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耳穴埋籽是中医耳穴疗法的一种,是通过按压王不留行籽刺激耳朵相应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调节人体经络脏腑的气血功能,达到行气止痛、宁心安神、调节机体平衡及预防和保健作用。不寐又称失眠,常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1],  相似文献   

2.
冬病夏治法治疗小儿哮喘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法治疗小儿哮喘的作用。方法对80例小儿哮喘患者采用冬病夏治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25%,显效91.25%。治愈51例,显效22例,有效4例,无效3例。结论冬病夏治法将贴药与激光刺激、经络穴位、耳穴治疗,溶为一体共同作用于特定穴位,既发挥中药外敷,入腠理平衡阴阳,通穴位的作用,又通过激光照射激发经络自身的功能。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调节气血,通达营卫,疏通经络,恢复肌体功能。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医的经络穴说,整个人体分为十四条经脉,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内外的通络,即“内通脏腑,外联肢节”。每一条经络,在人体都有它的本经穴位,当身患疾病时,用针刺在相应的穴位,通过经络调整气血、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张敏 《家庭用药》2012,(8):24-25
穴位按摩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祛邪扶正的目的;还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内脏功能,平衡人体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等。一般适用于轻、中度糖尿病及按摩部位皮肤无明显溃破的患者,以及有家族史、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需长期坚持才能显现效果。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为肝肾虚损,气血不足,风寒湿挟痰、挟瘀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此疾。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采用自拟“颈复汤”内服,配合穴位注射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作者采用背部热疗法对4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治疗,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背部热疗法的区域及作用原理:背部热疗法的作用原理与经络循行有直接关系。背部热敷的位置,是第1~8胸椎的两肩胛脊处,此处是太阳膀胱经经过的区域。此区域有大椎、胸道、身柱、灵台、至阳、治喘、心俞等穴位。这些穴位与肺脏、支气管、心脏有密切联系,是气血流注并散发体表的地点,具有反映咳嗽和接受刺激的功能。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侵犯,引起脏腑经络的气血阻壅不通,而产生疾病。使用热敷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通过经络的传导功能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消除鼻阻和镇静止咳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宝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47-3448
中医学是祖国医学中一个丰富的宝库,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与免疫学在思维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均贯穿了对立及统一的哲学观点。 1 中医对免疫的认识 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自然医学的范畴,强调天人相应、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观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机体与外界的关系.人体适应自然,内外环境协调,则不易发生疾病;二是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只有各脏腑功能关系保持平衡,气血经络运行通畅,内外环境稳定.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保持机体“阴平阳秘”是人体不发生疾病的关键。中医学的这种“整体观、平衡观、经络观”与现代医学之免疫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8.
正三伏天到来,眼下各大医院的冬病夏治门诊量逐渐增多。专家表示,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但并非人人适宜,盲目跟风反倒会弄巧成拙。所谓冬病夏治,是指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在冬天治疗效果较差,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中药来调整人  相似文献   

9.
胡雁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6):466-466
药物穴位贴敷是一种疾病外治疗法,利用中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使阴阳得以平衡。应用穴位贴敷治疗各种原因的失眠症疗效比较满意。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医生物电子激导疗法,是根据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结合“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用高压电直接接触经络穴位进行激导,促使机体内病理经络的导电量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各类神经症20例,疗效  相似文献   

11.
阳气最旺时,正是冬病夏治好时机中医《内经》曰,天人是合一的,在夏季,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此时阳气最为活跃,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张,药物更便于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冬病夏治”法,通俗地说就是冬天好发之病,在夏天治,是中医择时施治的方法之一。其中,穴位敷贴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冬病夏治法。  相似文献   

12.
如今,很多讲究养生保健的人对经络、腧穴等概念已经并不陌生了。它们是人体“正气”运行的通道或驻留点,合理拍打经络、点按穴位,能很好地缓解身体不适。 事实上,人体的气血除了在经络里面运行,还有着可以常驻的“大本营”,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四海”。这一说法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意思是说,在大地上有东、南、西、北四个汪洋大海,容纳百川,归聚和吸引江河之水。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体之中也有着类似的“海洋”,汇聚体内的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使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百川归海。  相似文献   

13.
电穴疗法全称为“穴位模拟生物电脉冲刺激疗法”。它用“电穴仪”所产生的类似生物电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神经干、肌肉运动点、痛点,以疏通经络,调整机体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个疗法是针灸学和新医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是脏腑经络整个机体营养供给的重要脏器。饮食的摄入靠胃气的受纳腐熟,脾气的输布运化作用,输布到机体各个部位,使气血充盈,营卫调和,阴阳相济,身强体健,故曰:脾胃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5.
天灸疗法,又称冷灸,或"药物发泡"和"敷贴发泡",其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穴位埋线疗法属祖国传统医学疗法,是针灸的一种延伸和发展,是在针灸理论指导下,用特制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将人体可以吸收的载体羊肠线(15 d可自行吸收)埋入相应的穴位,长久刺激穴位,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它采用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经络学说相结合,通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我院自编十拍穴位保健操(简称“天疗十拍操”),通过自我全身有规律地拍打刺激的经络腧穴起到疏通经络气血、疏利关节、强壮筋骨、平衡阴阳以及调节脏腑等功效,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经上千名疗养员练习,取得良好的保健效果。该保健操共分十节,按照头、颈背、肩、肘、手掌、胸、腹、腰、腿、脚的顺序有节奏地拍打。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其理论基础是根据《素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春夏养阳"的养生观以及经络学说的理论。其作用机制是利用夏季三伏天自然界温度最高、阳气最盛之时,用温热药物贴敷背部穴位,既发挥穴位的特殊刺激作用,又通过人体经络系统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阳气得天之阳气、温热药物相助,阳气益旺,以阳热驱散阴寒,祛除体内的"阴寒伏邪",调和脏腑阴阳,使失衡的阴阳达到平衡稳态,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冬病夏治的目的。提出了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介绍了常用药膏的制备、贴敷方法、贴敷后的皮肤反应及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临床观察到的机体功能外周性调节的系统性活动作初步探讨。方法:采用阻抗式血流图测试方法及针刺、磁、激光等,穴位式局部调治方法。结果:在机体某些病种发病的早期、迁延期、恢复期电阻图曲线呈现各不相同的变化,显示组织小血管出现不同的应激效应,并显示了针刺等方法的调治作用。结论:电阻抗式血流图的区划检测方法,观察到的组织小血管活动的变化,有临床参考价值。初步认为以组织小血管运动为主体的机体外周性调节功能,具有生物性的、整体性的、主动性调控系统的特征。中医学描述的有关经络现象的临证所见及医理推导,对研究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活动的系统性特征,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探入,穴位药物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是采用中药粉末在穴位上的贴敷了,而且还有了更新的发展。采用不同的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胃痉挛、顽固性呃逆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疗法的特殊作用,可称之为“药物的穴位效应”。由此可见药物通过穴位经络传入刺激信息,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建正常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