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选择腹股沟斜疝患儿32例。年龄1岁~8岁。单侧26例,双侧6例。于脐内置入5mm腹腔镜,采用自行设计并改进的穿刺针及套线针(距针尖0.5cm处有V形缺口),于腹横纹插入并带入7号丝线,于腹膜外环形高位结扎内环口,并悬吊于腹壁。结果全部手术均成功,6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斜疝。手术时间单侧5~12min,双侧10~27min。术后随诊1~23个月,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瘢痕隐藏、能同时发现并治疗对侧隐性斜疝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脐单手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采用经脐单手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5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每侧手术时间5~8 min(平均6 min),双侧10~15 min(平均12 min)。有20例患儿术中发现对侧存在隐匿性疝,一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5个月,无精索血肿、医源性隐睾、睾丸萎缩、线结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有2例复发,其中1例为单侧疝,其腹膜皱褶严重;另1例为巨大单侧疝,其疝内容物反复突出形成瘢痕疝囊。结论经脐单手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不仅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点,而且安全、疗效确切、更加美观、手术时间亦无增加,更加节省人力,优于传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远期疗效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和大宗病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脐部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27例,其中单侧23例,双侧4例,均行内环口环形缝扎术.结果: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平均(33.13±5.44)min,双侧手术时间平均(52.25±1.71)min,术后平均住院(3.52±1.09)d,无阴囊积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154例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资料,评估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侧腹股沟斜疝71例(46.1%),双侧腹股沟斜疝6例(3.8%),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77例(50%),单侧腹股沟斜疝平均手术时间(32.7±10.1)min,双侧腹股沟斜疝平均手术时间(33.4±10.9)min。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复发、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及脐疝等相关并发症。 结论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确切,术后瘢痕小,术后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对5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儿均在单孔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一侧手术时间8~12min,平均10min;两侧16~25min,平均20min。手术当日即可下床和进食,次日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4h。随访2年,无复发病例,脐部小切口处无明显可见瘢痕。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创伤小、愈合后几乎无可见瘢痕、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同时可发现和处理对侧隐匿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2007年5月~2008年12月,选择腹股沟斜疝患儿70例。年龄6个月~3岁56例,4~7岁10例,7~13岁4例。单侧51例,双侧19例。于脐内置入5或10mm腹腔镜,采用自行设计并改型的硬膜外针(距针尖0.5cm处有V形缺口),于腹横纹插入并带入4号丝线,于腹膜外环形高位结扎内环口,并悬吊于腹壁。结果全部手术均成功,15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斜疝。手术时间51例单侧5~15min,19例双侧15~30min。术后随诊3~21个月,其中22例〉12个月,无复发。结论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高位结扎内环口并悬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瘢痕,同时能发现并治疗对侧潜在小儿斜疝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脐双孔通道径路用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脐缘左右侧皱褶处分别戮孔置入微型腹腔镜和操作钳,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剌入带线雪撬针,器械钳配合下超高位缝合关闭疝囊和修补内环。体外打结,线结埋在皮下。结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4例,单侧139例,双侧25例。单侧疝手术时间10~15 min(平均12 min),双侧疝22 min。无阴囊血肿和感染,平均住院时间2.5 d。随访1~12个月,脐缘皱褶内瘢痕线状很难辨出。无疝复发、肠粘连、睾丸萎缩和医源性隐睾。结论经脐双通道行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操作简单,损伤小,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很难辨认出手术戳口瘢痕,更具微创性,美容效果可满足腹壁无疤痕化手术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脐单孔双通道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例。结果: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0~15 min,术后平均住院2 d。术后随访1~6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及复发病例。结论:经脐单孔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可行,创伤更小,真正做到腹壁无瘢痕,疝囊结扎更确切,避免了皮下线结异物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总结改良单孔法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行改良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斜疝95例,双侧斜疝5例。手术特点主要通过一个改良的腹壁穿刺针进行穿刺、疝囊高位结扎,完成手术。结果〓100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单侧疝10~35 min,双侧疝25~45 min,术后平均1~2 d出院,无明显并发症和复发病例。结论〓改良单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同期处理对侧隐匿性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10.
