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降低再出血发生率的方法。方法:收集158例消化内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比较发生再出血组(T组)患者与未发生再出血组患者(O组)的年龄、性别、出血量、入院时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血尿素氮浓度、是否发生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等资料的差别。结果:158例患者中,22例患者发生再次出血(T组);T组的出血量(240±104)ml及血尿素氮(18.22±4.57)mmol/L高于O组,P<0.05;T组血红蛋白(86.53±7.84)g/L及血小板计数(104.25±44.55)×109/L低于O组(P<0.05),T组发生休克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的比例大于O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及血红蛋白水平是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及血红蛋白水平是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套扎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6例上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套扎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内镜套扎治疗后是否发生再出血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0例再出血患者为观察组,26例未再出血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血尿素氮浓度、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入院时休克情况、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以及病灶喷射样出血等指标进行统计,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量、血尿素氮浓度、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以及患者入院时休克发生率、恶性肿瘤出血率、活动性出血和病灶喷射样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出血量、血红蛋白水平、恶性肿瘤出血、活动性出血及病灶喷射样出血为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套扎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出血量、血红蛋白水平和恶性肿瘤出血及患者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与患者病灶喷射样出血,对于这些因素需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消化内镜治疗,有再出血患者归置为实验组,未发生再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出血量、入院时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是否发生休克、内镜下活动出血等,并进行比较。结果:在选取的15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再出血情况,归为实验组,其余患者归为对照组。年龄和性别与再出血无明显关系,实验组患者的出血量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出现休克和内镜下活动出血的比例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量大,休克、内镜下活动出血、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对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有很大影响,是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研究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0例消化内镜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再出血进行分组,再出血组患者患者69例,未再出血组患者131例,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实验室检验指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纤维蛋白≤2 g/L的百分比、发病原因差异不明显,P0.05;再出血组患者的血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未再出血组,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未再出血组,P0.05;再出血组患者的入院时休克百分比高于未再出血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休克、凝血酶原时间≥17 s、低血红蛋白是引发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低血红蛋白、入院时休克、凝血酶原时间≥17 s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镜治疗,采取针对性预防对策,预防再次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00例经消化内镜治疗止血成功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再出血情况,分为A组(再出血,n=76)和B组(未出血,n=224),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上消化道出血史、性别、年龄、血小板、血红蛋白、血尿素氮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单一内镜治疗、入院时休克、HGB90 g/L、Ⅰa级出血、支持治疗缺乏、后续PPIs缺乏、恶性肿瘤出血方面,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内镜治疗、HGB90 g/L、Ⅰa级出血、支持治疗缺乏、后续PPIs缺乏、恶性肿瘤出血均是上消化道出血止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支持治疗不足、喷射样出血、血色素水平低、缺少后续PPIs、恶性肿瘤出血,临床上应当密切观察、加强防护,早期实施手术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出血患者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消化内镜治疗的十二指肠出血患者285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消化内镜治疗后的再出血情况。行单因素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分析影响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心率>100次/min、血红蛋白≤90 g/L、Ⅰa级出血、开始内镜治疗时间>24 h、出血病变直径>2 cm、凝血酶原时间≥17 s以及首次出血量过多,均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时间≥17 s、出血病变直径>2 cm、Ⅰ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均是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17 s、出血病变直径>2 cm、Ⅰ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为消化内镜治疗后十二指肠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要对此类患者加强防治,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4):482-484
目的:探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经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本院行内镜下治疗的NVUGIB患者254例,依照术后再出血与否分为再出血组76例及未出血组178例。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NVUGIB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入院心率>100次/min、上消化道肿瘤出血、Ⅰa级出血、开始内镜治疗时间>24h、出血病变直径>2cm、单一内镜治疗方式、出血量>800mL、后续质子泵抑制剂(PPIs)不足及凝血酶原时间≥17s等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出血病变>2cm、单一内镜治疗方式及后续PPIs缺乏与NVUGIB内镜治疗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发生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Ⅰ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出血病变>2cm、后续PPIs不足及凝血酶原时间≥17s为NVUGIB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与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性别、年龄、纤维蛋白原含量、疾病类型(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病变、血管畸形、上消化道肿瘤)并不是诱发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再出血患者与未再出血患者于上述四维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2)患者血尿素氮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入院休克是诱发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再出血患者与未再出血患者于上述五维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诱发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比较多样,如患者血尿素氮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等。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会严重的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应该重视相应的检测,及时开展预防措施,以防止患者病程进展、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50例食管胃静脉曲张行内镜治疗者,按照是否发生再出血将其分为再出血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内镜治疗方式、血离子水平、肝肾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再出血组患者无腹水率低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组患者的血钠低于对照组,血肌酐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明显小于再出血组(P<0.05)。血肌酐、腹水水平是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肌酐和腹水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患者存在较高的早期再出血风险。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应高度关注,积极防治,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0.
