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能CT能谱曲线及骨钙CT值对腰椎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84例疑似骨质疏松患者行腰椎(L3、L4)双能CT扫描及双能骨密度检查,并经双能CT图像后处理获得能谱曲线斜率及骨钙CT值。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腰椎T值,并分为非骨质疏松组58例和骨质疏松组26例。比较两组能谱曲线斜率和骨钙CT值的差异,分析能谱曲线斜率和骨钙CT值与DXA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骨钙CT值小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椎体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3能谱曲线斜率与DXA椎体T值、骨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59、0.59,P<0.01);L4能谱曲线斜率与DXA椎体T值、骨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0.63,P<0.01);L3骨钙CT值与DXA椎体T值、骨密度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61、0.61,P<0.01);L4骨钙CT值与DXA椎体T值、骨密度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0.57,P<0.01)。结论双能CT能谱曲线斜率及骨钙CT值可较好地反映腰椎骨密度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迭代最小二乘法水脂分离定量技术(IDEAL-IQ)测量的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值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同时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和腰椎MRI IDEAL-IQ序列检查的患者48例,应用DXA分别测定L1~4椎体的骨密度值(T值),利用IDEAL-IQ序列、FF图测量相应的FF值。根据DXA测得的T值将48例192个椎体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3组,同时应用非参数检验比较3组椎体的FF值,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判断FF值的诊断效能;椎体FF值与T值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椎体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组椎体的FF值分别为(49.79±9.62)%、(41.75±14.76)%、(33.44±13.4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F值鉴别骨量正常与骨量减少、骨量正常与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2、0.698;椎体FF值与T值呈负相关(r=-0.459)。结论:MRI IDEAL-IQ序列FF值能够反映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变化,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对骨髓脂肪含量的测量情况及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胸部能谱CT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查的111例健康查体者.测得T11~L2椎体的脂-HAP值.根据T值评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正常组、骨量减低组、骨质疏松组.分析3组间脂-HAP值差异是否显著.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谢性及内分泌性骨病椎体骨密度变化的影像学表现及夹心椎椎体骨小梁区域性分布的特征。方法选取在影像学上椎体骨密度异常者36例,其中具夹心椎者12例行腰椎CT扫描。32例健康志愿者亦行腰椎CT扫描,对2组椎体不同部位骨量进行比较分析。22例行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1例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查。结果骨密度异常包括骨密度减低和骨密度增高。骨密度增高分弥漫性及夹心椎2种。夹心椎组椎体上、中、下层的CT值分别为(259.94±18.08)、(182.96±34.85)、(270.34±19.40)HU,对照组椎体上、中、下层CT值分别为(191.08±30.35)、(190.50±20.53)、(201.12±30.72)HU,夹心椎组椎体上层和下层CT值均大于对照组。夹心椎组椎体上层和下层区组间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457、0.462,P值均>0.05),中层区组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39,P<0.05)。夹心椎患者骨矿密度(BMD)测值表现多样,骨量增多、正常和减少均可见。结论(1)夹心椎定量CT测量椎体上层和下层更有意义,夹心椎宜视为评估病情变化的影像学指标之一。(2)X线片显示骨软化变形者的骨密度增高并不一定代表骨量增多,其中尚含有正常骨量甚至是骨量减低者。以DXA测量椎体BMD值来区分真性骨硬化和硬化样骨软化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对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骨量评估的价值,以及131I治疗对Graves甲亢患者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10月期间在我科接受131I治疗的68例Graves甲亢患者[(男性13例、女性55例,年龄(40.6±10.7)岁],治疗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骨密度(BMD),能谱CT测定第3腰椎钙(水)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治疗后半年随访评价疗效,复查腰椎能谱C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131I治疗前后骨量变化。结果DXA的测定结果显示,68例Graves甲亢患者中有21例伴有骨量减少(30.9%),7例伴有骨质疏松(10.3%)。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为(64.33±14.65)g/cm3,骨量减少组为(48.29±4.45)g/cm3,而骨质疏松组为(41.65±1.21)g/cm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1,P < 0.001)。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BMD为(1.252±0.305)g/cm2,骨量减少组为(1.103±0.254)g/cm2,而骨质疏松组为(0.539±0.066)g/cm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68,P < 0.001)。