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抗心律失常的一种新方法。近年来国外学者在多种动物模型上,使用局部注射、导管注入等方法,用病毒、质粒、脂质体等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在心脏局部表达,通过调节离子通道或与离子通道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状态,改变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及心房心室肌的电生理性质以治疗心律失常,为心律失常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多种动物模型上,使用各种转染方法使外源基因在心脏局部表达,从而调节离子通道或与离子通道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状态,进一步影响局部心肌的电活动以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目前有针对心肌细胞钙转运相关蛋白;缝隙连接蛋白;自主神经信号传导途径蛋白;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等的调控。基因治疗心律失常前景美好,但运用于临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主要死因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对它的治疗仍是一个问题。心肌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这些通道表达和功能的彼此平衡是心脏正常功能的基础。当某种通道的功能或表达异常时,通道间平衡被打破,将出现心律失常。对心肌离子通道的全面认识,可以从分子水平更好的解释心肌电生理及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主要与离子通道电流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脏中固有巨噬细胞和血液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可通过调节ICa,T等离子通道影响离子电流,从而在心脏正常电传导中发挥作用,并与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这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多以猝死或心脏骤停为首发临床表现。除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外,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已被纳入高风险心脏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的重要治疗。近年来有研究显示通过对这些患者诱发触发灶进而消融病灶的局部基质可以达到治疗目的,然而恰当的诱发策略、消融术式的选择等仍需深入研究。目前,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也被证明可用于部分患者的治疗,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也成为了治疗的新方向。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的非药物治疗目前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未来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发现多种临床心律失常综合征与微小RNA(miRNA)有关。miRNA在基因转录后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影响离子通道基因的表达,同时也影响非离子通道基因表达,从而参与调节心脏节律。不同病理状态(如心肌梗死、心肌肥厚等)下,miRNA表达的异常,导致其所调控基因的表达改变,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对miRNA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开拓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物起搏器有望成为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新方法。近来,国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借助开胸、NOGA导管等技术手段,用病毒、质粒、基因突变等方法,介导外源基因在心脏局部表达,通过调节与离子通道功能的相关蛋白表达和功能状态,改变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及心房心室肌的电生理性质,克隆出新的起搏电信号,恢复窦房结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生物起搏器有望成为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新方法。近来,国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借助开胸、NOGA导管等技术手段,用病毒、质粒、基因突变等方法,介导外源基因在心脏局部表达,通过调节与离子通道功能的相关蛋白表达和功能状态,改变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及心房心室肌的电生理性质,克隆出新的起搏电信号,恢复窦房结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microRNAs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表达,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功能。新近研究发现microRNAs在心脏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croRNA可作用于特定蛋白介导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通过促进心肌细胞异常增生参与心脏重构进程,microRNA还可调控离子通道蛋白表达促进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细胞膜表面离子通道功能的异常是出现心律失常的关键。探讨心律失常疾病中心肌细胞如何作用于离子通道,蛋白质以及这种蛋白质如何转运,识别相关的通道及转运蛋白和多个亚单位的基因编码,了解调节离子通道的功能,控制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的心律失常产生机制的进展,对引起离子通道电流的多家族性及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具有重要意义。1心律失常离子通道蛋白质转运的分子生物学1.1离子通道蛋白质转录、翻译和修饰调控细胞表面离子通道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基因转录阶段和mRNA稳定性方面。由一个单基因转录的正常mRNA拼接方式和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