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是脑卒中大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可以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根据Framingham研究,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1])。合理应用抗栓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发生率。现就NVAF患者抗栓药物的特点综述如下。1房颤抗栓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并发症,抗栓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房颤抗栓治疗取得进展,包括对房颤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抗栓策略的选择以及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新抗凝药物.房颤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包括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以及既往缺血性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等;女性和血管疾病是目前明确的增加房颤血栓事件的高危因子.2010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房颤管理指南以及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 9)推荐CHADS2以及CHA2DS2-VASc作为房颤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分工具.CHA2DS2-VASc比CHADS2更能准确辨认真正低危的房颤患者.真正低危患者(CHA2DS2-VASc=0)可不抗栓治疗.CHA2DS2-VASc≥1的患者均应抗凝治疗,无论华法林或新的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Rivaroxaban(利伐沙班),Apixaban(阿哌沙班)是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新一代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或反复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目前房颤治疗主要存在2种策略:即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大规模临床试验,如AFFIRM和RACE研究并没有证实节律控制在病死率、住院率和脑卒中等方面优于室率控制[1].目前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手段仍然有限,故心室率控制仍然是目前房颤治疗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尤其是RACE Ⅱ (rate control efficacy in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试验结果的发表,使心室率控制得到关注[2].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治疗在当下仍是一大挑战。研究显示,长时间的心动过速会导致心肌结构重构,电重构和神经体液重构,即所谓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流行病学的调查证实,房颤是心力衰竭、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毫无疑问,尽早的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给患者来带的血流动力学及其他方面的益处是室率控制策略不可比拟的,但是目前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仍然不尽人意。十几年来,对房颤治疗的两种基本策略——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结合抗栓治疗的临床研究一直没有停歇,然而这些研究似乎都得出一个结论:两种治疗策略对于整体房颤人群的预后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对这些临床研究的深层解读告诉我们:对房颤患者进行早期节律干预仍是我们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5.
房颤是一种常见病,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房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死亡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增加;约1/3的房颤因无症状或隐匿而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疗.口服抗凝剂治疗可降低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和死亡率,因此,尽早筛查出无症状性房颤并早期确诊,对正规使用口服抗凝剂和预防缺血性卒中至关重要.目前,房颤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指南较少.本文综述了房颤心电检测、筛查和诊断方法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需要严格的抗栓治疗,由于血液指标受累,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房颤的抗栓治疗策略更需要合理规范。伊布替尼是新一代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表明其能导致伊布替尼相关性房颤(IRAF)的发生,明确IRAF的发生机制有助于IRAF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该文介绍IRAF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进展。  相似文献   

7.
2011年ACCF/AHA临床指南工作组根据近年临床试验的结果对目前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指南提出重点更新建议,主要有:(1)心室率控制策略的新认识:严格还是宽松;(2)房颤抗栓的新方案和新药物(达必加群);(3)决奈达隆用于房颤转复、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对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观点。作者根据对相关临床资料的回顾提出了对指南更新要点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77%[1],即目前大概有房颤患者约1 000万.无论是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还是永久性房颤,亦或是症状性房颤及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均显著增加血栓栓塞风险.非瓣膜病房颤和二尖瓣狭窄所致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分别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和20倍[2],并且随年龄增长这一风险继续增加.此外,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房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可见对于房颤患者采取适当的抗栓治疗尤为重要,加强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新发与复发对改善房颤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房颤患者需要个体化的诊断及治疗,控制心室率是目前房颤管理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文章结合指南以及文献从急性心室率控制和长期心室率控制两个方面,详细讲解了房颤心室率控制策略的常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愈加受到重视.心室率控制仍是此类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在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的选择上,心室率控制仍不可替代.目前认为,在房颤患者中,射血分数减低心衰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心室率控制策略.作为常见的心室率控制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胺碘酮各...  相似文献   