Graves甲亢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与DXA测定的腰椎BMD呈高度正相关(r=0.794,假设检验水准α=0.01,t=10.605,P < 0.001)。由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第3腰椎钙(水)密度=24.485+34.529腰椎BMD。治疗后半年随访发现,甲亢治愈组患者131I治疗后腰椎钙(水)密度较治疗前增加,骨量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P < 0.001);而甲亢未愈组患者较治疗前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9,P=0.062)。结论能谱CT测得的腰椎钙(水)密度可用于评估Graves甲亢患者的骨量。患者经131I治疗后,骨量可随着甲亢的有效缓解而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化传递成像(MTI)定量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行腰椎MR检查患者的资料,根据定量CT(QCT)结果分成骨质疏松组、骨量减低组和骨量正常组3组。测量腰2~4椎体磁化传递率(MTR)。比较组间MTR值的差异,绘制ROC曲线以分析MTR对骨质疏松及骨量减低的诊断效能。结果:随着骨密度的降低,椎体MTR值也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R值诊断骨量减低与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5、0.944,MTR阈值分别为10.45、5.95,其诊断骨量减低、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分别为78.90%、86.41%,特异度分别为86.84%、89.83%(P<0.001)。结论:MTI技术可以早期、灵敏地检测骨量变化,MTR值可作为骨质疏松症进展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由于骨质疏松所引起的骨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早期预测骨质疏松、预防骨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是一种二维的测量方法,腰椎测量值受到骨质增生和附件的影响而不够精确;定量CT (QCT)需要专门的软件而无法普及;上述2种方法使得骨质疏松的检出率难以提高.MSCT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影像科医师可方便快捷地测量每1例接受腰椎或腹部CT检查的患者腰椎椎体CT值.本文通过对腰椎椎体CT值与骨密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评估椎体CT值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研究胸椎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以及胸椎QC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 2020年8月~2021年8月同时行胸部CT与腰椎及髋关节DXA检测的绝经后女性192例,获取胸7-9椎体QCT及腰1-4椎体和左髋关节DXA的BMD和T值,结合文献以胸7-9椎体QCT的平均BMD 90mg/cm3和136mg/cm3作为判定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阈值,比较胸椎QCT和双能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的差异并评估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和胸椎QCT的BMD的影响。结果:192例绝经期女性的平均年龄为64.79岁,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同腰椎DXA对其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QCT和DXA完全符合者100例(52.08%),不符合者92例(47.92%),其中80例(41.67%)在DXA被低估;不同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胸椎QCT的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优于双能DXA,胸部 CT 检查联合胸椎QCT获得胸椎BMD可指导绝经后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的筛查,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行QCT与DXA检查测定骨密度,并对骨密度值及2种方法对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不同年龄段(50~59、60~69、≥70岁)人群及不同性别人群腰椎QCT检查结果。结果:QCT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与DX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733、14.376,均P0.05)。QCT对60~69岁人群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显著高于50~59岁人群(χ~2=7.520、6.281,均P0.05),而与≥70岁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对女性骨量减少检出率为35.96%,骨质疏松症为21.05%,显著高于男性的19.77%、9.30%(χ~2=6.246、5.036,均P0.05)。结论 :腰椎QCT能提供精确的骨密度值,且年龄、性别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MRI最小二乘法迭代水脂分离定量技术(IDEAL-IQ)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识别腰椎椎体低骨量的价值。方法 搜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经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诊断腰椎椎体低骨量的患者40例,为低骨量组,另纳入同期经DXA诊断腰椎椎体骨密度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且年龄及性别与低骨量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6名,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接受IDEAL-IQ序列扫描。根据DXA结果,最终530个椎体符合研究标准,包括正常椎体330个椎体,低骨量椎体200个。应用MaZda软件在每个腰椎椎体上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然后提取279个影像组学特征,将530个椎体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两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特征降维,后通过LASSO回归分析从保留的特征中选择最优特征子集,建立Logistic回归(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模型预测效能,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效能。