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医院颅内、外血管狭窄行PTAS的患者416例,男334例,女82例,年龄40~85岁,ASAⅠ~Ⅲ级。收集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人口学、既往史、神经系统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因素与临床结局的关系,回顾性探讨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颅外血管狭窄行PTAS的328例患者中,10例(3.0%)发生围术期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行PTAS的88例患者中,6例(6.8%)发生围术期缺血性卒中。颅外血管PTAS围术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OR=9.44,95%CI2.36~37.71,P=0.001)和术中SBP最低值90 mm Hg(OR=9.13,95%CI 1.35~61.76,P=0.023)。颅内血管PTAS围术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OR=44.81,95%CI 1.99~1 011.84,P=0.017)、年龄增高(OR=1.25,95%CI 1.04~1.51,P=0.021)和存在钙化斑块(OR=11.02,95%CI 1.11~109.25,P=0.040)。结论在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中,颅外血管PTAS围术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和术中SBP最低值90mm Hg,颅内血管PTAS围术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增高、存在钙化斑块以及术前合并未治疗的颅内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人群的日趋老年化,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难题。现就颅内外血管重建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应用价值作一评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研究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54例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TCD)、心脏超声以及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54例患者中发现46例有血管狭窄,其中颈总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1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椎动脉狭窄18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狭窄部位斑块31例。其中大动脉狭窄性TIA 36例,栓塞性TIA 13例,腔隙性TIA 3例,血管痉挛性TIA 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决定TIA类型。  相似文献   

