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01~2008—12收治的103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格拉斯哥评分5-15分,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50例,非手术治疗53例,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早期手术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非手术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愈合及脑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均优于后者。结论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早期手术内固定,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恰当的局部处理,有利于全身的救治,而且为肢体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骨折愈合率、脑功能恢复、四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骨折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脑功能恢复情况和四肢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能有效降低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脑功能以及四肢功能的恢复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长骨骨折颅脑损伤的救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4年间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长骨骨折119例资料。结果早期行骨折内固定手术组,死亡6例(占8.8%),62例骨折愈合良好(占91.2%),无骨折畸形愈合;非手术组,死亡13例(占25.5%),骨折愈合良好12例(占23.5%),骨折畸形或延迟愈合26例(占51%)。结论对颅脑损伤合并长骨骨折者应尽早行内固定,有利于颅脑损伤的治疗和护理,防止肺炎、ARDS、脂肪栓塞、褥疮等并发症,从而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合并长骨骨折颅脑损伤的救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合并长骨骨折颅脑损伤的救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4年间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长骨骨折119例资料。结果早期行骨折内固定手术组,死亡6例,62例骨折愈合良好,无骨折畸形愈合;非手术组,死亡13例,骨折愈合良好12例,骨折畸形或延迟愈合26例,结论对颅脑损伤或并骨骨折者应尽早行内固定,有利于颅脑损伤的治疗和护理,防止肺炎、等并发症,从而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216例,根据患者损伤程度评分(ISS)、Glasgow昏迷评分(GCS)及预后估计选择骨折外固定与内固定手术。结果住院期间转诊27例,死亡11例,其他患者均存活。存活患者中治疗颅脑损伤同时早期行骨折内固定127例,外固定5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患者骨折处在10~15 d出现骨痂,6~7周达到高峰,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77±1.69)周。结论四肢骨折合并中重度颅脑损伤临床处理较为困难,合理选择骨折手术时机与固定方法,可提高患者骨折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者的四肢长骨骨折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长骨骨折患者的康复质量,探讨一个最佳时机手术处理骨折。方法对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不同时机手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进行分析。结果急诊手术组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占87.5%,伤后7~10d内手术组肢体恢复正常占86.1%,伤后14~45d内手术组肢体恢复正常占61.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骨折的时机宜根据创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尽早(伤后7~10d)手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复位及固定容易,解剖复位率高,耗时短,创伤小,可避免长时间肢体外固定,便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全身恢复。尽早行手术治疗骨折也有利于颅脑损伤的救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8年6月100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单纯性骨折48例,骨折合并脱位33例,脊髓损伤19例。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功能恢复和X线片骨折愈合、复位程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24个月);99例患者拍X线片示颈椎骨折脱位愈合复位良好,1例患者棘突钢丝内固定复位欠佳;81例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未受损伤,可自主行走,19例患者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3级恢复,生活可以自理。结论:应用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可以降低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9月-2003年9月我科共收治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63例,骨折早期内固定23例,非手术治疗40例,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后者,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愈合及脑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均优于后者。笔者认为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伤情复杂严重,应根据创伤的具体情况尽早进行手术内固定,有利于颅脑损伤的治疗和护理,可减少严重并发症,促进肢体及脑功能恢复,从而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下肢骨折多发伤患者二期骨折手术时机。方法:通过比较67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下肢骨折多发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观察骨折急诊固定(21例)和延期固定(30例)对疗效的影响。结果:骨折急诊固定组在住院时间、早期肺部并发症、骨折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延期固定组。结论:在治疗有腹部闭合性...  相似文献   

10.