11.
CHADS2评分指导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1].相比安慰剂和阿司匹林治疗,抗凝治疗可以使房颤患者年卒中发生率分别减少近2/3和3/5,但抗凝治疗却增加了患者出血的风险[2,3],鉴于抗凝的利弊,如何评估房颤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就显得极为重要.CHADS2评分是众多评价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运用最广泛的一种.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对心源性卒中患者药物治疗中也推荐使用这一评分.现将CHADS2评分提出、应用价值、评分缺陷及其相关改良等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调查心房颤动(房颤,AF)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患者抗栓治疗现状,分析抗栓治疗不足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231例,根据冠心病类型分为2组:房颤合并稳定性冠心病(SCAD)组(n=173)、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58);根据出血风险分为高风险组(n=139)及低风险组(n=92)。应用χ2检验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抗栓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入院期间规范抗栓和导致出院抗栓不足的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住院期间患者规范抗栓104例(45.0%),出院规范抗栓仅66例(28.6%);房颤合并ACS组住院规范抗栓率明显高于合并SCAD组(74.1%vs. 35.3%,P0.01);高出血风险患者住院规范抗栓率明显低于低出血风险组(32.6%vs. 53.2%,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卒中[OR=2.427,95%CI:1.16~5.077]、合并ACS[OR=8.111,95%CI:3.862~17.033]、HAS-BLED评分[OR=0.424,95%CI:0.284~0.634]是入院规范抗栓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阵发性房颤[OR=3.536,95%CI:1.803~6.935]、合并ACS[OR=3.647,95%CI:1.514~8.783]、非心内科患者[OR=3.62,95%CI:1.685~7.777]是出院抗栓不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临床实践中,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规范较指南有很大差距,出血风险高低、合并冠心病类型、合并卒中、房颤类型、入院科室是影响抗栓治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冠心病病情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加之心房颤动(房颤)的卒中风险、患者的出血风险均因人而异,冠心痛合并房颤的抗凝策略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细化为各种不同的临床情况予以分别对待,可能涉及一至多重抗凝方案.本文结合两项最新发布的房颤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房颤指南)、一项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房颤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及新近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分别阐述各种冠心病情况合并房颤时的抗凝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控制房颤心室率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不规则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目前的房颤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和预防栓塞性事件。所谓室率控制即允许房颤存在的同时减慢心室率。房颤的最佳心室率值尚未明确,静息时60~80/min,运动时90~115/min,可大致认为心室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以下简要综述控制室率的方法。1药物治疗最常用的室率控制方法是药物治疗,包括几类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地高辛、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  相似文献   

15.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2002,17(5):353-353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虽然其本身并不具有致命性特点 ,但房颤患者可以有各种临床症状 ,生活质量下降 ,若产生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从而增加患者病死率。此外对针对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产生的副作用 ,也增加对房颤患者的危害。目前公认的房颤治疗策略包括①针对房颤发生的病因或诱因进行治疗 ;②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窦律 ,节律控制 ) ;③控制房颤时心室率 (心室率控制 ) ;④抗凝治疗预防动脉血栓栓塞事件。其中针对心律不整齐的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究竟哪一个更优 ?作为首选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抗栓治疗是房颤治疗的核心.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栓药物是华法林,但其具有治疗窗窄、易出血、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缺陷,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新的抗栓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及REG1等药物的发现给房颤抗栓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这些药物大多已被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具有抗栓作用,且可以弥补华法林的不足,至于能否替代华法林用于房颤的抗栓治疗,有待正在进行或正在积极准备的相关研究来回答.现回顾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目前新型抗凝药物中谁最有可能主导未来房颤的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或加重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老年患者常常是多病共存,且伴有多种老年综合征。因此,对于老年房颤患者的治疗强调综合管理:进行必要的老年综合评估;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基础疾病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根据老年房颤的不同状态,采取室率控制、节律控制及抗凝治疗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需要干预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房颤对患者的主要危害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每年5%,其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7倍.因此预防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性事件是其治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较一般患者高出5倍,且随年龄的增加而迅速增加[1]。房颤诱发的卒中较其他原因引起的卒中更为严重[2]。因此,预防卒中成为房颤患者主要治疗目标之一。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主要原因是左心耳血栓的形成和脱落,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高达90%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3]。通过导管送入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但是,6年前AFFIRM试验显示房颤的治疗选择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一时间传统的思维定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对AFFIRM研究深入分析发现,部分患者停用抗凝药物降低了从窦性心律中的获益,窦性心律仍是死亡率的独立相关因素.AFFIRM试验的结果再次强调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此后制定的房颤指南明确指出无论采用节律控制还是心室率控制都是以个体化的抗凝治疗为基础.那么,在应用抗凝药物的前提下,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孰优孰劣呢?而以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手段又将会怎样影响房颤的治疗策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