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49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及3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未合并颈动脉硬化组(DM-AS组)13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M+AS组)168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不同组间的NLR、PLR及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1)糖尿病组(DM组)BMI、腰臀比、肌酐(Cr)、尿酸(UA)、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Hb A1c、NLR及PLR水平差高于N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低于N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M+AS组年龄、病程、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脑血管意外患病率、SBP、Hb A1c、FPG、FINS、NLR、PLR高于DM-A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 A1c、SBP、PLR是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及PLR与2型糖尿病相关;多因素分析PLR可能是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 LDL)、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的变化及与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的单纯T2DM患者60例(T2DM组)、60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AS组)、60例健康对象(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NLR、RBP4、sd LDL、ANGPTL4。结果 CAS组患者的RBP4、sd LDL测定值显著的高于T2DM组、对照组(均P0.05),CAS组患者的血清ANGPTL4、NLR显著的低于T2DM组、对照组(均P0.05);T2DM组患者的RBP4、sd LDL测定值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均P0.05),T2DM组患者的血清ANGPTL4、NLR显著的低于T2DM组、对照组(均P0.05);CAS组患者的RBP4、sd LDL测定值与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CAS组患者的ANGPTL4测定值与IMT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CAS组患者的NRL测定值与IMT无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sd LDL、ANGPTL4水平变化与其IMT增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表达情况,分析PLR、NLR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池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在池州市人民医院接受常规健康体检并证实为健康者人群3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全部入选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实验室指标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计算NLR、PLR比值;按照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急性脑梗死80例患者分为硬化斑块组与非硬化斑块组,比较3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PLR、NLR,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NLR、PLR相关性;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NLR、PLR用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效能。结果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查有41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形成率为51.25%。3组中,斑块硬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NLR、PLR值最高[(1.44±0.25) mm、3.20±0.84、143.47±58.38],其次为非斑块硬化组[(1.12±0.18) mm、2.41±0.54、119.00±48.91],健康对照组[(0.77±0.09) mm、1.81±0.46、68.99±21.85]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双变量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NLR、PLR值均呈正相关(r=0.571、0.475,P <0.05);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用于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742。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NLR、PLR高表达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考虑NLR、PLR的升高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3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诊断为T2DM的患者138例,按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76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62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促甲状腺激素(TSH)、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D-二聚体(D-Dimer)、C型反应性蛋白(CR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P0.05,P0.01),其余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H、SBP、LDLC、Hcy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T2DM合并SCH易增加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且TSH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脂质因子salusin-α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80例。根据脑梗死情况不同分为非脑梗死组与脑梗死组各4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的血清salusin-α与Lp-PLA2水平、血压、血脂和炎性指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salusin-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p-PLA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清salusin-α均明显低于非脑梗死组(P0.01),Lp-PLA2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血清salusin-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发脑梗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的DBP、SBP、TG、HCY、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TC与LDL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非脑梗死组(P0.05)。salusin-α与LDL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alusin-α明显减少,而Lp-PLA2明显增加,而salusin-α为发生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以及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中心医院60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369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非CAS组)235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PLR、MHR对CAS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AS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CAS组中男性、高脂血症、吸烟史、老年患者比例及白细胞计数(WB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NLR、PLR、MHR均高于非CAS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PLR、MHR及NLR联合PLR预测CAS的AUC分别为0.792、0.704、0.631和0.80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1.98、PLR>105.8、MHR>0.31、LDL-C>3.10 mmol/L、FPG>10.13 mmol/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4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根据Gensini积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Gensini积分≥64分)75例、中低危组(Gensini积分<64分)69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因素;PLR、NLR与患者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PLR、NLR对患者高危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NLR、PL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NLR、PLR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NLR、PLR呈正相关关系(r=0.386,P<0.001;r=0.487,P<0.001)。NLR预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高危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 0.78~0.907,最佳截断值为2.566,敏感度为82.6%,特异度为73.3%;PLR曲线下面积为0.72,95%CI0.778~0.909,最佳截断值为107.054,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78.7%。结论 NLR、PLR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的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NLR、PLR可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经济且易测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清D-二聚体(D-Dimmer)、同型半胱氨酸(Hcy)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无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比较入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测定入组患者的血清D-Dimmer、Hcy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无大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的BMI、SBP、DBP、FBG、TG、LDL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HDL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患者血清Hcy、D-Dimmer水平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D-Dimmer水平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Hcy、D-Dimmer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者会出现血清Hcy、D-Dimmer明显升高,高水平的Hcy、D-Dimmer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3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2型糖尿病无NAFLD组(A组)164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组(B组)186例,比较2组脂代谢紊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B组体质量指数、腰围,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谷氨酸转氨酶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高于A组(P<0.05);2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痛程、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0例患者中188例(53.71%)伴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B组与A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NAFLD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均较高,合并NAFLD的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将颈动脉未发生粥样硬化的7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1,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75例患者定为观察组2,并选择同期入院进行检查的7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对三组的红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其测定结果。