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李娟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6):828-830
目的:比较椎管内阻滞麻醉与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两种方法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89例产妇用椎管内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椎管内阻滞组)。114例产妇用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进行镇痛(GT-4A组),并取同期110例未干预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3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羊水情况、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1)镇痛效果比较。椎管内阻滞组与GT.4A组均有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产程时间比较,椎管内阻滞组和GT-4A组的第一产程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二产程时间椎管内阻滞组高于GT-4A组和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比较。椎管内阻滞组和GT-4A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椎管内阻滞组的产钳助产率高于GT-4A组及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4)羊水及新生儿情况。3组分娩时羊水性状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管内阻滞麻醉与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两种方法用于分娩镇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的副作用。但椎管内阻滞麻醉对人员配置及医院的医疗设备要求较高.难以在基层医院全面开展,而GT-4A电脑疼痛治疗仪无创。操作简单方便,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产痛是正常分娩的一部分,剧烈产痛会对产妇、胎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经硬膜外阻滞镇痛可以有效缓解自然分娩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2001年有学者在亚太地区疼痛论坛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因此建议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疼痛治疗,包括慢性疼痛、癌痛、术后疼痛以及分娩疼痛等[1]。产痛及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产妇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从而导致出现产程延长、宫缩乏力、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国内剖宫产率畸形上升的重要原因是产妇对产痛的恐惧,剖宫产不仅没有提高产妇与新生儿的安全性,反而增加产妇和新生儿伤亡及术后并发症,而分娩镇痛在产妇中合理地应用与实施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手段[2]。2018年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009号)[3],要求进一步规范椎管内分娩镇痛操作技术,提升分娩镇痛的覆盖范围,普及镇痛条件下的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增强医疗服务舒适化程度,提高孕产妇就医满意度。国内迎来了分娩镇痛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椎管内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0例产妇分为椎管内阻滞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在分娩过程中,椎管内阻滞组给予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腔联合注入芬太尼和布比卡因;对照组未用任何镇痛药物。观察2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1)镇痛效果比较:椎管内阻滞组镇痛分级0级为176例,对照组为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产程时间比较: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椎管内阻滞组短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椎管内阻滞组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剖宫产术后出血量比较:对照组为(259±28)mL,椎管内阻滞组(239±89)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分娩方式比较:椎管内阻滞组经阴道助产分娩16例,对照组为8例(P0.05),(5)新生儿窒息率比较:2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阻滞麻醉用于分娩有确切的镇痛效果,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反应,可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减轻产妇分娩时的痛苦,提高产科质量.方法 对198例产妇施行宫颈旁及会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术并观察镇痛效果.结果 施行麻醉后产妇疼痛明显减轻,会阴裂伤明显减少,胎儿均顺利分娩.结论 宫颈旁及会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术能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且对胎儿、新生儿及产后出血不产生影响,提高了产科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6.
分娩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的疼痛,如何使产妇清醒、安全、无痛苦地分娩,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椎管内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是最值得推荐的一种镇痛方式[1],其可使产妇交感神经活动被阻断,子宫灌注良好,胎盘的物质交换得以较好维持,胎儿及新生儿的酸碱平衡状态得到改善,产妇的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产妇对采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的意愿分为观察组230例和对照组210例,对照组自愿选择通过拉美兹呼吸法、按摩等方式减轻分娩疼痛;观察组自愿选择在宫口开大2 cm时采取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结果:观察组产程中胎心率变异振幅比对照组小(P<0.01);观察组宫口开全时胎方位枕前位比例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时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60 min时吸吮反射评分高于观察组(P<0.01,P<0.05),而出生120 min时两组吸吮反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镇痛分娩减轻了产妇疼痛程度,使胎儿供氧增多,胎心平稳。但镇痛分娩影响了胎方位的旋转,使胎儿受挤压时间较长,影响了新生儿吸吮反射评分,随着新生儿出生后时间的延长,吸吮反射评分逐渐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来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孕妇150例,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孕妇在分娩活跃期时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观察组孕妇在分娩潜伏期时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比两组产妇不同时期麻醉分娩镇痛后分娩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产程时间为512.3±78.4min,疼痛评分为3.2±0.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成功73名,所占比例为97.33%,新生儿Apgar评分为8.9±0.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分娩镇痛的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娩疼痛是一种生理现象 ,有部分产妇由于紧张、痛苦和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 ,表现为疼痛难忍、大喊大叫、烦躁不安 ,影响休息和增加体力消耗 ,造成产妇衰竭 ,影响子宫收缩 ,最后致分娩过程异常。据 Bladt等发现初产妇产痛有 35 %不能忍受此疼痛 ,还有人报道产妇不能忍受疼痛发生率在 35 %~5 8%[1 ] 。分娩镇痛用药涉及到产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安全问题 ,时间过长 ,用量不当 ,阻滞平面过高容易诱发新生儿呼吸抑制 ,宫缩乏力 ,血压下降 ,产后出血及麻醉意外等情况 ,在分娩镇痛中必须慎重 ,作好物品和药品的抢救准备工作。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用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30例,与相当条件的政治究娩的产妇30例作对比,分别观察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镇痛效果等情况。结果:两组的产程活跃期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比较无显著差异。但镇痛效果确切。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明确。加速了产程进展,降低了剖宫产率,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以下简称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为分娩镇痛产程的观察和护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分娩镇痛产妇230例和非分娩镇痛的产妇210例,比较两组产妇生产过程的疼痛度、配合度、满意度。分析两组的官缩特点,比较两组之间产程时间上的区别。结果:分娩镇痛组在生产过程的舒适度、配合度、满意度等方面远远高于非分娩镇痛组(P〈O.05)。镇痛组宫缩各项指标与未镇痛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胎儿以非枕前位入盆的产妇,分娩镇痛组的第一产程时间长于非分娩镇痛组(P〈0.05);当产妇出口横径〈胎儿双顶径时,分娩镇痛组的第二产程时间长于非分娩镇痛组(P〈O.05)。结论:分娩镇痛延长了以非枕前位人盆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和出口横径〈胎儿双顶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但并不会影响所有产妇的产程时间,所以分娩镇痛的产程需要仔细观察,区别化处理。  相似文献   

12.