董顺宝  邵玉东  肖天利 《医学综述》2013,19(8):1499-1500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将通江县人民医院以及西南医院收治的71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最终成败情况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统计各组相关危险因素资料,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组间比较表明两组患者在年龄、既往消化道出血史、内镜下喷射样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直径、休克、乙酰水杨酸、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出血部位、既往出血史、伴随疾病严重程度、血小板数量>10×109/L、休克以及喷射性出血是引起内镜止血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部位在胃小弯侧壁及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既往出血史、伴随严重疾病、血小板数量≤10×109/L、休克、喷射性出血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失败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 GIB)再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210例ANVU GIB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结局将患者分为治愈组及死亡组,同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10例ANVU GIB再出血患者死亡率为21.43%(45/21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重要器官疾病、首次出血后内镜下止血治疗、再出血前血红蛋白含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合并重要器官疾病、首次出血后内镜下止血治疗、再出血前血红蛋白含量、再出血后休克、再出血后有效止血时间是ANVU GIB再出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重要器官疾病、首次出血后内镜下止血治疗、再出血前血红蛋白含量、再出血后休克、再出血后有效止血时间是ANVU GIB再出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ANVU GIB再出血病情评估,积极进行有效止血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UGB)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35例,根据是否合并UGB分为出血组61例和非出血组74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UGB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出血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中重度腹水、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吸烟、饮酒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血肌酐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血组患者血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非出血组(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不全、严重腹水、严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吸烟、饮酒、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及血尿素氮水平升高可能是肝硬化患者发生UGB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导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Rockall、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预测患者再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符合入选条件的1 417例A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归分为好转组和再出血组,运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出血表现、病前合并疾病、发病后并发症、内镜诊断与治疗、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差异以及Rockall、Blatchford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心率、休克指数、尿素氮水平,是否合并心脏疾病、肝脏疾病和肿瘤播散,以及是否并发休克、贫血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ockall及Blatchford评分均有预测再出血的价值(P<0.05);多因素分析则显示高休克指数、合并肝衰或肝疾病及高Rockall评分是影响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 结论 在ANVUGIB患者中,高休克指数和合并肝衰或肝疾病者具有更高的再出血风险,Rockall评分系统具有预测再出血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我国西藏地区肾穿刺活检术(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PRB)术后出血情况,分析总结与高原地区患者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 选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肾脏内科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诸因素(性别、年龄、血压、血红蛋白、血小板、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与术后出血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病例150例,平均年龄(41.2±15.6)岁,其中男性比例为58.7%(88/150),女性为41.3%(62/150),术后出血12例(男、女各6例),出血比例8.0%(12/150)。出血组平均年龄与无出血组相比,有偏高趋势[(48.3±20.0)岁vs. (40.6±15.1)岁,P=0.099]。出血组较无出血组高血压发生率、血红蛋白增多症发生率、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血肌酐水平有高于无出血组趋势(P=0.090),出血组较无出血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有延长趋势(P=0.069)。出血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无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较低的血小板计数具有相对较高的出血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79,P=0.082)。结论: 高原地区行PRB总体上是安全、可靠的;高龄、低血小板、肾功能下降、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PRB术后出血相关,高血红蛋白不是高原地区PRB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许小江  余少灵  隋杰 《河北医学》2005,11(4):293-295
