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24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伴轻度胃肠炎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患儿临床经过。方法:对本院2002年12月-2004年2月收治的BICE患儿24例进行2年~3年4个月随访,临床发作有成簇惊厥发作倾向,排除电解质异常、热性惊厥、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症状性癫痫及神经运动发育异常,观察患儿惊厥的复发率及预后。结果:脑电图中央区小尖波4例;CT示脑外部积水1例;经2年随访观察,因胃肠道症状再发惊厥2例,因高热再发惊厥2次1例;随访患儿均未应用抗癫痫药,智能发育正常。结论:BICE患儿惊厥发作次数较少。部分患儿惊厥呈成簇发作,患儿临床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2.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修涛  黄庭标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7):579-580,584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56例年龄≤3岁急性胃肠炎(GE)患儿中合并无热惊厥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随访。结果356例中有9例符合BICE临床特点,男4例,女5例;平均发病年龄(16.0±3.4)个月。GE症状轻微,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无热或低热,发作持续时间短,惊厥发作多在GE病程头3天,无频繁发作。出院后随访3个月至2年半,均未见惊厥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GE患儿的BICE高发于1~2岁幼儿,胃肠道症状轻,惊厥早期发生,均表现为强直-阵挛样发作,发作次数少于3次,无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BICE临床资料,观察病情,行血液常规、生化、大便常规及脑影像学(CT/MRI)和视频脑电图等相关检查,按照BICE的诊断标准,除外热性惊厥及癫。予抗惊厥药物对症治疗,随访2 a。结果 26例均有BICE典型的临床特征,高发时间为当年11月份-次年3月份。胃肠炎以轮状病毒多见,主要症状为轻度腹泻或(和)呕吐伴无热惊厥。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或局限发作泛化为全面性发作。脑CT/MRI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随访0.5 a有3例复发,复发次数≤3次,经治疗惊厥症状全部消失。23例2 a内无复发,发作前后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对于年龄6个月~3岁患儿,有轻度腹泻、呕吐伴无热惊厥,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及血糖异常,无脑电图异常及脑脊液改变者可考虑BICE,尽早确诊,不必要长期复杂的检查及抗癫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在婴幼儿急性腹泻伴惊厥疾病谱中的地位及意义。方法对2009-2011年收治的急性腹泻并有惊厥症状患儿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4例急性腹泻伴惊厥的病例中,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58例、热性惊厥49例、癫癎43例、病毒性脑炎19例、低钠性脑病6例、高钠性脑病5例、中毒性脑病2例、低钙惊厥2例。BICE患儿年龄为(17.47±7.90)个月,全身症状轻,脱水轻或无,惊厥多呈全面性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发作持续时间短,多发生在病程前2 d;轮状病毒阳性率为65.52%;血常规、生化、脑脊液、CT/MRI、脑电图等无明显异常。BICE患儿入院后予补液治疗,在首次惊厥后给予肌注苯巴比妥,住院过程惊厥再发者立即静脉注射地西泮,均住院2~5 d治愈出院。结论 BICE为婴幼儿急性腹泻伴惊厥中的常见疾病,临床应以对症治疗为主,应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过度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enigninfantileconvulsionsassociatedwithmildgastroenteritis,BICE)近年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目前大多数学者均认为BICE是婴幼儿在急性胃肠炎感染的状态下,惊厥阈降低而出现的与状态相关的发作,本文对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26例急性胃肠炎合并惊厥的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和出院后随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分析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 (BICE)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9年 7月至 2003年 3月,对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8例年龄 3~36个月的轻度胃肠炎伴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出院后 18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 8例发病年龄(14 0±5 9)个月,冬季发病 4例, 3d内发生惊厥 6例,全身性发作 7例,有早期频繁发作 5例,一次病程中惊厥平均发作 2 4次。发作间期EEG背景正常,脑影像学、血生化及脑脊液检查正常。惊厥停止后未行抗疒间治疗, 3例复发,复发≤2次,病程少于 1年。全部病例无癫疒间和热性惊厥家族史,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 本组BICE具有以下特点: (1) 1 ~2岁高发,冬季多发,无家族史; (2)无热惊厥于病程的 1 ~5d发生,全身性发作为主,早期频繁发作多见,无脱水及酸中毒; 930血电解质、脑脊液、脑影像学和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 (4)部分病例可复发,次数≤2次,病程少于 1年,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436例BIC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206例患儿进行1.5~7年的预后随访,邀请部分家长完成Weiss功能缺陷量表以评价患儿远期的社会功能。