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广西疟疾流行情况,评价防治措施和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1年疟疾发病情况、调查数据、防治疟疾措施和效果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综合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67/万下降至1987-1999年1/万以下,2000-2011年降至1/10万以下;疟原虫阳性率从1954年18.93%(3 490/18 433)下降至2010年和2011年的0(0/282 714和0/217 185)。2003-2011年,全自治区未发现本地感染恶性疟。结论广西基本消除疟疾,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管理是巩固成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0余年疟疾流行过程,评价控制措施和防治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环江县1950~2008年疟疾疫情、防治监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1954年的490.16/万降至2007年的0.027/万,2008年,经卫生厅组织专家考核,全县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毛南族疟疾高发区,只要政府重视,加强领导,采取因时因地制宜措施,就能把疟疾发病控制在很低水平。但要继续加强疟疾监测,才能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神农架林区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神农架林区1977—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神农架林区20世纪70年代曾经发生过疟疾流行,1977年发病率高达306.74/10万。从1978年到1983年疟疾发病率大多在60/10万~70/10万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90年代中期疫情有所反复,2000年达到基本消除水平。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神农架林区进一步建立健全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规范疫情报告与处置,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强化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合作,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任务。2010—2015年,全区疟原虫血检共计2 673人次,年均疟原虫血检总数均大于辖区人口数的3‰,疟疾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9/万,2011年起均为输入性病例,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神农架林区经过多年疟疾防治,保持连续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巴中市疟疾流行动态及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巴中市1950-2014年疟疾疫情和防控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巴中市1950-2014年报告疟疾11 993例,年发病率6.57/10万,有两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2-1957年、1962-1965年,发病率分别为33.00/10万~35.91/10万、64.91/10万~137.59/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8月占71.76%;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83.06%;男女发病数性别比1.7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80%;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调查及重点防治、控制流行、综合防治基本控制和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1995年后发病率控制在1.00/10万以下,1997-2014年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外源性输入病例.结论 巴中市疟疾防治工作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防控机制,加强到疟疾流行区务工流动人员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2011年疟疾防治效果和流行动态,为调整疟疾防治对策和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0~ 2011年疟疾疫情、疟疾调查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广西检出疟疾患者2406例,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0.91/10万下降至2011年0.21/10万.其中,2001~2008年发病率下降3.30%~43.75%,2009~ 2011年发病率上升11.11%~ 61.54%.监测12年,检出本地感染疟疾患者312例,占全自治区疟疾患者总人数12.97%(312/2406);检出输入性疟疾2 094例,占全自治区疟疾病例总人数87.03%(2094/2406).结论 广西本地感染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增加是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早期发现治疗传染源是控制输入性疟疾传播,巩固防治成果和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孙道宽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2):149-150,152
目的了解金湖县1960~2011年疟疾发生和分布规律,探讨当前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收集金湖县1960年以来疟疾感染资料、回顾性分析疫情特点、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结果金湖县原属非稳定性中低度疟疾流行区,经过50多年的防治,疟疾发病率自1992年起连续20年控制在1/万以下,连续10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检阳性病人,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结论疟疾对金湖县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但其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文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文昌市消除疟疾成效。方法对文昌市1950—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文昌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文昌市曾是疟疾高度流行区,经过几代疟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疟疾消除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人员,巩固好消除工作,有效地阻断了疟疾的传播,疟疾的年均发病率从50年代的1 235.88/10万下降到2009年0.50/10万,2010—2013年,已连续4年无本地疟疾确诊病例报告,通过组织评估,全市已达到消除疟疾考核目标。结论文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4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鄂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鄂州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鄂州市1951—2014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初期,鄂州市曾发生两次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流行高峰年份发病数达26 005例,发病率4 150/10万。1987年以后,鄂州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7年以来鄂州市没有发生本地疟疾病例,报告病例主要是输入性恶性疟,全部为非洲务工返乡人员。