目的:探讨内镜注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的失败因素。方法:对168例有活动性出血或裸露血管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内镜注射治疗,并从临床和内镜方面分析注射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内镜注射治疗的有效止血率为84.5%(142/168)。26例(15.5%)患者注射治疗失败,其中20例患者治疗后继续出血或再出血,6例因出血部位难接近而失败。内镜治疗失败与患者休克表现,低血红蛋白浓度,活动性出血,直径>2cm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等因素明显相关。结论:了解与治疗失败有关的因素有利于临床上识别对内镜注射治疗效果差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创新》2019,(32):54-5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患者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216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出血,n=152)和对照组(没有并发出血,n=64)。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再依据其预后,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n=124)和死亡组(n=28),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出血病史、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胃左静脉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2次、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症、肝功能Child C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左静脉内径增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与肝功能Child C级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血性休克与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定期监测胃左静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肝功能分级情况,进行早期预防干预,可降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改善其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联合消化内镜治疗62例胃溃疡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2例胃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四联疗法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四联疗法联合消化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8%)明显高于对照组(7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08,P=0.0057)。研究组患者在出血量、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联疗法联合消化内镜治疗胃溃疡患者,能快速确定其出血部位并止血,降低出血率,减轻患者的病痛,是胃溃疡出血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再出血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胃溃疡出血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49例患者仅接受四联疗法治疗,设置为单纯组;剩余49例患者接受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设置为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分析再出血因素。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单纯组(P0.05);再出血方面,98例患者中共出现25例,其中联合组6例,单纯组19例。分析再出血因素发现,血红蛋白量、是否进行内镜治疗以及溃疡A1期属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更佳,临床应加强监测血红蛋白量低、进行内镜治疗以及属于溃疡A1期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其出现再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 ANVUGIB)患者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间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并接受内镜治疗的ANVUGIB患者共223例,按首次内镜治疗成功与否把患者分为内镜治疗失败组和治疗成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状况、临床情况、化验检查、内镜下表现、治疗方法及药物治疗等各变量上的差异。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以内镜治疗成功与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占19.3%(43/223),两组间比较显示年龄、既往消化道出血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休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开始内镜治疗时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病变直径、内镜下喷射样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消化道出血史(OR 2.809,95%CI 1.207~6.539)、休克(OR 3.058, 95%CI 1.295~7.221)、PLT<100×109/L(OR 0.067,95%CI 0.009~0.497)、出血病变直径≥2.0 cm(OR 7.111,95%CI 1.628~31.069)和内镜下喷射样出血(OR 10.390, 95%CI 2.835~38.080)为ANVUGIB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伴随疾病数量>1(OR 9.580,95%CI 1.383~66.390)和内镜下喷射样出血(OR 9.971,95%CI 1.820~54.621)是初次内镜治疗失败后需手术治疗或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休克、血小板数量低、出血病变较大和内镜下喷射样出血表现的ANVUGIB患者进行内镜治疗失败的风险较高,伴随疾病数量>1和内镜下喷射样出血表现的ANVUGIB患者内镜治疗失败后需手术治疗或死亡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5月于亳州市宝璋医院就诊的316例PUB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内镜治疗,根据其治疗后30 d内是否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未再出血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分析PUB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30 d,316例患者34例发生再出血,发生率为10.76%(34/316);两组年龄、饮酒史、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幽门螺杆菌感染、溃疡史、休克、溃疡最长径、外周糜烂范围、糜烂面严重度、Forrest分级、机械止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嗜食辛辣、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溃疡部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应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溃疡史、溃疡最长径>2 cm、外周糜烂范围>1/2周径、糜烂面严重度为甲级均为PUB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ALB≥35 g/L、Hb>90 g/L、机械止血均为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