结果患儿发病年龄多在13~24月龄;发病时间多在9月至次年2月;惊厥主要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在发病24 h内发作,每次持续时间多在5 min内,可有丛集性发作。206例患儿随访过程中,除1例仍有癎样放电,其余脑电图复查均恢复正常,所有患儿家属认为患儿智力正常,无明显性格改变。基于部分BICE患儿家长填写的Weiss功能缺陷量表显示,BICE患儿的远期社会功能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CE多发生于1~2岁婴幼儿,多表现为短暂的全面性发作,部分可表现为丛集性发作,但极少进展为癫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研究(英文)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认识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做到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对年龄在3~36个月的轻度胃肠炎伴惊厥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出院后18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12例诊断为BICE,发病年龄(16.0±6.5)个月,6例(50%)冬季发病,9例(75%)3d内发生惊厥,为全身性或部分性发作,7例(58%)有早期频繁发作,一次病程中惊厥平均发作2.1次。发作间期EEG、脑影像学、血生化及脑脊液检查正常。惊厥停止后未行抗痫治疗,3例(25%)复发,复发≤2次,病程最长为8个月。所有病例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本组BICE具有以下特点:1~2岁高发,冬季多发,无家族史;无热惊厥多出现于病程的早期,全身性或部分性发作,早期频繁发作多见;血电解质、血生化、脑脊液、脑影像学和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部分病例可复发,病程少于1年,预后好。惊厥停止后不推荐应用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9.
轻度胃肠炎伴发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研究   总被引:61,自引:3,他引:58  
目的 了解轻度胃肠炎伴发的良性婴儿惊厥 (BICE)在华北地区的发病概况。方法 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对因急性胃肠炎 (GE)合并无热惊厥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出院后随访。结果 在观察研究时间内共有 898例GE患儿住院 ,伴无热惊厥者 16例 ,其中男 9例 ,女 7例 ,发病年龄最小 4 5个月 ,最大 2 6个月 ,1~2岁者共 12例。临床GE症状不严重 ,伴无热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 ,发作间期EEG(12例 )和视频脑电图监测 (4例 )主要改变为 4~ 5Hzθ波活动和正常睡眠EEG背景波 ,无一例有棘 慢波或尖波发放。其它实验室检查包括 :血清电解质、血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3例做脑脊液检查、10例做头颅CT检查结果均正常。惊厥发作易控制。出院后随访 14例 (平均间隔 1年 2个月 )未见惊厥复发 ,生长发育如正常儿。结论 轻度GE可以伴有无热惊厥 ,其发生比例约为 1 78% (16/898) ,惊厥形式为全身强直 阵挛样发作 ,易于控制 ,预后良好 ,故可称之为BICE。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病房收治的41例BICE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生化、血气分析、便常规、便轮状病毒检测、血清病毒抗体检测(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B病毒)、脑脊液检查、脑电图(EEG)及头颅影像、出院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1例患儿平均年龄(16.8±4.2)个月;惊厥多发生在胃肠道症状出现后(2.04±0.97)d,其中27例(65.85%)出现2次以上惊厥,丛集性发作多集中在24h之内。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组21例,阴性组20例,两组发病年龄、惊厥发生时间、惊厥次数及丛集性发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阳性组多发生在9至11月份,阴性组多发生在11、12月份。柯萨奇病毒检测阳性4例,埃可、EB病毒检测阳性各1例。35例随访6~12个月,无惊厥发作。结论 BICE多发生在1~2岁幼儿,以9~12月份多发。半数患儿出现2次以上惊厥,丛集性发作多集中在24h之内。肠道病毒为主要病原,其中以轮状病毒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患儿血清硫化氢(H2S)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42 例BICE 患儿为观察组,同期因单纯急性胃肠炎入院治疗的46 例患儿为对照组.使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其血清H2S 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H2S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8±12 μmol/L vs45±10 μmol/L,P<0.O1).惊厥发作次数≥ 2 次患儿血清H2S 水平显著低于发作次数<2 次患儿(P<0.O5).BICE 患儿惊厥发作次数与血清H2S 水平呈负相关(r=-0.485,P=0.001);惊厥持续时间≥ 5 min 组患儿的发作时间与血清H2S 水平呈负相关(r=-0.736,P=0.004).