经过实验室确诊,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鄂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9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西双版纳州5年来疟疾控制情况分析,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5年来全州疟疾的疫情资料、防治措施、人口相关资料和地理气候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西双版纳州5年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2002年25.40/万、2003年21.47/万、2004年15,31/万、2005年7.54/万、2006年4.39/万。结论经过5年的疟疾防治,全州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疟疾流行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武汉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价武汉市消除疟疾工作成效,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武汉市1953—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武汉市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建国后曾有过三次较大面积的流行,1976年发病率612.99/10万,为有疫情数据记载的历史最高峰。全市防治工作经历调查摸底、维持防治、控制流行、巩固监测和消除疟疾5个阶段。消除阶段(2010—2015年)武汉市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到位,注重队伍建设,健全监测网络,落实防控措施,疟原虫血检231 125人,年度血检数平均达到总人口3‰以上,区级血片复核率为5.28%,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8/10万以下,2010年报告的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及之后全部302例输入性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媒介监测发现远城区农户和牲畜棚仍有较低密度的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结论武汉市经过多年防治,已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防止引起继发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扬州市江都区疟疾流行与分布规律,探讨流行特点,总结防治经验,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都区历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58—2015年疟疾流行与分布情况、防治历程与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58—2015年江都区共发现疟疾1 199 087例,其中间日疟1 198 904例,占99.98%;恶性疟183例,占0.02%。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历经早期防治阶段(1958—1970年)、控制流行与综合防治阶段(1971—1993年)、效果监测阶段(1994—2009年)和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等四个阶段的综合防治,逐步控制了疟疾的传播与流行,1976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以下,1985年下降至1/千以下,1988年起连续27年控制在 1/ 万以下,200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15年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江都区基本消除了疟疾的危害,但其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强输入性人员的疟疾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上海市闵行区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状况和防治历程,总结闵行区消除疟疾工作,为维持消除疟疾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闵行区1950—2019年疟疾防治疫情相关报表、工作计划总结、防治文件和策略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闵行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措施,总结评估闵行区消除疟疾历程。结果 疟疾曾是闵行区危害最大的传染病,1954年和1961年先后发生过2次暴发流行,年发病率最高达7 824.98/10万,以间日疟为主,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经过综合防治,1980年疟疾发病率逐步降低至10/10万,1985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2010年启动闵行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以清除传染源、阻断传播为重点的综合技术措施,至2015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了消除疟疾考核标准;2016年后进入消除疟疾维持阶段。闵行区根据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特点采取了针对性防控措施,经历疟疾流行、控制、监测、消除和消除后维持的不同阶段。2013年后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以中青年流动人口为主,感染虫种和病例发病时间无明显特征,防控重点是及时发现和处置疟疾病例,防止引起续发传播。结论 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维持疟疾监测网络和监测能力,防止输入性病例再传播风险成为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6-2016年保山市隆阳区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和调整消除疟疾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2006-2016年保山市网络直报疟疾疫情数据,对疟疾发病情况、病例时间、地区、人群等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6年隆阳区共发病1 135例,年平均发病率1.17/万,输入性病例1 118例,本地感染病例17例;其中间日疟836例(73.66%),恶性疟278例(24.49%),未分型21例(1.85%);发病高峰4-7月,共603例(53.13%);男性1 025例(90.31%),女性110例(9.69%);年龄分布以20~50岁组为主,发病916例(80.70%);农民为主要风险人群共发病1 064例(93.74%);各乡镇发病前三位分别是板桥镇、辛街乡、西邑乡,分别发病238例(20.97%)、135例(11.89%)、90例(7.93%).结论 隆阳区2006-2016年疟疾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自2011年均为输入性病例.流动人员的管理,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发热患者血检是疟疾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杨燕  徐明星  吴凯  周水茂  陈芳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2):1214-1217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流行因素,评价本地传播风险,为指导消除疟疾后监测重点和防治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病例侦查、传疟媒介监测、防控能力和自然社会因素调查等数据资料,采用文献报道的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分析全市传播风险,定量计算各区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防控能力指数(ICI)和传播风险指数(MRI)。结果 武汉市近7年报告输入性疟疾358例,恶性疟占74.02%(265/358),间日疟占13.97%(50/358);远城区仍监测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居民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64.47%;全市防控能力较强。各区传播风险指数由高到低排在前例的依次为:黄陂(2.79)、江汉(1.56)、武昌(1.50)、硚口(1.45)、东西湖(1.26)、新洲区(1.24)。结论 武汉市存在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传播的“较小风险”。