结果 在提取的279个影像组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腰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研究不同性别的差异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定量CT(QCT)所测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2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椎常规MR及DWI扫描,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b值为0和600 s/mm2),矢状位扫描,测量L2~4椎体ADC值.随即行L2~4椎体QCT检查,采用Mindways公司QCT分析软件进行BMD测量,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协会(ISCD)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性别各组间的差异,分析ADC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无相关性(P>0.05).(2)女性ADC值随BMD减少而降低,骨量正常组[ADC值(0.450 ±0.130)×10-3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3±0.068)×10-3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7±0.04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07,P< 0.05).(3)在骨量正常组中,女性ADC值[(0.450 ±0.130)×10-3mm2/s)]高于男性[(0.310 ±0.087)×10-3mm2/s](P<0.01).结论 腰椎骨髓扩散有性别差异,女性腰椎ADC值与BMD呈正相关,DWI可对女性骨质疏松的椎体做定量评价,可以反映BM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定量CT(QCT)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所得测定值与灰重密度的相关性以及两种方法所得体积骨密度的偏离度,探讨QCT测量BMD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取15节猪腰椎椎体,去除周围软组织及附件,分别用QCT及DXA两种方法测量骨密度,再将去附件椎体灰化,将各自测得的总骨矿含量及骨密度与灰化后得到的椎体的灰重以及灰重密度比较。计算出DXA测量的体积骨密度,QCT测得的皮质骨密度、松质骨密度以及DXA测量得到的体积骨密度分别相对灰重密度的偏离度。结果QCT与DXA测量结果与灰重、灰重密度均有显著相关性(P〈0.005),其中以DXA测得总骨矿含量与灰重的相关性最显著(r=0.9995)。且相对灰重密度,QCT测得松质骨密度的偏离度(平均值0.1489)低于DXA测量得到的体积骨密度的偏离度(平均值0.2708)(P〈0.05)。结论QCT和DXA都是判断骨矿含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较好的方法;QCT测量松质骨密度更接近于作为标准值的灰重密度;QCT测量松质骨密度比DXA测量骨密度能更好、更准确地反映骨质疏松的骨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XA)测量骨密度(BMD)的结果,探讨QCT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骨髓瘤患者分别行腰椎QCT与DXA骨密度检测,比较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并经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腹主动脉钙化和椎体上下终板钙化情况。结果 QCT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50.75%,DXA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8.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8,P<0.001)。67例患者中,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35例(52.24%),腹主动脉钙化21例(31.34%),椎体上下终板钙化21例(31.34%)。结论 QCT测量腰椎骨密度在骨髓瘤患者中作为骨质疏松评价手段,有更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CT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技术定量分析测定骨密度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新鲜羊离体腰椎体骨5付,每付4个椎体作为一组,首先分别对每组羊骨使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扫描,获得每块羊骨的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再将每组羊骨放置于CT机中,采用GSI模式进行扫描,利用能谱成像物质分离技术测量每块羊骨的钙含量;最后将每块羊骨测定体积后进行高温灰化并称重,计算出每块羊骨的骨灰密度值,采用骨灰钙含量作为金标准,将GSI、DXA方法测得结果分别与之进行对照分析,即采用均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计算GSI技术、DXA与骨灰钙含量之间的相关度。结果 GSI及DXA扫描所得的各种测量数据与骨灰Ca含量均呈线性正相关(P<0.01),GSI技术测量结果与骨灰Ca含量的相关度为(r=0.879),稍高于DXA测量值的相关度(r=0.845)。结论 CT能谱成像在离体羊骨骨密度的定量分析方面,准确性优于DXA骨密度测量方法,有望应用于人体骨骨密度的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容积性定量CT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容积性定量CT(vQCT)技术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仪测量绝经后妇女腰椎容积性骨密度(BMD),评价2种检查方法区分骨质疏松伴椎体骨折与骨质疏松不伴骨折的差异.方法 选取绝经后妇女118名[平均年龄(62.1±7.0)岁],按照所行胸腰椎X线平片检查结果及腰椎DXA测量的参数[前后位BMD(AP-SPINE)]值分组,>均值-1个标准差(x-1s)为正常组、x-1s~x-2s为骨量减少组、0.05).在骨质疏松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组AP-SPINE仅与3D-CORT间有相关性(R2=0.189,P<0.01);App60 BV/TV%、App80 BV/TV%、App100 BV/TV%、App120 BV/TV%与3D-TRAB或2D-TRAB之有相关性(3D法:R2值分别为0.955、0.951、0.941、0.912;2D法:R2值分别为0.912、0.910、0.878、0.821;P值均<0.01).