第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均高于第2、3、4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对国人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7~2.5能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该抗凝强度对国人安全有效,而INR在2.6~3.0时,总获益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7.
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堂 《临床医学》2010,30(6):63-64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223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112例与阿司匹林对照组111例。治疗组给于华法林片,每次2.5 mg,第1天每天3次,第2天每天2次,然后每天1次,治疗开始每2天复查1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后每月复查1次INR,依据INR调整华法令用量,使INR保持在2.0~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50 mg,每天3次。每2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期为1年,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及有无出血情况。结果华法令组的栓塞发生率为1.8%,阿司匹林组为4.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组出血发生率为3.6%,阿司匹林组为1.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使INR保持在2.0~3.0,能有效的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轻微,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与卒中情况。 方法调查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房颤患者301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合并疾病情况、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INR值、华法林剂量、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阿司匹林使用情况、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情况,分析抗凝治疗的规范性及其与临床后果的关系。 结果住院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2±11)岁,房颤类型以非瓣膜型房颤为主,占93.7%(282/301),58.8%的房颤患者采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4%接受NOAC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抗凝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 vs 20.5%,P=0.025)。瓣膜型和非瓣膜型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后INR达标(INR 2.0~3.0)的比率分别为15.8%和7.1%。 结论为了达到更好的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效果,需进一步加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教育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预后及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结合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分为低强度组、标准强度组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各30例。低强度组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为1. 6~2. 0,标准强度组的INR为2. 1~3. 0。经3、6、12、24个月治疗后,对比3组患者肾脏功能的改善效果以及血栓栓塞、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3组间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无显著差异(P0. 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的Ccr水平均显著升高(P 0. 05);经6、12、24个月治疗后,低强度组与标准强度组患者的Ccr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0. 05),阿司匹林组Ccr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5),且与低强度组、标准强度组差异显著(P 0. 05)。治疗后,低强度组患者与标准强度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 0. 05);低强度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 0. 05),但与标准强度组相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肾脏功能,降低出血发生率,用药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黄桑  林涛  刘媛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213-421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72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8例、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38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0]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42例(INR 2.1~2.5)、高强度华法林抗凝组44例(INR 2.6~3.5),应用华法林抗凝并行INR监测,常规门诊随访2年,分析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与INR的关系.结果:治疗后低、中、高强度华法林3组血栓栓塞发生率相当(P>0.05),华法林3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高强度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低、中强度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组大致相仿(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华法林(INR 1.6~2.5)抗栓治疗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卢革新 《临床医学》2011,31(9):37-38
目的回顾性分析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6例年龄≥65岁房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华法林随访观察2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2.0~3.0。将服用华法林坚持2年者19例作为治疗组,另外未能坚持服用华法林者1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率。结果治疗组失访1例,观察期间无一例出现栓塞并发症,出血并发症3例(占16.7%),均为小量出血;对照组栓塞并发症3例(占17.6%),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栓塞并发症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患者停用或减少华法林用量使INR保持在2.0~3.0,未再发生出血现象,能继续服药。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在合理监测INR情况下应用华法林预防栓塞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栓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和必要性。方法将62例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给予华法林始剂量3 mg/d开始,每周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维持INR在2.0-3.0,后每个月查1次INR,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对照组30例,给予拜阿司匹林300 mg/d。门诊随访记录出血、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死亡率,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1例(3.13%),TIA 2例(6.25%),无死亡病例;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3例(10.00%),动脉栓塞1例(3.33%),TIA 4例(13.30%),死亡1例(3.