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在腰椎后路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经过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123例,按不同术式分组,按照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进行匹配,其中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s, PS)组63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s, CBTS)组60例。对两组的结局指标进行比较。主要结局指标为围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住院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椎体间融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首次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评估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1年、2年和末次随访时评估椎体间融合率。结果 CBTS组与PS组相比较,手术时间[(142.8±13.1) min vs.(174.7±15.4) min,P<...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螺钉轨迹组合与传统椎弓根螺钉、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比较,以确定不同轨迹螺钉组合对于椎间应力和融合率的作用。方法 根据螺钉轨迹不同组合分为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和新轨迹组合螺钉两组进行术中和术后的资料收集。结果 术后随访中新组合的矫正程度显著超过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而在术后随访症状评分、螺钉松动、螺钉突破皮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融合率方面,新组合的术后椎间融合评分达到2分的比率比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增加了14%。在腰椎前凸矫正方面,新轨迹螺钉组合显著大于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结论 新轨迹螺钉组合螺钉内固定融合率较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更高,并能提供更大的腰椎前凸矫正,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骶骨CT扫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描述S1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 PS)、S1皮质骨螺钉(cortical screw, CS)以及骶骨翼螺钉(sacral alar screw, SAS)3种内固定方式的影像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其可靠程度。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腰骶段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扫描的非骨科疾病中国人受试者CT资料。共获得42例受试者数据,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55.14±8.35)岁。将资料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S1骶骨翼螺钉钉道、皮质骨螺钉钉道及椎弓根螺钉钉道的最大长度、外展角、尾倾角与平均CT值。结果 S1骶骨翼螺钉最长钉道外展(63.51±8.68)°,尾倾角(36.62±10.97)°,长度(41.74±3.33)mm;S1皮质骨螺钉最长钉道轨迹外展(5.62±3.69)°,头倾角(6.60±4.88)°,长度(31.60±4.23)mm;S1椎弓根螺钉最长钉道内收(29.42±3.89)°,尾倾角(15.60±6.58)°,长度(48.12±5.44)mm。S1椎弓根螺钉长度显著大于骶骨翼螺钉与皮质骨螺钉,而骶骨翼螺钉的平均CT值显著高于椎弓根螺钉,但骶骨翼螺钉钉道中点区域的CT值较另两种钉道显著更低(P<0.001)。结论 S1骶骨翼螺钉应用于骶骨固定是可行的,其钉道长度大于同节段皮质骨螺钉轨迹,钉道平均CT值大于椎弓根螺钉轨迹,可以作为短节段腰骶固定的替代方式之一,但还需要生物力学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52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26例)与常规组(26例)。2组均行PLIF治疗,其中常规组采用椎弓根螺钉治疗,研究组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治疗,比较2组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术后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2组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结论 与椎弓根螺钉相比,皮质骨轨迹螺钉应用于PLIF治疗可改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缓解腰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弓根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主要手术并发症和腰腿疼痛评分(VAS)及腰椎功能评分(ODI)改善情况,并观察术后1年的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01),而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2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随术后时间逐渐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段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100%(20/20例),对照组为95.5%(21/22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4例(20.0%),与对照组3例(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能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入路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5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将52例患者分为单侧组(25例)和双侧组(2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腰椎椎间融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有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同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双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同单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均获得牢固融合。结论 后入路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可取得与双侧固定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操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A组),12例采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VAS评分降低.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一侧因骨质疏松明显,椎弓根螺钉置入后把持力不足并出现钉道切割导致置钉失败,仅行对侧固定,其余患者置钉顺利.B组患者手术置钉过程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佳、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全部32例患者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落、塌陷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在位,位置佳.所有病例无不良事件产生.结论 应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联合传统椎弓根轨迹(Traditional Trajectory,TT)置钉固定技术在治疗老年腰椎结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CBT联合TT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的32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研究中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疗效。结果:研究平均获得随访时间15.6个月;至末次随访,32例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均不明显,VAS评分由(5.0±0.7)降至(2.3±0.4)分,Frankel分级得到明显改善,ESR、CRP恢复正常,Cobb角由(17.8±5.6)°降至(4.8±2.2)°,随访期内Cobb角丢失小,内固定无失效,固定牢靠。结论:经皮质骨轨迹联合传统椎弓根轨迹置钉固定技术是一种适合老年腰椎结核的手术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6例,比较不同术式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滑脱椎体复位率与复位丢失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结果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总体优良率为88.71%,3种术式间无差异。所有椎体间植骨组织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2例后外侧植骨者平均复位丢失率11.24%,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0.
