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养己与炼己     
内丹术有养己、炼己之说 ,此两术语起于何时?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云 :“内以养己 ,安静虚无。原本隐明 ,内照形躯。”养己之名 ,所由起也。至于炼己一词 ,唐宋以后 ,才见于丹书。吕祖“沁园春”云 :“七返还丹 ,在人先须炼己待时。”张三丰“一枝花”词云 :“时时降意马 ,刻刻炼心猿 ,昼夜不眠 ,炼己功无间。”至明代 ,陆潜虚《金丹就正篇》乃剀切示明炼己之要。己者 ,心也。养己 ,即存心养性 ;炼己 ,即修心炼性。两者功夫虽同 ,然潜虚翁曰 :“养之与炼 ,亦当有辨。”养己有如栽花培木 ,日益增长 ;炼己则如用火煅金 ,愈炼愈净 ,两者…  相似文献   

2.
浅谈炼己     
炼己是道家内丹术的筑基功,“筑基不在炼己以后,炼己就在筑基之中”,所以说炼己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根本的功夫。那么.什么是炼己呢?首先应弄清什么是炼?《天仙正理》曰:“炼者即古所谓行苦行其当行之事日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绝禁其不当为之事曰炼,精进励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炼,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亦曰炼,禁止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什么是己?己,为天干第六位,纳甲法为离纳己,离属心,炼己就是炼心,此般推论似乎有理,其实太勉强了点。笔者认为,己,就是练功者自己,不单指心。传统观念认为,人具有心。性、意、神等…  相似文献   

3.
道家养生,名目繁多,如行气、调气、服气、食气、炼气、胎息、存想、返观、内视、守一、导引、内丹等。内丹术是道家炼养法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能达到最高层次的功夫。真气运行法具有内丹术的实质。道家内丹术从炼己入手,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达到炼虚合道,也即“与道合真”、“返朴归真”的境界,实现“长生久视”。这种长生久视,并不是肉体上的长生不死,但可获得健康长寿,精神境界的永存。真气运行法则以五步功法完成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的小周天和大周天功夫,在第五步功“无神蓄力育生机”中又有炼神还虚的四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4.
起火与止火     
丹法以“心息相依”为“起火”,以“神息两忘,泰然入定”为“止火”,此为通用普遍的口诀,无论在“炼精化气”时、“炼气化神”,以至“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时,均可运用之。盖“止火”者,无非停止用助长之“武火”耳。若不究明此诀作及时运用,炼精时到阳生勃举不知此诀...  相似文献   

5.
“天在我心”浅谈张阳国《养真集·天地》云:"我在天中.天在我心。"并说人若知天在我心,可以明心,可以成佛成仙。可见,人若明此句真义,则可了命了性、超凡入圣矣。古代所说的"心"和现代所说的心不同。而古代所说的心分两种:虚无之处乃心之作,真心也;实处者乃...  相似文献   

6.
丹道功夫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四大阶段。炼精化气阶段细分亦有三小段 :积精累气为初侯 ,关开窍展为中侯 ,筑基炼己为三侯。三段炼精化气功夫各具特点 ,修丹功者不可不明 ,若修行之初得法 ,则可登堂入室 ,日进千里。修行得法的前提 ,自然是理清法明 ,故对精化气中积精累气的理论作一了解 ,是必不可少的。精 ,是生命的基础 ,秉受于先天 ,与生俱来 ,为生命的起源。人体之精分为三部分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 ,构成人体之本质的部分 ,为先天之精 ;维持生命活动的 ,为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饮食之精华与胸中宗气结合…  相似文献   

7.
炼己筑基辨     
岳龙!   《气功》2000,(7)
在丹经中常常炼己筑基并提,因而有许多人往往将炼己与筑基混为一谈,认为炼己就是筑基;或认为炼己只是筑基的根本和开端。其实,在丹道之学中,筑基与炼己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筑基为内丹渐法入门的第一步。通过筑基可弥补亏空,净化心灵,固精蓄气,为以后的内丹修炼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炼己则贯穿于丹道的全过程,对于修炼结丹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炼己不得法,不得窍,不合理,就难以实现丹道修炼的最终目的,所以陈致虚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差百错,总由炼己无功”。但是,炼己与筑基虽有着本质区别,却并不意味着两者决无关系。筑基不在炼己之后,炼己…  相似文献   

8.
偏差而结丹,好象易于泛滥的长江与淮河不再发生火灾,那是正确引导水流归海的结果。朱元育指出:“丹道法天,全仗天心斡运,斗柄推迁。天心居北极之中,兀然不动,推视斗的所指。斗构指于子午,则水火为之徘徊;指于寅申,则金木于是交并。亦犹招摇之循斗而动,以定周天之纲纪也。”以参同契阐幽》)从内丹来说,欢离配合,真种始生,至一阳初动,斗柄建子,加以烹炼,大功可成。子是六阳的第~位,应在冬至;午是六明的第一位,应在夏至。子午二候,一阴一阳,南北互为纲纪,正水火交会之地,日月运行到这里,一定要停歇一会儿。修炼的水…  相似文献   

9.
有些修炼健身气功的人,只偏重身形的修炼,却不注重意识、道德的修养,不肯在炼己修。C上下苦功夫,只炼身,不修。C,不懂得必须“身心并炼”才有健康的道理,因而练功收效甚微。古代气动家认为炼己修心是练好气功的基础,是获得良好练功效果的保证。因此,他们教个子时,不是先教对法、功诀,而是要求弟子先行“炼己筑基’之功。清代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说:“炼己之功,即是炼心”。“只徒炼丹,不先炼心,吾未见有成也。由是以思,人之炼心,第一难事”。在传统气功里,前辈先贤反复教导练功者,一定要“未炼还丹先炼己,永修大…  相似文献   