改良单孔法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单孔法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特制穿刺针施行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40例,其中右侧22例,左侧10例,双侧8例。术前诊断为单侧斜疝的患者中6例有对侧隐性疝,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高位缝扎术。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疝平均12min,双侧疝20min。术后平均2d出院。腹壁小戳口用皮肤胶粘合。10例有阴囊积气、腹膜外小血肿,1例复发,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单孔法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内环口高位缝扎术安全可靠,患儿创伤小,美观且操作简便,术后康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联合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安徽阜阳疝病专科医院利用硬膜外穿刺针在单孔腹腔镜下治疗腹股沟疝682例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682例患儿手术均在单孔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精索血管或输精管损伤。手术时间:单侧5~12 min,平均8.5 min;双侧10~24 min,平均17 min。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斜疝75例(13.09%)。术中出血量为0.5~2 ml,平均1 ml。患儿麻醉完全清醒后恢复饮食,并可下床活动。所有患儿均在术后次日上午办理出院。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并发症及复发病例。 结论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行单孔法腹腔镜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斜疝初步结果显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而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留瘢痕等优点,值得临床开展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为3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行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经脐单孔操作完成腹腔内缝合及腹腔内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经验。结果:32例均成功完成腹腔内缝合、腹腔内疝囊高位结扎术,共39侧。单侧疝手术时间30-45 min,双侧疝40-55 min。术后住院2 d。术中均无副损伤,术后均无出血、睾丸移位、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及腹股沟区疼痛不适现象。结论:完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可完全经腹腔内操作完成缝合打结,避免了在腹股沟区操作,无精索损伤出血、睾丸缺血性萎缩等并发症发生,亦无发生神经损伤后遗症之虑,而且可施行内环口修补及封堵,进一步预防术后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疝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并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26例单侧腹股沟疝患儿,61例行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改良组),65例行传统手术(传统组),改良组应用普通外科缝针于腹腔镜下荷包缝合内环口2圈。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少于传统组(P<0.01),住院费用高于传统组(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备一定腹腔镜操作经验的术者行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无需特殊的手术器械,患儿创伤小,美容效果好,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隐性疝,是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77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经脐部置入3 mm或5 mm腹腔镜监视腹腔,在体外使用普通开放手术针持夹持大圆针,在缺损内环口体表刺入并带入4号丝线,在腹膜外环形高位缝扎内环口。结果 77例均手术成功。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斜疝22例(31.4%)。平均手术时间48例单侧疝13 min(7~19 min),29例双侧疝21 min(14~31 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8 h(26~52 h),未发现有脐戳孔疝、戳口处血肿、腹膜外气肿、阴囊血肿等并发症。35例获得随访6~36月,平均22.6月,无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 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安全、可靠,创伤少,效果好,容易学习掌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注水疝钩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科对85例小儿鞘膜积液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经脐部置入腹腔镜,疝钩针带4号丝线经患侧内环口体表处穿刺进入腹膜外间隙潜行,借助水分离技术使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与后腹膜间隙分离,环绕内环口1周完成鞘状突高位结扎。结果85例单孔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增加辅助操作孔,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单侧13~20 min,平均16 min;双侧23~36 min,平均29 min。85例随访4~9个月,平均6个月,1例患儿术后3周腹股沟穿刺点发生迟发性线结反应,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无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注水疝钩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安全、可行,术后体表无明显瘢痕,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一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普通外科缝针在腹腔镜下荷包缝合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结果:治疗小儿斜疝105例,单侧83例,双侧22例。其中隐匿性疝11例。单侧疝手术时间9~15min,平均12min,双侧疝26min,无阴囊水肿、感染、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改良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可靠、美观且操作简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正中襞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5年8月,我们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覆盖疝环口治疗105例腹股沟斜疝(其中嵌顿疝32例,双侧疝25例,开放手术后复发疝6例)。两孔或三孔法,腹腔镜下找到患侧内环口,带线针缝合内环口内半周腹膜和外半周腹膜,使疝环口成一荷包缝合,打结后用带线针将脐正中襞缝合覆盖疝内环口及周围。结果10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单侧疝手术时间10~25min,平均15min;双侧疝手术时间20~35min,平均25min。术中无出血,住院2~3d。术后恢复顺利,无肠粘连、腹腔感染、阴囊血肿。105例随访5~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覆盖疝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且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对侧隐匿性疝(concealed hernia,COH)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高龄腹股沟疝患者96例,行经腹腹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20例高龄患者COH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结果9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并发症13例,主要包括血清肿和皮下气肿。全组平均手术时间(105±27)min,单侧疝手术时间(100±15)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40±30)min,单侧疝合并COH手术时间(130±25)min。双侧疝、单侧疝合并COH与单侧疝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2.12,P=0.03、0.04)。合并CO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3/20),单侧疝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4,P=0.12)。随访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无复发。结论行TAPP时同时修补高龄患者对侧隐匿性疝是安全可行的,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相对于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重要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