4.
一、颅内血管病变主要类型 1.动脉瘤2.动静脉畸形3.颈动脉狭窄4.缺血性中风  相似文献   

5.
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闭塞载瘤动脉前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临床资料,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状况,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手术方法等和方法。结果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均不良,经多途径颅内外血管搭桥后闭塞了载瘤动脉,无载瘤动脉远端脑缺血现象发生结论对于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患者,闭塞载瘤动脉前需根据其远端的脑血流需求选择不同途径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进行载瘤动脉远端的血流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期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1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3.9±9.1)岁(范围:43~79岁);动脉狭窄部位共15处,狭窄程度为75%~95%,其中前循环8处,后循环7处;动脉瘤共17个,最大径(5.3±1.2)mm(范围:3~7 mm),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1个、后循环动脉瘤6个。患者均行同期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及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处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残余狭窄<30%);17个动脉瘤中,10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7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均完全栓塞。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轻微脑梗死症状,其余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43.8±8.2)个月(范围:24~85个月),患者术后6~12个月均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所有动脉瘤未见复发。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缺血性卒中等相关症状。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应根据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及两者的位置关系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给予同期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颞肌贴敷联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烟雾病的效果。方法将66例烟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颞肌贴敷治疗,观察组采用颞肌贴敷联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mRS)评分小于对照组,脉压差、脑血流量及血流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颞肌贴敷联合颅内外血管搭桥可改善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CVD)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其与CVD危险因素和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对160例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发生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65%,中、老年组的中重度狭窄的比率明显高于青年组;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内动脉狭窄组,而伴高血脂和吸烟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中;中、重度血管狭窄组的脑梗死和TIA的发病率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易导致颅内外动脉狭窄,而后者是CV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CVD的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9.
一、神经血管紊乱的基本特征 (一)颅内、外血管堵塞性、溃疡性病变: 多发生于40岁之后,发病率随增龄而增多。颅内、外血管任何部位都可发生堵塞性或溃疡性损害,尤以脑血管分支更多见,如颈总动脉的内、外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局灶性斑块积聚在动脉分叉处,导致血管腔逐渐堵塞。斑块本身并不引起体征和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病变特点及侧支循环的模式,探讨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代偿建立的情况与患者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DSA检查。对脑血管狭窄病变的特点及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334例共存在716处脑动脉狭窄病变;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43例(42.8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84例(25.15%),颅内、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107例(32.04%);单纯前循环病变173例(51.80%),单纯后循环病变58例(17.37%),前、后循环联合病变103例(30.84%)。300处颅外动脉狭窄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85处(61.67%),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6处(32.00%);416处颅内动脉狭窄中,大脑中动脉狭窄171处(41.11%)。脑动脉闭塞且有侧支循环的患者与无侧支循环的患者间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与TIA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外动脉狭窄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1.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使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以治愈,但是,仍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主要为颅内巨大动脉瘤,因生长部位、瘤颈宽大或呈梭形生长等原因,难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牺牲载瘤动脉的动脉瘤孤立术就成为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对颅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例,牺牲载瘤动脉可能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梗塞。Yasargi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67年与Donaghy等先后推出STA-MCA搭桥术用于颅内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双源CT血管成像评价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A(DSCTA)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MMD)术前及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MMD患者,共37条搭桥血管。术前1周内行DSCTA及DSA评估颞浅动脉,术后1周复查DSCTA随访搭桥血管通畅性;对其中11例患者的12条搭桥血管于术后3~6个月内再次行DSCTA检查。由2名影像医师术前以3分法(优秀、良好、差)对DSCTA显示颞浅动脉进行评分,术后以5分法对搭桥血管通畅性进行评分。结果术前37条颞浅动脉均通畅,DSCTA显示为优秀32条(32/37,86.49%),良好5条(5/37,13.51%)。术后1周搭桥血管平均通畅性评分为2.95±1.05,通畅率为64.86%(24/37),术后6个月平均通畅性评分(3.75±0.97)及通畅率(11/12,91.67%)均较术后1周有所提高。结论 DSCTA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MMD的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高度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对 4 6例患者 5 0处颅内动脉狭窄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其中基底动脉狭窄 16处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2处 ,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 13处 ,大脑中动脉狭窄 9处。结果  5 0处狭窄中有 4 9处成功地进行了支架成形术 (98% ) ,动脉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 (72 4± 12 3) %降为 (10 6± 7 8) %。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及缺血性脑卒中 ;4例出现和操作有关的并发症 ,其中 1例发生近端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 ,1例微导丝引起颅内出血 ,2例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 37例患者临床随访超过 6个月 (平均 8 5个月 ) ,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成功率高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狭窄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其中绝大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据报道[1] ,国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系统颅内段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39 3%,远高于白种人的 2 4%和黑种人2 2 %[2 ] ;而 5 1%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颅内动脉的狭窄[3 ] 。颅内动脉狭窄由于其可导致脑血流减少与狭窄处血栓形成和血栓或斑块脱落性栓塞 ,因此在临床上 ,可表现为思维迟钝、认知水平下降或头晕、耳鸣、复视、黑朦等慢性缺血性症状 ,和TIA与脑梗死等急性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狭窄以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内科药物治疗。但以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为例 …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3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全部行血管造影。其中颅内动脉瘤72例,40例行动脉瘤夹闭,18例行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畴形196例,29例手术切除,110例地血管内治疗,烟雾病49例,5例行脑室穿刺外引流,其中4例颞肌贴敷,1例颅内外动脉吻合,其余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6.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使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以治愈 ,但是 ,仍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 ,主要为颅内巨大动脉瘤 ,因生长部位、瘤颈宽大或呈梭形生长等原因 ,难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 ,牺牲载瘤动脉的动脉瘤孤立术就成为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对颅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例 ,牺牲载瘤动脉可能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梗塞。Yasargi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 ,于 1967年与Donaghy等先后推出STA MCA搭桥术用于颅内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此后 ,该手术方式一度风靡世界 ,尤其在我国 ,使用STA MCA搭桥手术治疗了大量…  相似文献   

17.
手术显微镜与新放射技术的应用,能使颅内疾病得到早期正确诊断,这意味着可以开展更多的脑血管手术。脑血管患者常伴有其它系统的血管疾病,并接受各种药物治疗,全身生理变化和麻醉药及麻醉操作均可影响脑循环和代谢。为此,麻醉医师必须了解正常脑循环及脑血管病变的后果。脑血管疾病及其病理生理神经血管疾病患者的麻醉处理必须致力于防止缺血性梗塞的发展,提供有利于改善  相似文献   

18.
儿童烟雾病血供重建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之邦  汪海关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60-362,I071
报告施行改进的颅外-颅内动脉吻合及脑-肌-血管连通融合相结合的血供重建术,治疗15岁以下儿童烟雾病的226例的远期治疗作用。方法 术后经8年以上随访,经脑备用 造影复查及MRI,头颅CT扫描,经颅多普勒超声颅内多条血管探测检查,以及对临床神经系统症状与术前对比,格拉斯哥预后测评,Tart智商测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的烟雾病病人264例,其中无动脉瘤组233例,为单纯烟雾病,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合并动脉瘤组31例,为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行搭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术.术后行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并记录mRS评分...  相似文献   

20.
介入治疗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2例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缺死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超选择插管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注入治疗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行血管造影,以观察治疗前后股骨头颈血管条数及近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介入治疗后患髋股骨头颈区血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全部患者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患髋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其远期疗效和治疗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