结论 内源性H2S 水平的降低可能是BICE 患儿发病原因之一;血清H2S 水平下降程度与惊厥发生的次数及发作超过5 min 的持续时间有关,其临床意义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乐清地区轮状病毒感染及其肠道外损害情况。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87例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通过粪便检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轮状病毒感染以秋冬季节多发,287例患儿中,发生肠道外损害共223例(77.7%),心肌损害175例(60.80%),呼吸道损害78例(27.18%),肝功能损害51例(17.77%),惊厥21例(7.31%)。代谢性酸中毒48例,合并心肌损害39例(81.25%),非代谢性酸中毒239例,合并心肌损害136例(56.90%)。轮状病毒感染发生缺铁性贫血123例,其中发生惊厥15例(12.19%),无贫血者发生惊厥6例(3.65%),惊厥发生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铁性贫血患儿惊厥的构成比(12.19%)与非缺铁性贫血患儿(3.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腹泻可导致肠道外功能损害,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有机酸血(尿)症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遗传代谢病,目前已经发现约50余种,多数在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发作性呕吐、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惊厥和意识障碍等.由于本类疾病临床没有特异性,若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易出现猝死或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损伤.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或)串联质谱技术对疑似有机酸血(尿)症患儿进行早期生化诊断是改善患儿预后和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8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论  孙斌  缪珀  冯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2):1082-1085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为NEC的8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NEC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2例NEC患儿的治愈率随患儿病情加重而逐渐降低(均P<0.05);早产儿于生后3周及以上发生NEC的比率高于足月儿(P=0.004)。单因素分析显示NEC患儿的预后与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硬肿症、腹膜炎、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白细胞异常、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及腹部X片严重异常等因素有关(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硬肿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是影响NEC临床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NEC的发病时间与新生儿胎龄有关;多种因素会影响到NEC患儿的预后,对同时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硬肿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的患儿需特别注意,及早干预以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的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的患儿40例。观察记录患儿住院期间的胃肠炎表现及惊厥特点,并进行总结。用金标法及ELISA对患儿粪便及脑脊液进行轮状病毒及杯状病毒进行检测。随访半年以上。结果:患儿胃肠症状多较轻微,无或轻度脱水;惊厥多为成簇发作;血清电解质及血糖正常或基本正常;脑脊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正常;发作间期脑电图:8例于中央中线或中央区或额区少量癫癎样放电, 1例中央中线及顶区癫癎样波发放明显,其他31例未见异常或睡眠背景欠佳;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11例,杯状病毒抗原阳性4例;脑脊液轮状病毒及杯状病毒抗体均为阴性;28例苯巴比妥钠预防性肌注(每次5~10 mg/kg)后惊厥再发22例;随访半年以上,1例进展为癫癎,39例无惊厥发作及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消化系统表现轻,惊厥往往成簇发作;致惊机制尚不清楚,病毒引起脑炎的可能性不大;常规剂量的苯巴比妥钠肌注不能预防惊厥的反复发作;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33-53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轻度胃肠炎伴发良性婴幼儿惊厥的特点.方法 2003年7月~2006年5月对我院儿科20例4~30个月的轻度胃肠炎伴发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出院后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 20例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30个月,1~2岁共14例.冬季发病10例,秋季发病8例.3 d内发生惊厥17例,均为全身发作,持续时间短,不超过5 min,一次病程中惊厥平均发作1.8次.临床急性胃肠炎症状不严重,伴无热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发作,间期EEG正常,血清电解质、血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10例做脑脊液检查正常,12例做头颅CT检查结果均正常.