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否改善心功能。方法 对 1 4 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按是否合并梗塞前心绞痛分为两组 :A组 ,4 6例 ,病人在梗塞前 2 4小时内至少有一次心绞痛发作 ,总的心绞痛史≤ 1 4天 ;B组 ,99例 ,病人在梗塞前无心绞痛史。结果 A组和B组肌酸激酶的峰值分别为 10 1 9 7± 1 66 1U/L和 1 92 2 7± 3 1 4 4U/L(P <0 0 0 1 ) ,心电图的QRS积分分别为 8 5± 4 5和 1 1 9±4 4 (P <0 0 0 1 )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2 3 9%和 4 7 5% (P <0 0 1 ) ,严重左心衰竭发生率为 2 1 7%和 4 2 4 % (P <0 0 2 ) ,6个月内的死亡率为 6 5%和 2 0 2 % (P =0 0 6) ,1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为 54 3± 5 9%和 4 8 6± 2 7% (P <0 0 0 1 ) ,说明梗塞前短期心绞痛的存在可以减少AMI病人的梗塞面积 ,改善左心功能和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肺Ⅰ号治疗福建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合并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感染基础上加自拟方艾肺I号治疗,观察第0、7、14天时的中医证候积分、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肺部CT改善情况等。结果完成治疗的病人共68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生命体征均无差异。治疗第7天时,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21.56±3.73)分,低于对照组(23.84±3.86)分,第14天时治疗组积分为(13.69±4.77)分,低于对照组(16.26±3.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治疗组第7天为66.67%,第14天为91.67%;对照组第7天为37.50%,第14天为8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0、7、14天时两组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0天及第7天时两组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治疗组CRP为(7.24±8.74)mg/L,低于对照组(15.88±16.91)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时两组的肺部CT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治疗组改善率(61.11%)优于对照组(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肺I号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提升HIV/AIDS病人合并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出血恢复期病人应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对改善微循环的临床疗效。方法352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于脑出血10d~14d时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4d;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定与头颅CT复查。结果第28天时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评分为(5.03±1.7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3±1.68)分(P<0.01)。头颅CT观察示血肿吸收及水肿消退为(2.46±1.51)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9±2.86)mL(P<0.01)。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对脑出血恢复期病人的微循环改善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我科6个月内进行颅脑CT1000例、其中发现45例基底节腔隙梗塞,经神经内外科医师检查为Parkin-son综合征、痴呆与卒中。计男34例,女11例;年龄55~87岁;其中呈现Parkinson综合征17例(38%),急性轻偏瘫14例(31%),Parkinson综合征并急性偏瘫9例(20%).癫痫及痴呆共5例(11%)。CT扫描所见:(1)腔隙梗塞数目:Parkinson综合征组为2.8±1.6;急性轻偏瘫组为2.6±1.2;Parkinson综合征并急性偏瘫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五虎化栓丸和/或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入院前未经治疗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和40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LPA含量。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0例)、五虎化栓丸组(40例)和阿司匹林加五虎化栓丸组(联合用药组,40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LPA的含量分别为(3.46±0.24)μmol/L和(1.95±0.41)μmol/L。治疗7d和14d后治疗组病人血浆LPA含量都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含量明显增高。五虎化栓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病人LPA含量。  相似文献   

6.
以前尸检和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左室梗塞>40%的患者必然发生休克和死亡。此后尚无左室大面积梗塞可存活的报告。 方法 作者对连续的16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出院时(中位数为梗塞后7天),前瞻性进行了~(99m-)锝sestamibi断层成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帕金森病人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单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及联合应用两者对帕金森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依据帕金森症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筛选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A、B两组分别采用单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单纯生物反馈治疗,C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混合治疗。临床疗效采用改良Webster量表和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量表(MDRSPD)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定。同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血氧、脑电、呼吸、肢动、眼动、心电、肌电、翻身运动),出院前日(第14天前后),复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以及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出院2个月后复诊时,对上述指数进行复查,并完善数据库。结果 C组治疗后40例病人运动功能症状改善效果显著,UPDRS评分降低19.51%,其治疗前得分(38.45±17.33)分,治疗后为(30.95±17.00)分。HAMD总分降低27.98%,其治疗前得分(12.15±7.62)分,治疗后为(8.75±7.31)分。躯体化、阻滞因子和睡眠障碍得分低于治疗前;HAMA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强直型病人症状改善更为明显。而A、B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帕金森病运动与非运动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纯治疗组,具有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和抑郁症状,对帕金森病人的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的皮肤温度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3例急性脑梗塞进行了6个月的前瞻性随访研究,测量病人休息时和双侧热刺激后5个测量点(前头、胸、前臂、腿、和足)的皮肤温度。其中男42例,女21例;半球梗塞44例,脑干梗塞19例(延髓11例,脑桥8例)。在梗塞后1~7天内(平均4天)用数字温度计记录皮表温度,病后第1月和第6月复查。 6个月的随访期间,60%(38/63)病人诉梗塞对侧偏身比同侧冷。其中半球梗塞者为59%(26/44)、脑干梗塞者为63%(12/19)。无病人诉同侧冷。所测  相似文献   