可行走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产程中施行可行走分娩镇痛对产妇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可行走分娩镇痛组,采用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CSEA),施麻后协助产妇下床行走活动;自控镇痛组施行单纯硬膜外布比卡因自控镇痛(PCEA),镇痛成功后测试下肢活动功能。观察两组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分娩各产程等运动功能指标。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均满意;可行走分娩镇痛组对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明显弱于自控镇痛组(P<0.01);可行走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较自控镇痛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可行走分娩镇痛对产妇的运动功能无不良影响,可缩短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提高母婴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潘麒  孙立红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07-1309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160例无相关禁忌的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P组为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心理干预(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和腹式呼吸法)、R组为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效果(VAS)、病人自控镇痛(PCA)用药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和第二产程、第三产程VAS评分、PCA用药量、SAS和SDS评分均P组低于R组。【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心理干预用于分娩期,能显著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镇痛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围生期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与剖宫产率的相关性及其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在"一对一"导乐陪伴下,对146名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阻滞镇痛分娩。结果镇痛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发生,分娩镇痛率与剖宫产率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剖宫产指征的产妇,适时实施分娩镇痛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减轻手术室护理工作强度,确保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后硬膜外自控镇痛(CSEA+PCEA)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60例A SAⅠ-Ⅱ级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n=30)待宫口开至2-3 cm时行L2-3间隙穿刺,向蛛网膜下隙注入0.2%舒芬太尼3-5μg(1.75 mL),硬膜外腔头向置管4 cm,10 m in后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输注0.1%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1.5μg/mL,单次剂量4 mL,锁定时间15 m in,背景剂量4 mL/h。B组(n=30)常规分娩处理,未实施分娩镇痛。观察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后A pgar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缩宫素使用量及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 in的A 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EA+PCEA镇痛效果明显,无运动阻滞,不良反应较少,对产程有一定抑制,但对分娩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影响孕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意愿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广硬膜外分娩镇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225名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硬膜外分娩镇痛信息来源及医务人员和亲朋好友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建议调查表、硬膜外分娩镇痛信念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结果214名产妇中,在分娩前106名孕妇有硬膜外分娩镇痛意愿(49.53%)。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次、是否使用过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分娩镇痛信念为孕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今后应加强医护人员对孕妇有关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提高孕妇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信念,以便进一步推广硬膜外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可行走性腰-硬联合麻醉运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镇痛效果.方法 对130例自愿接受可行走性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实施麻醉后助产士协助产妇选择自由体位行走活动.并与未行分娩镇痛产妇131例进行对照,观察两组产妇镇痛效果、下肢活动情况、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300例足月初产孕妇,分为常规分娩组(A组,150例)和无痛分娩组(C组,150例),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两组患者于孕37周(T0)、分娩后3天(T1),分娩后42天(T2)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T0、T1、T2时的EPDS评分和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结果排除A组24例和C组19例改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两组产妇在T0时的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的EPDS评分,C组(7.27±2.88)明显低于A组(8.18±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的EPDS评分,C组(8.32±2.63)亦明显低于A组(9.1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产后抑郁发生率C组(13.7%)明显低于A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产后抑郁发生率C组(15.0%)亦明显低于A组(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分娩产妇比较,使用腰-硬联合阻滞无痛分娩的产妇产后EPDS评分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PCEA)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初产妇267例,其中实施PCEA者(实验组)131例,常规措施助产者(对照组)136例。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产程、催产素使用情况、产后出血量、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催产素使用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EA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可延长产程并可能对新生儿有一定的影响,建议用于痛阈值较低的孕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及产时发热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房临产的足月(孕龄≥37周)、头胎、胎膜早破产妇130例,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将产妇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娩镇痛组(n=57)和对照组(n=73)。收集并分析两组产妇的年龄、孕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破膜时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使用催产素或地西泮等产科情况及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的镇痛时间;产妇进入产房时体温、产程中体温变化值、观察时长(进入产房至胎儿娩出时间)、是否发热(腋温≥37.5℃)、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产前、产后第一天、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等情况。结果除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的孕周略大于对照组[(39.34±0.96)周vs.(38.83±1.41)周]外,两组产妇的年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的破膜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使用安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明显延长[(505.32±200.15)min vs.(334.73±146.96)min],催产素使用率明显增高(91.2%vs.6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入产房时的体温、产前和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胎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及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观察时长[(689.75±254.00)min vs.(392.07±227.95)min]、产程中体温增高的幅度[(0.49±0.46)℃vs.(0.24±0.30)℃]、发热率(17.5%vs.2.7%)、接受感染排查(12.3%vs.0%)与抗生素治疗的比率(70.2%vs.43.8%)、产后1 d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47±2.96)×10~9/L vs.(13.09±2.7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3.4±3.7)%vs.(81.7±4.9)%]及新生儿接受感染排查比率(12.3%vs.0.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发热产妇相比,发热产妇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比率增加(83.3%vs.39.8%)、观察时长延长[(680.00±218.36)min vs.(503.31±281.87)min]、接受感染排查(100.0%vs.50.8%)与抗生素治疗的比率(50.0%vs.0.8%)及新生儿接受感染排查的比率(50.0%vs.0.8%)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引起胎膜早破产妇产程中体温增高的幅度增大、产时发热率增加,但该现象与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