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张娟  彭六保  徐萍 《中南药学》2009,7(9):711-712
心包积液常由心包疾病或某种全身疾病所致,国内报导以结核性心包积液居多,其次为非特异性、肿瘤性心包积液等[1]。部分患者的心包积液病因可被全身表现所掩盖而难以识别,故对这类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会存在一定困难。房颤是指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对这类患者除抗心律失常外,防止血栓的形成是另一个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郑龙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27-1028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房颤是引起血栓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心房扑动或颤动(房扑或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日渐减少。而高血压已成为房扑房颤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心房纤颤的流行病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外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其患病率在1%左右,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1]。目前,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亦呈逐渐增高之势。房颤本身通常不是一种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但房颤对人群死亡率、致残率的影响非常显著。房颤可引起心悸、头晕、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等不同的临床症状,且由房颤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房颤已成为21世纪新的心血管流行病,并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加强对房颤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由此而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Framingham研究显示: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房颤组比非房颤组的脑卒中危险增加5.6倍[1].  相似文献   

6.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的内科治疗仅能暂时地逆转病期较短的房颤,且需持续用药;而对合并其它心脏疾患需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房颤效果很差,基本不能使心脏血流动力学恢复到正常状态。约33%的房颤发生血栓栓塞,而其中75%致脑栓塞,房颤引起的脑栓塞60%会导致严重的永久性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属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约为1%,随年龄而增加,且男性高于女性。房颤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有较高的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危险,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1]。因此通过合理的抗血栓治疗来预防房颤血  相似文献   

8.
最常见的持久性心律失常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它增加卒中、死亡危险,预计今后40年,此种病人的人数将增加1倍。目前上市的抗心律失常药疗效有限,而且副作用严重,主要是致死性室性心律不齐。调节缝隙连接的抗心律失常肽,代表新一类抗心律失常药,其作用是增加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通讯。rotigaptide是合成的抗心律失常肽的类似物,可以预防代谢应激引起的心房传导速度(CV)减慢和迅速逆转CV。在狗缺血性房颤模型和慢性心房扩大引起的房颤模型上,该药有明显抗心律失常效应,且安全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33例化脓性心包炎患者,其中28例(87.5%)发病前有原发感染灶。单纯心包穿刺治疗1例,心包引流术17例,引流后4例发生心包缩窄而再行心包切除术。引流组死亡2例。一期心包切除术14例,无死亡。认为该术是一种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缩窄心包炎的术前准备、手术径路及心包切除范围等,分两组进行分析。Ⅱ组术前应用洋地黄,不输血,正常饮食;Ⅰ组术前不用洋地黄。结果显示洋地黄制剂对降低术中、术后心律失常,预防心功能不全有良好作用。作者认为,采取左前外侧切口,不横断胸骨,具有简便、显露手术野充分的优点,能满意完成手术。心包切除范围主要为心室大部及心尖部心包。并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但也有部分房颤目前不能检出任何心脏异常。房颤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可丧失窦性心律时心缩搏量的20%-30%,并易发生血栓栓塞,从而增加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房颤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可以引起运动耐力下降、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血栓栓塞和心衰等并发症。本文通过观察钙离子拮抗剂药物维拉帕米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治疗效果,以探讨维拉帕米在阵发性房颤中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扬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7):531-532
主持人谢扬:心房颤动(房颤)是心房电活动不受窦房结支配,被心房快速、杂乱和无序的电活动替代,心房肌呈无效收缩,相应心室出现无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持续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以引起多种严重的临床后果,但对其治疗却又落后于其他心律失常。进行对房颤的讨论旨在加强这方面的关注。 张向隆医师:房颤在人群中总患病率为0.15%~1.0%,大约占成年人群的4%,男性稍多于女性。在美国因房颤而住院数从1984年的110000人次增至1994年的270000人次,也没有将中风或心衰等房颤并发症引起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约占以心律失常入院患者的1/3.在许多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可以发现1个或2个以上发放快速冲动的局灶组织,且绝大多数位于肺静脉内.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肺静脉结构,为无创观察房颤引起的心房、肺静脉结构改变,以及引导房颤消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包积液髟响心脏舒缩功能,严重时可产生心包填塞,也可因处理不当变成慢性心包积液或心包缩窄。本介绍早期心包置管引流治疗急性心包积液,清除积液迅逮彻底一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病因多为器质性心脏病,特发性房颤很少见。在治疗中常常会遇到难以转复或控制的房颤,用药中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应该引起重视,现将我们治疗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1 奎尼丁和西地兰联合用药转复房颤,造成严重窦性停搏,阿斯氏发作。 1.1 病历摘要,患者男,70岁,住院号64519患者因冠心病、阵发性房颤于1992年6月29日入院。经扩张冠脉、营养心肌治疗无好转,采用西地兰静推,开始转复有效,后来药效不佳,房颤长时间不  相似文献   

17.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较难纠正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房颤的转复是当前人们关注和积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房颤以及药物复律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宁 《华北国防医药》2000,12(4):229-233
社会的老龄化使心房颤动(房颤)患增多,房颤不仅降低患生活质量,降低心脏功能,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致残致死率高的血栓栓塞症,因此房颤已非一般心律失常,而是一亟需解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或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主要表现为“心跳异常的紊乱”致使心输出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40岁以上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发病率约为2‰。超过60岁的人群有1%发现房颤,年龄大于69岁房颤的发生率超过5%,8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达10%。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临床上遇到的房颤患者势必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20.
<正>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心肌病等非瓣膜病[1,2]。房颤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也会引起心脏和大动脉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超声则有助于早期定性和定量评估上述变化。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2009-09—2012-03在门诊及住院的140例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瓣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