9.
报告2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男21例、女4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14支、右冠状动脉10支、回旋支1支,成功率为88.3%.术前平均狭窄达95.7%±5.5%,术后残余狭窄平均为17.3%±10.3%、笔者认为采用合适的导引管及选择硬度较大的导丝对成功有极大帮助.2例病人术中出现冠脉急性关闭,一例病人术后第4天出现迟发血管关闭,均经解痉、溶栓及再次PTCA处理成功.本文讨论了急性心肌梗塞时急诊PTCA的利弊关系及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对有症状及无症状的两种腔隙梗塞的本质提出假设。研究对象为100例经临床和CT确诊的腔隙梗塞病人,分别对有无临床症状的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和白质疏松进行非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有21例病人CT示有一个或多个无症状性腔隙梗塞,另79例为症状性腔隙梗塞。无症状性腔隙梗塞病人较有症状组(71%:19%)的白质疏松和高血压常见,但经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后白质疏松缺乏显著的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下壁心肌梗塞时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的存在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信息叠加心电图(SAECG)对70例(年龄25~77岁)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有 Q 波的下壁心肌梗塞进行分析。全部病例都至少有2个下壁导联Q 波超过30ms,不包括有束支和室内传导阻滞及其它梗塞区导联有诊断性 Q 波。将病人分为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PERI,23例),无围梗塞期传导阻滞组(NoPERI,47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70例年龄35—84岁经临床和心电图证实有Q波的下壁心肌梗塞进行分析。将病人分为无梗塞周围阻滞组(NOPERI)50例,梗塞周围阻滞组(PERI)20例。采用Flower氏判定梗塞周围阻滞的标准:(1)Ⅱ和aVF导联QRS时限超过Ⅰ导联QRS时限至少20毫秒,(2)2个或2个以上的下壁导联Q波超过30毫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病理和扫描电镜评价猪冠状动脉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术后早期(7天、14天、28天)新生内膜覆盖情况。方法:18只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7天组、14天组和28天组,每组6只,每只猪于右冠状动脉置入一枚佐他莫司洗脱支架,3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7天、14天及28天时进行OCT检查,观察支架表面新生内膜覆盖情况,并取支架段冠状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用OCT观察3个时间段支架表面新生内膜情况,7天组为(61.3±37.7)μm,14天组为(132.6±103.3)μm,28天组为(244.3±282.3)μ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生内膜覆盖率7天组为(53.62±2.49)%,28天组达到(94.88±2.93)%,病理提示7天时新生内膜以炎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为主,28天时以平滑肌细胞、炎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为主。结论:OCT在支架术后7天即能清晰观察到新生内膜覆盖情况,佐他莫司洗脱支架术后28天大多数支架丝被新生内膜覆盖。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时的抗凝治疗至今尚有争议。本文研究急性穿壁性前壁心肌梗塞时皮下注射大或小剂量肝素预防左室壁血栓形成的作用。对象为221例连续入院的急性穿壁性前壁心肌梗塞病人。用随机双盲试验法,将病人分为大剂量组(每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12500单位,共112例)和小剂量组(每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单位,共109例),梗塞后至少接受10天肝素治疗。梗塞后第10天以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有无左室壁血栓形成。结果发现,在接受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例中,大剂量组95例有10例(11%)发生左室壁血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早期应用灯盏花静脉输注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灯盏花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入选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灯盏花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入组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经CT测量血肿体积,并记录数据,3个月时进行随访,使用改良Barthd指数量表对病人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评估疗效。治疗组于24h~48h内开始给予灯盏花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d,神经营养剂、细胞活化剂、脱水剂及对症处理作为基础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血肿体积小于对照组;治疗组第1周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均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使用灯盏花对促进脑出血血肿的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佳。  相似文献   

16.
为估价心肌梗塞后远期持续性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与电生理决定因素、治疗和生存率,作者研究了108例病人(年龄61±10岁)。32例病人(A 组)在急性心肌梗塞后8至60(平均13±9)天有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其余76例病人梗塞后60天内无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作为对照组(B 组)。梗塞后远期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  相似文献   

17.
于国力  王庆荣 《山东医药》1995,35(10):20-21
我们对50例皮层性脑梗塞、48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及41例正常人的血脂、脂蛋白、血液流变学及血压等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98例均经CT证实为脑梗塞。病灶位于皮层且直径大于3cm者为皮层梗塞组,病灶位于皮层下(基底节、内囊、丘脑及放射冠等)且直径<2cm者为腔隙梗塞组。前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39~77岁;后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42~80岁。正常对照组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30~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前瞻性研究肝肾功能不全病人静脉注射洋地黄毒甙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以了解有否蓄积现象。方法:受试者为健康成人8(男5,女2)例和肝肾功能不全病人8(男4,女4)例。后者均为酒精性或肝炎后性肝硬化,经活检证实。试验前一天测得病人组的肌酐清除率较健康组为低(19.6±2.9对(131.8±6.2ml/min,均值±标准误,下同),作为肝功能指标的安替比林清除率也较低(25.6±3.2对48.3±5.2ml/min)而半衰期较长(21.3±2.0对12.5±1.1hr)。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在提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及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纳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管理系统"的HIV/AIDS病人100例,随机分为PBL组和对照组(每组含新治病人10例,在治病人40例),分别采用PBL教学法结合直视宣教及常规教育后,对病人进行考核。结果共回收47例PBL组和43例对照组病人试卷。PBL组病人平均成绩(77.77±14.09)分,对照组病人(73.95±10.44)分;37例PBL经治组病人平均成绩(77.84±15.29)分,33例对照经治组病人(74.24±1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5.00、996.00,均P0.05);10例PBL新治组病人平均成绩为(77.50±8.90)分,分别与10例对照新治组病人(73.00±10.33)分及37例PBL经治组病人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教学法结合直视宣教可提高HIV/AIDS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及依从性,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确定噻氯匹啶(Ticlopidin)对慢性期脑梗塞病人中红细胞聚集力的作用,选在神经科门诊的24例慢性期脑梗塞病人及一组健康对照者。病人组年龄42~74(56±9)岁,男20,女4例均为病程2~24个月(6±6)未使用过抗血小板药的病人,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病人对照组10例。卒中高危因素在病人中的分布为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5例,高血脂病2例、吸烟6例。健康对照者为45(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