10.
听息、止观和坐忘金志良听息乃出干《庄子·人间世》,其原文是: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  相似文献   

11.
心斋夜悟     
心斋夜悟河南刘广哲心斋出《庄子人世间》。孔子对颜回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李远国先生在《气功精华集》中这样解释:“此功法又叫作庄子听息法。所谓听息,...  相似文献   

12.
论望色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药通报》2011,(1):65-65
望色之法,明莹者吉,昏晦者凶。然陈希夷云∶凡色之无光者,不足谓之色。盖光即虚色,灾喜皆不成,不必断也。然则望色者,必于有光中分别明晦,以定吉凶,然后可耳。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四时判之,得时者生,失时者凶。四色之中,又须常带黄润之色乃佳,脾气无不在也。准头赤,肺中有火;耳半黑,肾中有邪;年寿赤,则心火炎;眼下青,则脾  相似文献   

13.
天壬小考     
《内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丈夫二八亦天癸至。无“天壬”之说。任继学教授提男子当为“天壬”,亦有所本。考“壬”字,《说文》:“位北方也,阴极阳生”。《释名》曰:“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至子而萌也”。《史记·律书》曰:“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据此则壬、妊、任三字通,为怀孕之意。然“壬”为天干之九,癸为天干之十,皆属北方水位。水为万物之母,故壬癸皆为天一之水。壬属阳水,癸为阴水,验之于人则男有天壬,女有天癸,亦合阴阳五行之理。天壬之说,首见于《白虎通·五行义》。  相似文献   

14.
内丹关要内丹研修精义已经举办过11讲,内容包含了内丹修炼诸多基本知识,有内丹基本概念、内丹门派、内丹炼养法、修炼的意识要求和道德要求等。千言万语,修炼内丹不外12个字:修养意识、神气聚合、内外通透,这是修炼的要中之要。修养意识,在“涵养道德,净化心灵”和“磨练意志,炼己筑基”中已述其详;神气聚合在“集中方知心静,专一才能神清”、“心意钻透玄关窍,海纳百川明大道”中已阐其义。关于内外通透,是说首先自身神气要足,而后向内能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地方,直至细胞层次,向外则人与自然之气融合,人天混化无碍。功法的变革古代修炼…  相似文献   

15.
《黄庭经》虽然讲了内修二十四景神,历代多以为是内视法,其实这是对下根之人而言的,此经本质上是神修丹法,其中神修玄徽日决隐于其中,唯上根者,可舍内观其神而直证虚无,从本而入,神修金丹,兴南子闻丹道于前辈,以南宗神修丹法解磷庭腔机,可知道本一贯,法原不二,都归在神修金丹的基本程序上。(一)修德:《黄庭》云:“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深玉女存,修德明达道之门”。说明无欲、修德是进道之阶梯,炼神之根本。“玉女”乃元神之代称,无德则难修元押。(二)炼己消己):《黄庭》云:“已定之中神所居,洗心自理无敢污”。…  相似文献   

16.
秋石是一类由人体代谢产物提取出来的传统中药.它的产生与古代帝王炼丹追求以获得长生不老、强壮身体有相当渊源。查考历代文献,它始载于《周易参同契》卷上:“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王阳嘉黄芽。”此处的“淮南炼  相似文献   

17.
<正> 妊娠的脉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内经》便有“少阴脉动甚”(《素问·平人气象论》)和“阴虚阳搏”(《素问·阴阳别论》)之说,《金匮要略》则认为“妇人得平脉,阴脉少弱”(《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脉经》则云“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四言举要》“尺脉滑利,妊娠可喜”。这些脉象的叙述,“动甚”、“滑利”是有余之脉;“少弱”、“虚”为不足之征。一为有余,一为不足,都是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滑利”之脉,亦即是我  相似文献   

18.
壮乡医话     
<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论》。历来的注家见解有所出入。王冰从阴阳互根的关系,主饮食寒温之说。他认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春夏属阳,宜食寒凉之品以养阴气之根;秋冬属阴,宜吃温热而培阳气之根;张志聪则根据季节气候温、热、凉、寒变化的特点,主阴阳内外虚盛之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  相似文献   

19.
《亚太传统医药》2006,(11):45-45
“虚不受补”之说,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细析之,体虚有阴、阳、气、血之不同,又五脏均有阴阳,而虚者以肾阴(亦称真阴)不足为主也。肾阴乃人体津液之根本,有濡养脏腑的作用,可影响其他脏腑之阴,所以古人说“一阴虚而诸阴俱虚”也。真阴不足日久可表现为阴虚、血虚、更兼气虚,或阴阳俱虚等复杂证象。治疗大法虽云“虚则补之”,但温热药均不能接受,药性略温,即感“上火”而出现热象,此热药重伤其阴之故。  相似文献   

20.
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还要注意"养阳"。《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俗语说夏日多食姜,这是因为夏季气候炎热,出汗较多,阳气容易耗散,里阳偏虚。加之人们可能在夏天过多服用寒凉之品。更易伤及人体阳气。寒凉虽能“败火”,但过食更会造成人体阳气损伤。所以,夏天服用“败火”之品时不宜过服寒凉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