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源泉。人体构各部功能以及机体一切生命活动过程,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气在中医学中范围很广,含义也较多。从生理方面,有元气、宗气、正气、营气、卫气等;从脏腑方面,在心气、睥气、肝气、胃气、肺气、肾气等。气的病理变化与腑脏直接相关。疾病的发生、演变与气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医有“气乃一身之主也”、“百病皆生于气”之说。临床常见气的痫证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治疗基本原则,是气虚者宜补气,气陷者宜升气,气滞者宜疏气,气逆者宜降气。现将孙老大夫治疗气病案例,粗浅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
“百病生于气也”,这是《内经》发病学观点之一。百病生于气的“气”,不仅是指外来致病之邪气,也包括机体的“正气”。气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形式。气化而物生,气弱则物衰,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由于人体本身“气”的虚弱,机体抗病能力低...  相似文献   

3.
生长壮老死 ,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衰老与死亡是人类生理过程的必然归宿。本文从机体的生理角度 ,探讨中医对死亡机理的认识。1 无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胃者 ,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 ,逆者死。”这是因为“胃者 ,水谷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以养五脏气” ,“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 ,无胃气即无营养供给 ,五脏六腑失其所养 ,功能活动因而停止 ,生命也就完结了。而无胃气往往是因各种疾病导致胃气受损的结果。若因衰老所致的无胃气 ,则是全身衰竭 ,其死因就不是…  相似文献   

4.
中医诊治疾病很注重因时制宜,这是当代医家长期观察人体生命节律活动的结果,《黄帝内经》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天地间阴阳二气是生物变化的根据,而昼夜节律对人体的影响则有《内经》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益隆,日西而阳气正虚,气门及收暮而闭拒”。还有中药学的“性味归经”理论,又揭示了药物对机体某部分时间的选择性。中医很重视中药归经部位在什么时辰生理效能最好,从而找出病人对药物敏感最强或最适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王明辉  王风雷 《中医药学刊》2006,24(9):1620-1622
通过中医气哲理,气、精、神,《内经》的气名分析,气的运动形式,有关病证的论断,诊断气病的现代客观指标举隅,气病的治疗,气一人体生命观的特色(①一元多体与生命相参;②气化痰易,生命互动,有气则生,无气则死;③体用不二、气彰于物;④强调整体,生克制化)等项内容阐述了中医与西医对“气”本质认识的沟通与异同。  相似文献   

6.
王明辉  王凤雷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80-1182
通过中医气哲理;气、精、神;《内经》的气名分析;气的运动形式;有关病证的诊断:诊断气病的现代客观指标举隅;气病的治疗,气——人体生命的特色(一元体与生命相参、气化变易,生命恒动,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体用不二、气彰于物;强调整体、生克制化)等项内容阐述了中医与西医对“气”本质认识的沟通与异同。  相似文献   

7.
生力胶囊源于百年古验方千口一杯饮(又名千口一杯酒),收载于光绪辛巳版《验方新编》中,其理论基础源于“精气学说”。该学说认为,“精、气、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精为元神之舍,有精则有神。又精为气之母,精失则无气,气伤则无神。神为精之主宰,失神则失其生机。精化气,气化神,神滋精,互相滋生,生生化化,融合为一,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性功能障碍之证,无不表现出一派“精、气、神”亏虚之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一气周流”“阴阳和”“左病右治”刺法知识梳理及临床应用的观察,认为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代表理论,“阴阳和”是人体最佳状态,气机流转正常则阴阳合和。“左病右治”刺法是针灸治疗的原则之一,应用“左病右治”刺法可使疾病状态下的机体阴阳之气恢复周流,达到人体阴阳合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肾”所藏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精”所化之气是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古人曰“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所以说肾脏功能的盛衰,将直接关系人体的健康,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关系殊为密切。临床上应用补。肾法治疗内、外、妇、  相似文献   

10.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要素,合称为人身之“三宝”。“人始生,先成精” (《灵枢·经脉》),“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的升降出入则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此  相似文献   

11.
享受平静     
梁占生 《气功》2009,(1):48-49
西汉养生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有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人的精神气志,在平静中能得到修养充实,使身体日渐强壮;反之,躁动则会耗费生命,使人容易衰老。可见“静”与生命之“壮”的关系相当密切。  相似文献   

12.
<正> 气血理论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气血异常也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虽然气血有别,但气血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血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直指方》指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此仅就“气为血帅”,从气生血、行血、摄血三方面论证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中医理论架构的哲学基础我国古代先哲的气一元论哲学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乃至自然观、宇宙观、人体观影响深远,庄子曰:“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从古代发展起来的中国医学一开始就把它的理论框架构筑在血与气两个不同层次的人身本体之上。所谓血者,指组成人体的血肉之躯,“夫形者,生之舍也”,即有形的组织结构。人体的实体本体,中医认为它不过是生命的躯壳,而与其对应而存在的气,才是组成生命的根本组份,“气者,生之充也”。在中医的典籍中,虽然气的分类、名称很复杂,其共性乃…  相似文献   

14.
脑出血病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多发生中老年人,尤其有动脉硬化史、高血压史,脑血管畸形者易发。本病以起病突然,顷刻遽变,致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因其如风之速变,故中医归“中风”范畴。又称大厥,经云:“气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返则生,气不返则亡”此之谓。以突发昏迷,一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视力障碍,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到机体的某些疾病。《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诊可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有其重要的作用。1 望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论述了根据神气的有无决定疾病的预后,即“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宣明五气篇》则根据情志的变化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如“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危重疾病抢救方面探讨了“人中、神阙”穴等抢救穴位在危重疾病抢救方面的现代临床应用价值。并提出人体“生命第二指征”的概念。遵照“色脉互参”的急症救治原则和“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提示,寻找“人中、神阙”等作为生命垂危抢救穴位的科学依据。证实在“人中、神阙”等穴出现的如“五心凸肿、肚大青筋、唇反舌缩,囱门作坑、拗腰凸腹”等生命垂危的表现,及一些死症指征如“脐肿反者死,唇反人中满者死,手掌肿无纹者死,面黑唇青、面青唇黑者死”等“肿硬满胀、色泽改变,温度改变”就是其所以产生急救作用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如果有更多的医务人员在中西临床中都能应用这一方法来监控各种危重疾病,则可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死亡和病痛。  相似文献   

17.
樊改英教授以脾肾阳虚论治杂症之验案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静  樊改英 《光明中医》2010,25(1):15-16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通过固有的升、降、出、人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时,在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因此,“气”既是生命活动的功能,又是生命产生的物质。中医学治病、防病、养生注重对“气”的调养与顾护,实质是调养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以达到相互促进协调的状态。因为:“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  相似文献   

18.
病因病机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二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三道”、“二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痧...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又云:“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生理状况下,气的升降出入间协调平衡,从而使人体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状态。一旦气机升降失常,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等不同的病势趋向。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可以通过升降脏腑气机,或直达病位而收祛邪愈疾之效。一般来说,病位在上或病势下趋者,药宜升浮;病位在下或病势逆上者,药宜沉降。但在…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是由于腰部筋脉、肌肉急剧损伤,致使局部经脉涩滞不畅,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失于调和,乃至人的精神活动的改变,从而导致整个机体功能活动的异常。现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分析急性腰扭伤,分别从“形”的改变、“气”的变化及对“神”的影响三方面加以阐述,探讨急性腰扭伤后机体所产生的病理性变化,指出临床治疗应注重“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调气安神”,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因证施治,共调形、气、神,达到形、气、神的协调统一及自然合和的状态,临证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