结果三组FBG、TC、TG、BUN、Cr等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1、观察组2的血压、红细胞、血小板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观察组1相比,观察组2的SBP、DBP、RDW、MCV、PDW、MPV、PLCR、PCT均更高,差异显著(P0.05)。CIMT与SBP、RDW、MCV、PDW、MPV均呈正相关(P0.05);RDW、MCV及PDW、MPV之间同样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均属于重要的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722-3723
临床纳入30例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为混合组,另选取同期30例单纯高血压老年患者为高血压组以及30例正常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分别对三组对象进行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混合组患者糖代谢指标FPG、2h PG、Hb Alc以及FINS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高血压组FIN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组患者治疗后2h PG、Hb Alc以及FINS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混合组患者治疗后dm SBP、nm SB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然高于高血压组(P0.05);而dm DBP与nm DBP治疗前后以及与高血压组均无差异(P0.05)。高血压患者与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对餐后血糖的控制可有助于调节血压,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原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检测58例高原糖尿病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同时应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粥样斑块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高原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斑块阴性患者,而血浆白蛋白显著低于斑块阴性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原糖尿病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为LDL和高血压。结论:高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病程、血脂异常、微炎症状态有关,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为LDL、合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血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G1组)49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G2组)31例,另选3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G3组).检测入选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UA、尿微量白蛋白(uA1b).结果 G1组、G2组间FPG、2hPG、T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FPG、2hPG、TG、HDL-C、LDL-C、uA1b、S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G1组SUA水平明显高于G2组和G3组(P<0.01),G2组高于G3组(P<0.05).对CAS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先后入选的变量是SUA、HDL-C和uA1b.其中SUA的影响因子最为突出.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CAS时SUA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与CAS相关,SUA可能是男性T2DM及CAS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2972-297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8月在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糖尿病病房230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超声检查,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观察组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23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单、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年龄、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可发现颈动脉内径厚度变化,能清晰的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并且发现年龄、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伴有这些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行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32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根据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无病变组和有病变组对两组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患病率分别为71.63%(202/282)。(2)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脑梗死患病率、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发生率与无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病变组。(3)Logistc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10年,年龄>60岁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SBP升高、并发DPN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极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患病率逐年递增,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确诊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62例为治疗组,另选原发高血压患者28例为对照组。观察其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SBP、DBP、HbAlc、FPG、2hP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TG、LDL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除DBP、SBP明显降低外,其他各项生化指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且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高同型半胱氨酸均是颈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2017年急诊医学部收治的ACOP患者178例为ACOP组,再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度3亚组,另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计算并比较各组NLR、PLR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早期NLR、PLR是否为ACOP的危险因素。结果:(1)ACOP组NLR、P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ACOP轻、中、重度3亚组NLR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组PLR均高于轻度组(P0.05),而中、重度组间P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OR重度=1.004,95%CI:1.000~1.010,P=0.031)及NLR(OR重度=2.420,95%CI:1.271~4.519,P=0.004)均为重度AC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NLR及PLR可反映ACOP的严重程度,重视NLR、PLR水平监测,有助于临床对ACOP的早期评估和干预,从而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睾酮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58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2DM-AS组)和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2DM-NAS组),并测定血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睾酮水平。结果 T2DM-AS组和T2DM-NAS组的睾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T2DM-AS组的IMT大于T2DM-NA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P<0.05和P<0.01)。血清睾酮与IMT、年龄呈负相关,与TC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和睾酮是I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睾酮对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3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2型糖尿病无NAFLD组(A组)164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NAFLD组(B组)186例,比较2组脂代谢紊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B组体质量指数、腰围,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谷氨酸转氨酶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高于A组(P<0.05);2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0例患者中188例(53.71%)伴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B组与A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NAFLD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均较高,合并NAFLD的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