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较佳时机及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8例患者中5例死于重型颅脑损伤,3例重残,其他均痊愈.四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对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尽早行内固定手术,有利于颅脑损伤的治疗和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从而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损伤的疗效以及肺挫伤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连枷胸合并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固定组24例、保守治疗组38例,肺挫伤简易评分法0~6分37例(A组,其中保守治疗22例、内固定15例)、7~18分25例(B组,其中保守治疗16例、内固定9例),比较呼吸机支持例数、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例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保守治疗组和内固定组呼吸机支持例数、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中保守治疗和内固定治疗患者呼吸机支持例数、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中保守治疗和内固定治疗患者患者呼吸机支持例数、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分、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枷胸合并轻度肺挫伤经内固定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而合并严重肺挫伤的连枷胸患者内固定术后呼吸功能改善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粗丝线或可吸收粗线环形缝合固定法、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手术效果以及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固定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应用粗丝线或可吸收粗线环形缝合固定法治疗,B组: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C组采用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分析比较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术后3个月、6个月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三组手术方法的平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但术后3个月A组、B组膝关节活动度(ROM)的有效率明显低于C组,经χ2检验显示,差异有显著性(χ2=6.412,P0.05)。术后6个月三组临床疗效比较:A组、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χ2=7.523,P0.05)。结论改良张力带固定法、镍钛聚髌器固定法的手术治疗方法在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加早期的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方面优于粗丝线或可吸收粗线环形缝合固定法。同时借助CPM机被动加主动训练,增强伤肢的静脉回流,减轻疼痛和肿胀,能有效避免创伤性骨关节炎,利于软骨营养,明显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接受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术后应用高压氧疗方案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采用脑外伤常规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实施治疗;在常规方法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在术后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颅脑外伤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颅脑外伤病情控制时间和术后留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高压氧疗方案对接受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术后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张聿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793-794
目的:探讨逆行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情况。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逆行髓内钉固定组90例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组30例。结果:逆行髓内钉固定组明显低于钢板内固定治疗组,逆行髓内钉固定组肢体缩短、膝关节屈曲度和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优于钢板内固定治疗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预后功能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勇  唐铭海  柯伟宁 《华夏医学》2012,25(4):526-529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152例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在不同时机进行四肢骨折固定手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2周后,患者痛苦指数、术后四肢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较2周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四肢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积极地进行四肢骨折手术固定,能显著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四肢致畸率,对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10年7月笔者对83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前路、后路和一期后-前路或是前-后-前联合入路(后路撬拨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颈椎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钛板(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评估的方法,使用测量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Frankel评分表评价脊髓功能恢复与脊柱损伤重建稳定性等情况。结果 8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在手术参数、术后力学参数方面对其进行比较,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组长,神经学方面,7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1级。术后4~6个月摄片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一期联合手术入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方面较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具备更宽的适证,需要掌握严格手术指征和根据病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出现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例,分析DIC发生率以及诱发DIC的因素。方法: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统计收治的本院神经外科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重型颅脑损伤1565例患者,按DIC诊断标准筛选出其中出现DIC的病例。采用Logistic回顾性分析DIC发生率、影响DIC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重型颅脑损伤1565例,其中,手术1012例,保守治疗553例。总病例中.出现DIC例数19例,其DIC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为12.14‰,相关因素有复合伤,手术,感染,休克,止血剂的使用,肝功能异常以及凝血和抗凝血指标异常。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出现DIC死亡率极高,达63.2%,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对DIC诱因的充分认识,有利早期发现,及时阻断,减少DIC发生。  相似文献   

18.
四肢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的治疗及疗效。方法 :自 1997~ 2 0 0 1年共收治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四肢骨折 118例 ,骨折早期 (2 4h内 )内固定 6 0例 ,延迟 (2 4h后 )内固定或非手术治疗 5 8例。结果 :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者 ,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 ,骨折畸形愈合率显著降低 ,对 4 0例相同脏器损伤ISS评分接近的严重损伤患者 ,2 4h内行骨折内固定 15例 ,死亡 1例 (7% ) ,2 4h后行骨折内固定或非手术治疗 2 5例 ,死亡11例 (44 % ) ,P <0 .0 5。结论 :对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早期 (2 4h内 )骨折内固定可降低死亡率 ,减少严重并发症 ;促进肢体及脏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问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8—05~2010-04采用小切口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的42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l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经X线检查骨折愈合时间为4—6个月;无骨不连、短缩及髋内翻畸形,无钢板断裂、断钉、内固定松动现象发生;2例因严重粉碎性骨折1年后出现股骨头坏死。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25例,良1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8.1%。结论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