皮质骨轨迹螺钉(CBT)是近年来新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BT内固定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软组织显露范围小、失血量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目前临床上对其术前评估方式、手术技术关键、并发症防治、术后随访等还存在不少争议,导致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皮质骨通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技术进行椎体间融合是一种较新的技术,本研究对CBT螺钉技术在治疗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初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2018年应用CBT螺钉技术进行椎间融合术治疗20例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神经损伤情况、住院时间,术前、术后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b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椎间融合率。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83.2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375.7 mL,平均住院时间4.56天。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19.2个月,100%的病人获得融合。术后ODI和VAS评分数值较术前减小,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治疗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时,CBT螺钉有更强的抗拔出力,能够获得可靠的固定,临床疗效满意,创伤更小,是一种安全、可靠、微创的置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在2006年3月~2009年2月期间对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了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疗,其中单侧椎弓根固定组24例,双侧椎弓根固定组28例。比较两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腰痛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前JOA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及ODI评分、融合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的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单侧椎弓根固定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方面优于双侧椎弓根固定组(P〈0.01)。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而且能够减少手术创伤,适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伴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医院接受后路长节段常规切开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65例)及接受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n=54例)的AS伴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前、术6个月、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12个月腰背功能恢复情况(ODI指数),并记录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优良率分别为92.59%、9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两组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组内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术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组内各时间点OD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OD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也能有效地降低术后疼痛,促进腰背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7例腰椎结核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A组)和单纯侧前方入路手术(B组).统计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局部前凸角(Cobb角)、ODI评分、Frankel评分及手术情况.结果 A组较B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P<0.05),但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20.30±3.7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ESR、CRP、ODI评分、Frankel分级及Cobb角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A组患者植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 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具有创伤小、脊柱稳定性良好、骨性愈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解剖学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6 例由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提供的健康完整的寰椎标本予以解剖学测量,明确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置钉的角度。选取2013 年3 月— 2015 年3 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后路寰枢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寰枢椎不稳患者30 例为对照组, 置钉方式为传统置钉。另取2015 年8 月—2017 年8 月同院接受后路寰枢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寰枢椎 不稳患者33 例为实验组,以局部解剖标志为参考的寰椎徒手椎弓根置钉方式置钉。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 手术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 评分),术后并发症发 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置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 前后两组患者ODI 及JO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两组患者ODI 评分均低于术前, JOA 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以局部解剖标志为参考的寰椎徒手椎弓根置钉方 式置钉效果更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以及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前瞻性比较了机器人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和徒手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研究包括127例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73例患者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MIS-TLIF(机器人组),54例患者接受了开放徒手TLIF(徒手组)。机器人组进一步分为单节段机器人组(n=52)和双节段机器人组(n=21)。徒手组进一步分为单节段徒手组(n=39)和双节段徒手组(n=15)。临床结果观察指标为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影像学指标为螺钉放置的准确性、关节突关节侵扰(FJV)、融合状态以及2年随访时近端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高度变化。结果 机器人组术后3 d腰痛VAS评分、失血量均低于徒手组(P<0.05)。两组术后2年腰痛及下肢痛VAS和ODI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比徒手组长(P<0.05),单节段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比单节段徒手组长(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优势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73例,分为3D打印钛合金椎间融合器(3D cage)组(n=37)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PEEK cage)组(n=36)。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腰椎功能及术后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BM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同种异体骨植入量、术后引流量、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腰椎前凸角(LL)、椎间隙高度(DH)、LL丢失值、DH丢失值及椎间融合情况等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cage组同种异体骨植入量少于PEEK 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和DH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前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纵向劈裂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 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3月至2013年5月采用的前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13例腰椎纵向劈裂骨折患者临床 资料,对所有患者的矫正情况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 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为24~60个月,平均42个月;手术时间185~300 min,平均248 min;术中失血量为600~1 500 mL,平均95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功能及自我形象的改善,在Cobb 角评估方面,术后2 d,12个月和末次随访测量Cobb角较手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 分和ODI评估术后2 d,12个月和末次随访测量结果较之术前均有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 末次随访的评估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在末次随访时,术 前8例D级患者中6例恢复至E级,其中3例未见进一步恢复;术前2例C级中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所有病例 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术中3例有硬膜撕裂,术中给予修补;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病 例。结论:短节段伤椎置钉和旋棒复位是腰椎纵向劈裂不稳定骨折较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