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引发缺血性、低灌注性和出血性脑损害,进而导致的认知功能缺失。V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其病程经过呈阶梯式恶化且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国外资料报道,VaD是迄今为止唯一可防治的痴呆,如早期治疗具有可逆性。现将我院2000至2007年收治的54例VaD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传统意义上将痴呆综合征分为由神经变性引起的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aD)及混合型痴呆。尽管最近新的文章将其分为AD及VaD,新的概念在AD的病理进程中仍强调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年老患者。高血压仍是痴呆、休克后痴呆及VaD的重要原因。AD则是痴呆最多见的原因,在亚洲及西方占了约45%~75%的病例。本文力求全面阐述高血压在痴呆发生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滕丹阳  郑健 《重庆医学》2006,35(4):371-373
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综合征。1995年Bowler等首次提出VCI的概念,认为VCI必须具有认知功能损害和血管性疾病因素,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VCI的提出是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概念的修正和扩展,避免了VaD定义上的狭隘和对不同程度认知损害的人为忽略。目前普遍认为VCI包括: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伴有血管性因素的混合性痴呆。与VaD概念相比,VCI的含义更加宽泛包括了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认知改变。尤其是VCIND概念的提出,为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通复方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药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4-VO)法制造VaD模型,设脑通复方制剂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盐酸多奈呱齐(安力申)组,分别测定干预后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的SOD活性、MDA含量。结果:灌胃30 d后,与模型组相比,脑通复方制剂可改善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大鼠海马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结论:脑通复方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有明显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VaD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荣  况时祥 《海南医学》2005,16(10):150-15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相关因素引起的记忆、语言、视空间能力、性格改变和认知功能下降的脑智能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均日益增多,它不仅给病人带来长期痛苦和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但其预后相对较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6.
李焰生 《中国全科医学》2005,8(20):1655-1655
19世纪末,依据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提出了“动脉硬化性痴呆”的概念,认为脑动脉硬化或脑血管疾病可以是痴呆的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提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患者外周血白介素IL-2、IL-6及IL-8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管性痴呆(VaD)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IL-2、IL-6及IL-8的表达特征。方法 以酶标法测定VaD患者45例及无智能障碍脑血管病患者48例外周血中IL-2、IL-6及IL-8含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VaD组患者外用血中IL-2、IL-6及IL-8的含量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降低的水平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VaD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含量与普通脑卒中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细胞免疫及炎性反应可能介入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Va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D)之后第二位常见的痴呆原因,约占所有痴呆的10%-20%。VaD表现为多种哑型、病理特征和临床症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VaD)是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3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痴呆临床是以记忆力减退、思维、定向障碍及脑的功能失调而致老年性常见疾病,并以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VaD)居多,目前认为VaD与脑梗塞、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息息相关。今将近年来中医药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脑通复方制剂对拟血管性痴呆(VaD)模型大鼠脑组织神经型尼古丁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AChR)的影响,分析脑通复方制剂改善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Pulsinelli's-vessel occlusion,4-VO)法复制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由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皮层下白质的缺血性改变)引起的有痴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以及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实际上是一系列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痴呆综合征,临床以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较多见.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和与中风相关的因素等.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两种痴呆类型,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复杂的关联,其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而且经常相互伴随发病.对血管性痴呆最关键的治疗就是预防卒中的发生,而预防的关键则在于控制引起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石杉碱甲(双益平)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4例VaD患者分为治疗组(双益平组)23例,对照组(脑复康组)21例。结果:治疗组轻、中度患者记忆,认知和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石杉碱甲(双益平)可有效改善VaD患者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由血管因素导致的或与之相关的认知障碍,为一种获得性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分为3个临床亚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Alzheimer disease,VaD)和混合性痴呆(mixeddementia,MD)。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第二常见痴呆类型。血管性痴呆由多因素参与,其中脑梗死是最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试验证实,安理申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笔者联合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VaD)是因为多发性脑梗死等脑血管病变因素导致大脑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综合征。许多研究表明,VaD是可以治疗或预防的。笔者应用都可喜片配合中药健脑合剂治疗VaD 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安雄  李小云 《中原医刊》2007,34(13):78-79
目的评价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VaD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多奈哌齐组(治疗组)30例和吡拉西坦组(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用盐酸多奈哌齐,50mg/d,连用12周;对照组用吡拉西坦,0.8g/次,3次/d,连用12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长谷川智力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等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MMSE、HDS和ADL总分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药不良反应均轻微,患者易耐受。结论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Va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海马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一种多因素综合征,研究证实双侧前脑缺血或大脑中动脉缺血的大鼠模型均出现海马CA1区的萎缩和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小血管病性痴呆的尸检也证实在海马CA1区有大量锥形细胞丢失。基于此,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MRS方法,对临床疑诊血管性痴呆(VaD)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研究,旨在分析VaD海马的形态学和病理生化改变。  相似文献   

19.
脑白质疏松症病情分级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鸣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6):367-368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病情分级与血管性痴呆(VaD)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104例LA患者应用Abaron-Peretz分级法分级和量表检查,比较不同分级LA患者的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评分以及VD的发生率。结果 随着LA分级的增高,VaD发生率有明显上升(P〈0.001),MMSE评分明显下降(P〈0.01),Hachinski评分逐步升高。结论 LA的损伤程度与VaD发生率呈正相关,LA分级愈高,痴呆的程度愈重。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痴呆(VaD)已成为世界科学界的研究难题,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利用现代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遵循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我国痴呆防治研究的特点和优势。开发研究防治VaD有价值的药物受到普遍重视。我们通过查阅和分析古今文献,研发了一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该发明药物,探讨其防治机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