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出血(牙龈、皮下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华法林剂量调节抗血栓治疗和定期监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和血栓疾病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总结分析21例(75.7±5.9)岁(64-85岁)的心房颤动(15例)、深静脉血栓(5例)和肺动脉栓塞(1例)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资料。华法林起始剂量2.5mg/d,增减0.3125mg-0.625mg/d。INR≥1.8为达标,维持在1.8-2.5,≤3.0。结果(1)19例在服药(10.0±6.0)d、中位数7dlNR达标,2例服药1月、5mg/d≥1wINR不达标而停药。(2)华法林达标时日剂量(2.928±0.591)mg/a高于初始和维持日剂量(2.557±0.681)mg/d,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P=0.01)。(3)INR达标时平均2.247±0.488,维持用药期间平均2.454±0.634。(4)治疗期间无INR延长相关的出血事件。结论2.5mg/d的华法林初始剂量及0.3125mg-0.625mg/d的增量调整可使老年房颤和血栓性疾病患者INR在1-3周内平稳扶标,及时调整剂量控制INR存1.8-3.0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12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5~3.5(中等程度,72例)和INR1.6~2.4(低等程度,55例)两组,给予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低强度组血栓栓塞率为0,中强度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病例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低强度组出血发生率为5.45%,中强度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中均无严重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6~3.5能明显降低二尖瓣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INR1.6~2.4时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对治疗费用、药物耐受性及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观察组(62例)予以达比加群酯110 mg ,2次/日,口服;对照组(48例)应用华法林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服药后1个月和6个月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血栓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用药1、6个月时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 INR均显著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对照组仅 PT 和 INR 显著长于治疗前( P <0.05)。用药后观察组再发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华法林比较,达比加群可显著改善非瓣膜性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房颤预防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选择非瓣膜房颤共166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83例,给予华法林口服;B组阿司匹林口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及血清电解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观察:(1)两组栓塞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2)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3)再栓塞的再住院率。结果:应用华法林组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及周围动脉栓塞的发生率,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及病死率,降低因栓塞而再入院例数。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房颤预防血栓栓塞的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指导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个体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72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用PCR及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患者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将患者分为基因指导组(34例)和常规对照组(38例)。基因指导组根据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联合会(IWPC)模型和基因型计算华法林预测量,连续给药该剂量3 d,对照组予以3 mg/d华法林持续3 d,于第4天开始两组患者根据INR及临床经验调整华法林药量。所有患者随访12周,在第1,4,6,8,10,12,14,21,28、42、56和84天测INR值,并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每日服药量。 结果两组患者在VKORCl和CYP2C9基因型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941,P=0.919)。与对照组相比,基因指导组INR首次达目标范围时间[(8.8 ± 3.6)d vs.(10.7 ± 2.9)d;t=2.481,P=0.016]及达稳定剂量时间较短[(14.3 ± 6.1)d vs.(19.2 ± 6.5)d;t=3.252,P=0.002],2周内达稳定剂量比例较高(19/34 vs. 12/38,χ2=4.323,P=0.038)。同时两组患者INR均值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016,P<0.001),且在第4、6、8、10、12、14、19、21、28天两组INR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指导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个体化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更快达INR目标范围及华法林稳定剂量,在抗凝治疗早期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丁敏 《临床医学》2007,27(2):39-4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患者并发心房颤动时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接受PD治疗且并发心房颤动患者52例,分为A、B两组,A组不予以抗凝治疗,B组予以华法林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经抗凝治疗,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A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并发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就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的65例房颤患者进行收集、整理,对其抗凝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年龄为44~86岁,男女比例1:0.63,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全部患者中合并血栓栓塞者9例(13.8%),其中使用华法林抗凝者1例(11.1%)。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者9例(25.7%),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抗凝者5例(16.7%)。结论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重要的并发症,抗凝治疗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基因(VKORC1)-1639G/A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华法林应用剂量的影响。方法应用PCR—RFLP法检测129例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和198例健康对照者VKORC1-1639G/A多态性,比较VKORC1不同基因型间平均华法林剂量。结果病例组VKORC1-1639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4.4%(96/129)、23.3%(30/129)、2.3%(3/129),等位基因A和G频率分别为86%和14%。病例组与健康对照者VKORC1-1639G/A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KORC1-1639不同基因型患者所需华法林平均剂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301),AA型剂量[(1.444±0.282)mg/INR]显著低于AG型[(1.629±0.258)mg/INR,P=0.002]和GG型患者[(2.031±0.087)mg/INR,P=0.017]。结论中国人华法林应用剂量偏低可能与VKORC1-1639AA型占多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