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术后不同起始时间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行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均行肠内营养支持,起始时间分别为术后6 h、12 h、24 h、48 h,观察比较临床效果。结果随着肠内营养应用时间的提前,患者蠕动恢复及肛门首次排气所需时间逐渐缩短,A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D组,腹胀不适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腹胀不适均可耐受。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6 h、12 h、24 h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均可缩短患者肠道恢复时间,其中术后6h开始肠内营养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肠道肿瘤术后的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关系。方法选择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172例,随机分成A、B、C和D组4组,每组43例,分别于手术后12、24、36和48 h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其中A组、B组和C组为试验组,D组为对照组。比较4组术后的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的时间及腹部不适的发生情况。结果与D组相比,A组、B组和C组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缩短,肛门排气时间缩短,但是A组和B组腹胀腹痛的发生率升高( P <0.05),而C组未见明显升高( P >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12 h可以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但是考虑到严重的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应行36 h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加快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48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24例患者采用标准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平均饮食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营养支持方式下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手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可缩短患者饮食、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临床手术后安全、简单、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胃肠道肿瘤患者大多术前营养状况较差,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禁食时间较长,因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较多.因此,针对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我们对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普外科9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分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及传统处理组,观察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营养状况及生化营养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快,营养状况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结论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是一种安全和可以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在外科手术后的早期营养支持研究对策。方法将80例外科术后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术后24h给予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由营养管泵入;对照组则给予术后常规处理,但不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手术前和出院前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胃肠道恢复情况、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出院前各项营养指标和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后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血糖控制,加快机体恢复,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所获得的临床效果,为提高此类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肠内营养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期Hb、ALB、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经不同途径实施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体内Hb、ALB、Ig A、IgG、Ig M水平均较手术后3 d显著改善,且肠内营养组患者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组显著缩短,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其机体营养及免疫状态,促进术后胃肠功能蠕动,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胃肠手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来自我院的40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进行随机的分两组,对实验组的患者在24h后使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手术后肛门排气、恢复饮食的时间、排便时间以及生化指标和不良反应等,并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在手术后恢复肛门排气的时间要比对照组的患者提前12h,实验组的患者排便时间要比对照组的患者提前16h,恢复饮食的时间要提前13h。生化指标两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胃肠手术后对患者早期的使用肠内营养能够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尽早的恢复饮食对营养状况及时的改善也是临床手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莉  陈景伍  吴彩娣 《淮海医药》2009,27(3):260-261
目的探讨足底热敷按摩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肛门排气的影响。方法选择胃肠道手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术后6 h后无恶心、呕吐生命体征平稳即给足底热敷按摩,每日2次,每次10 min。对照组则按腹部手术后常规护理。结果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腹胀发生率、应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χ^2值分别为10.8、12.3,P值均小于0.01),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足底热敷按摩可促进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提前,预防术后腹胀,使正常饮食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缓解腹腔镜术后患者腹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在本院妇科实施腹腔镜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腹腔镜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组2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肠蠕动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干预组术后腹胀发生率24%,对照组术后腹胀发生率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2.40±3.97)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5.04±4.28)h,对照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20.19±3.67)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6.12±3.30)h,两组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腹腔镜术后惠者腹胀的发生,有效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于术后20 h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2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早,住院时间短,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加快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和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胃肠手术后惠者61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组(EN组30例)和肠外营养(Parentral Nutrition)组(PN组31例),EN组术后24h即开始用复尔凯800型输液泵输注百普力。PN组采用标准的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体重情况、离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反应症状、生化指标等。结果 EN组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提前14h,排便时间较PN组提前16h,恢复饮食时间提前14h,EN组术后体重下降幅度明显优于PN组。离床活动时间较PN组提前24h,生化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胃肠手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促进肠功能尽快恢复,提前进食时间,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是临床手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后肠内营养的早期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将60例胃底贲门癌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等指标。结果EN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较PN组提前(P〈0.05)。结论全胃切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积极主动的护理是确保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陈燕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219-222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温水足浴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后腹胀发生情况、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胃肠开始蠕动时间.结果 对照组出现腹胀31例,腹胀发生率为20.7%;观察组出现腹胀6例,腹胀发生率为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胃肠开始蠕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5.24 ±4.87)h与(23.64±6.12)h、(7.61±2.43)h与(11.20±4.4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温水足浴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腹胀发生情况,缩短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胃肠开始蠕动时间,有效帮助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杨芮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439-440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场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排空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浆前白蛋白以及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李疆 《中国药业》2013,22(3):31-31
目的探讨胃癌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并给予患者细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胃癌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分为肠外营养(PN)组、肠内和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结果PN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EN—PN组(P〈0,05)。EN—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问及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胃癌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并给予细节护理,能改善患者术后一般状况和提高免疫功能,加快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肠内营养在胃肠道大手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胃肠道大手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187例胃肠道大手术后患者术后第一日经鼻(胃)肠营养管开始行肠内营养,对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营养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7例患者2例自动出院,其余185例治愈出院,排气时间(68.1±12.3)h,排便时间(81.4±7.2)h,住院时间(13±5)d。腹胀或腹泻5例,切口感染6例,吻合口瘘3例,胃瘫2例。结论胃肠道大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是必要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 对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44例全胃切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手术并发症无明显差别,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早于肠外营养组,住院费用少于肠外营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全胃切除术中早期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支持不但能对术后康复起到有效促进作用,且较肠外营养更为方便、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方法对于胃肠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86例胃肠肿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肠内营养支持)和对照组43例(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体质量、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状况指标变化,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用时、肛门排气用时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营养支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有明显提高,实验组患者术后体质量、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对照组,手术后肛门排气用时、胃肠功能恢复用时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语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胃肠肿瘤患者而言,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进术后胃肠恢复,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86例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其中营养组108例,于术中将肠内营养管置入空肠起始处,术后24 h予以肠内营养,维持7~10 d,患者能较正常进食糊食或半流质后停止;对照组78例,术后常规行静脉营养治疗,胃肠蠕动完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分别于术前1日和术后第8日测量患者体质量,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记录肛门排气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肛门排气时间营养组为(48±4)h明显少于对照组(72±6)h(t=2.236,P<0.05);营养组术后在胃肠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体质量维持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轻(均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其临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