容积性BMD的测量精确度为0.70%~2.25%.结论 vQCT技术可区分骨质疏松及伴骨质疏松性骨折绝经后妇女骨量,能力高于DXA,其中整体骨BMD诊断严重骨质疏松的效果最好;App BV/TV%可反映骨质疏松者骨小梁丢失程度,预测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宝石CT能谱成像测定健康成人L3椎体骨钙含量,为能谱CT测定成人骨密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行腹部或腰椎宝石CT能谱扫描的2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3例,女122例,除外有肿瘤史、外伤史、手术史及其他影响骨密度疾病的患者;年龄20~87岁,按每10岁为一年龄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组,共7个组.将扫描数据重建为层厚、间隔均为0.625 mm的Mono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利用GSI处理器获得L3椎体水基和钙基物质图像,在椎体骨松质层面测量3个感兴趣区(ROI),取其均值.对年龄与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男女各年龄组间差异行t检验.结果 男性20~29岁组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最高,女性30~39岁组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最高,男性和女性年龄与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均呈负相关(r=-0.681 5,r=-0.887 7;r=-0,796 1,r=-0.9065;P均<0.01),女性≤39岁者随年龄增长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呈轻度增高现象,但女性≤39岁者年龄与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间无明显相关性(r=0.190 1,P=0.373 5;r=-0.023 3,P=0.914 0),女性≥40岁者年龄与椎体GSI钙-水密度值、水-钙密度值呈负相关(r=-0.793 9,r=-0.867 5,P均<0.01).男性和女性自50岁开始GSI钙-水密度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宝石CT能谱成像是测量椎体骨密度的新方法,可用来测量椎体骨密度.  相似文献   

18.
济南城区正常成人腰椎骨矿密度Q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QCT检测成人腰椎骨密度,探讨济南城区成人BMD正常参考值、骨质疏松症分级诊断指标。方法: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螺旋CT机及所配骨密度软件对12个年龄段1 173名(男648名,女525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进行L1和L3椎体松质骨BMD检测与分析。结果:①峰值骨密度女性位于25~29岁年龄段,BMD值198.1±23.2 mg/cm3,男性位于30~34岁年龄段,BMD值202.6±26.9 mg/cm3。②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P<0.01),男性40岁、女性45岁年龄段时,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女性55岁、男性60岁年龄段时BMD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③以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减少30%以上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并提出骨质疏松Ⅰ~Ⅲ级诊断指标。结论:①QCT诊断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仅检测L1椎体即可明确骨密度状态。②骨质疏松Ⅲ级诊断指标可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骨折危险性预测及科研提供具体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肋骨对双能CT(dual energy CT, DECT)、常规剂量定量CT(normal dose quantitative CT, NDQCT)和低剂量定量CT(low dose quantitative CT, LDQCT)测量欧洲腰椎体模(ESP)骨密度准确率的影响。方法 选用ESP中L1、L2、L3椎体分别代表骨质疏松、骨量减低、骨量正常三种骨密度。以每侧3根新鲜猪肋骨斜行包裹于ESP四周模拟人体肋骨。在有、无肋骨条件下分别使用DECT、NDQCT及LDQCT三种方法连续重复扫描10次,测量并记录其骨密度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在同种扫描方法中,分析有、无肋骨条件下各椎体骨密度值的组间差异;在有肋骨条件下,比较三种扫描方法所得骨密度值间的差异,并计算各椎体骨密度值的测量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RE)及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评价其准确率及精密度。结果 在扫描层面内有和无肋骨时,DECT测得的L1、L2、L3椎体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椎体骨折评估(VFA)联合腰椎侧位骨密度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选取我院DXA同时检测髋部、腰椎前后位、腰椎侧位骨密度及VFA的老年受检者86例,根据DXA骨密度低下或VFA有脆性骨折诊断骨质疏松。比较腰椎侧位骨密度联合VFA与常规DXA检测髋部及腰椎前后位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受检者中,常规DXA检测髋部及腰椎前后位诊断出骨质疏松患者58例(58/76,76.3%),侧位骨密度联合VFA诊断出骨质疏松患者76例(76/76,100%),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7,P < 0.001)。其中,股骨颈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疏检出率(55.3%)高于髋部整体(34.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2,P < 0.05);髋部骨密度、腰椎前后位骨密度、腰椎侧位骨密度和VFA诊断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分别为60.5%、47.4%、84.2%和78.9%,腰椎侧位骨密度与VFA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0,P>0.05),但二者均高于髋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检出率(χ2=10.66、6.110,均P < 0.05)。结论DXA检测腰椎侧位骨密度联合VFA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避免骨质疏松的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