但个别区传播风险较高,需进一步加强传染源和媒介监测,提高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6—2019年输入性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例管理情况,评估重庆市疟疾的防控工作薄弱环节,为重庆市消除疟疾防控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寄生虫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重庆市辖区内报告的疟疾病例个案信息,对病例在时间、空间、人群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病例在发病到初诊和初诊到确诊的间隔时间按年度和病情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共报告确诊境外输入疟疾131例,其中恶性疟102例,间日疟16例,卵形疟10例,混合感染2例,三日疟1例。病例以在非洲地区务工的青壮年男性为主。有28个区县有病例报告,其中渝中区30例,沙坪坝区27例,万州区和渝北区均报告9例,4个区县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57.3%。病例初次诊单位主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占37.4%,其诊断正确率为63.3%(31/49)。病例从“发病-初诊”和“初诊-确诊”间隔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 d和2 d。症状较重住院治疗病例占58.0%。住院治疗病例从“初诊-确诊”间隔时间高于门诊治疗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庆市疟疾疫情以非洲输入恶性疟为主,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用时较长,症状较重住院治疗的病例占比较高,应加强对境外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疗技术培训,设立疟疾定点医疗救治机构减少疟疾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保山市隆阳区疟疾患者特点,探索防治对策,完善疟疾防治措施.方法 通过对保山市隆阳区疾控中心2010-2015年疟疾门诊就诊患者资料进行整理,用描述性流行病学从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以及流动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年就诊患者640名,其中隆阳区居民560人,占87.50%,其他地区就诊患者80人,占12.50%;季节主要集中于6-9月份;男性516人,占80.62%;年龄主要集中于20~50岁之间;有流动史的就诊患者365人,占总就诊数的57.03%;共查出疟疾病人99人,其中18~50岁86人,占86.9%;输入性病例98人,占98.99%.结论 隆阳区疟疾病例主要集中于6-9月份;发病以18~50岁的男性人群,特别是到过缅甸务工、探亲、经商的流动人员为主.提示隆阳区要加强上述流动人员的管理、监测和健康教育;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治能力建设,提高疟疾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加强输入性疟疾管理,及时、规范地处理疫情,防止传播,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7.
1996~2010年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疟疾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远东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8):982+989-982,989
目的分析1996-2010年崇左市江州区疟疾监测结果,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6~2010年原崇左县卫生防疫站和江州区的疟疾疫情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崇左市江州区疟疾发病率从1996年的0.60/10万下降至2006~2010年的0.00,流动人口血检6 030人次,共检出20例阳性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疟原虫阳性率为0.81%。当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107 924人次,未发现疟原虫阳性。结论疟疾防治措施有效,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是巩固疟防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A study of malaria on the Kano Plain, Kisumu District, Western Kenya,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April and August, 1985. The study included a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 survey on malaria illness and the mosquito vector. Overall knowledge about malaria illness was found to be good. Howeve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practices of malaria were found to be poor. Knowledge of the mosquito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alaria was found to be high. Knowledge of methods of prevention of mosquito bites was also found to be high but actual use of the methods was low.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methods of prevention of mosquito bites was also found to be high. Actual use was again found to be low.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1984~2011年濠江区疟疾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的发生、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1984~2011年濠江区疟疾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7年来,共发病78例,年平均发病数2.89人,全年均可发病,5~10月份发病较高,占84.62%;男/女比例为5.5/1,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别;18-50岁的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占发病总数的93.59%;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共67例,占发病总数85.90%.结论 濠江区疟疾发病率虽处于相对低水平,但仍存在外来输入性病例的危险,需继续采取有效防制措施,为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做准备.  相似文献   

20.
GM(1,1)灰色模型在疟疾疫情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灰色模型在海南省疟疾流行预测及防治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GM(1,1)模型。根据1999年-2004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建立疟疾发病率预测模型,并对2005年海南省疟疾发病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对海南省2005年疟疾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海南省疟疾发病率预测数学模型分别为Y(t)=135.8807e^0.2237(t-1)-64.6007,经拟合检验,模型拟合度好(C=0.2949,P=1.000)。利用本模型对2005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进行外推,估计2005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为130.43/10万,实际发病率为52.46/10万,发病率比预计的减少了77.97/10万,降幅达59.78%。结论建立的疟疾发病率预测数学模型拟合度好,2005年疟疾发病率的模型预测值与观察值差异显示海南省2005疟疾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