全部病例无癫(癎)和热性惊厥家族史,出院随访17例有2例惊厥复发,17例患儿生长发育如正常儿.结论 轻度胃肠炎伴发良性婴幼儿惊厥有以下特点:(1)1~2岁高发,冬秋季多发,无家族史;(2)无热惊厥于病程的1~5 d发生,全身性发作为主,无脱水酸中毒;(3)血清电解质、血糖、肝功能、脑脊液检查、发作间期EEG均正常;(4)部分病例可复发,次数≤2次,病程少于1年,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对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神经系统正常的复杂性热惊厥患儿发作后EEG进行分析 ,并与单纯性热惊厥患儿发作后EEG进行比较。结果复杂性热惊厥发作后EEG异常率为 7.98% ,单纯性热惊厥发作后EEG异常率为 5 .5 4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提示神经系统正常的复杂性热惊厥患儿发作后早期EEG异常率低 ,即既往有关单纯性热惊厥的实用参数可用于神经系统正常的复杂性热惊厥患儿 ,不应将EEG作为评价神经系统正常的复杂性热惊厥患儿神经系统的常规检查。但对临床疑有各种脑部病变等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反复发作热性惊厥患儿海马体积(HCV)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择34例热性惊厥反复发作且于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完善2次头部及海马磁共振平扫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根据随访时间,分为第1次随访组和第2次随访组;根据预后,分为热性惊厥组、无热惊厥组和癫痫组。分析比较各组患儿HCV变化情况。结果 34例患儿总HCV与年龄呈正相关(rs=0.683,P < 0.05)。第2次随访组总HCV大于第1次随访组(P < 0.05),两组学龄前患儿(年龄≥3岁)总HCV、左侧HCV、右侧HCV均大于婴幼儿患儿(年龄 < 3岁)(P < 0.05)。两组惊厥持续状态患儿总HCV平均每年增大值(△V)、左侧△V、右侧△V均小于非惊厥持续状态患儿(P < 0.05)。热性惊厥患儿、无热惊厥患儿及癫痫患儿总△V、左侧△V、右侧△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反复发作热性惊厥患儿的HCV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惊厥持续状态会损伤海马发育。  相似文献   

19.
甲基丙二酸血症14例诊断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Jin H  Zou LP  Zhang CH  Fang F  Xiao J  Wu HS  Zhu C  Guo W  Jin Z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8):581-584
目的 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MMA)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4例MM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4例中男4例,女10例,发病年龄自出生~9岁,生后1个月内发病者7例(50%),1岁以内发病者共10例(71%)。主要临床表现有嗜睡(6例)、智力体力发育落后或倒退(7例)、惊厥(6例)、发作性呕吐(4例)、喂养困难(4例)、肌张力异常(低下5例,增高3例)、毛发黄(4例)等。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6例,高氨血症5例,酮尿4例,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尿有机酸分析显示14例患儿尿甲基丙二酸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头颅CT检查6例中5例异常,MRI检查5例全部异常,4例肌电图中2例提示有周围神经病变。3例在确诊前死亡,11例确诊患儿中10例接受维生素B12(VitB12)治疗,辅以低蛋白饮食及左旋肉碱治疗。对治疗的7例进行3个月~1年6个月(平均8.5个月)的随访,1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明显好转,2例死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结论 嗜睡、智力体力发育落后或倒退、惊厥、发作性呕吐、喂养困难、肌张力异常、毛发黄、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酮尿是MMA的主要临床特征,GC/MS法尿有机酸分析是早期诊断MMA的重要依据,确诊后坚持长期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病毒感染患儿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临床诊断为急性CNS 病毒感染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2组患儿临床资料与其近期预后间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301例患儿纳入研究,近期预后良好组278例(92.36%),预后不良组23例(7.64%)。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前病程、发热总时间、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血钙值、早期意识障碍、多次惊厥发作、惊厥性癫持续状态、脑膜刺激征阳性、肌力异常、脑电图(EEG)重度异常、颅脑影像学(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或磁共振成像)异常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约0.05);多因素分析筛选出4个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意识障碍(0R =4.885,95% CI:1.523~15.670,P =0.008)、多次惊厥发作(0R =6.352,95% CI:1.905~21.178,P =0.003)、EEG 重度异常(0R =4.269,95% CI:1.708~10.666,P =0.002)、颅脑影像学异常(0R =9.740,95% CI:2.360~40.192, P =0.002)。结论早期意识障碍、多次惊厥发作、EEG 重度异常、颅脑影像学异常是小儿急性 CNS 病毒感染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