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子关系诊断(PCRT)》及《心理健康测试(MHT)》对569名中小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有42%-90%的家庭分别存在各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拒绝,干涉,溺爱,盲从,矛盾,不一致等。将教育方式良好及不良家庭进行比较,不良家庭中学生焦虑检出率显增高,以拒绝,过严,期待型为显(P<0.01)。不良家庭学生行为问题量表分均值显高于良好家庭(P<0.01)。结论 不良教育方式易使儿童少年出现各种情绪行为问题,神经症状,学业不良和反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进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865-866
1概述笔者从事发育和行为儿科诊疗工作多年,近年来发现害怕上学和拒绝上学的儿童少年病例明显增多。具体而言,导致这类儿童出现病症的原因复杂而繁多,但当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引发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国内学界通常认为,学校或幼儿园恐怖症可导致儿童拒绝上学。近年来的  相似文献   

3.
睡眠状况与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周末睡眠社会时差等睡眠问题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4-5月采用立意抽样按照街道—学校类型—学校3个阶段在深圳市宝安区辖区内6个街道选取14所学校,对30 188名1~12年级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心理行为问题评定采用父母版与学生版困难与长处问卷进行,夜间睡眠时间、周末上床和起床推迟时间、午睡情况等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成长轨迹及健康指数调查问卷》。调整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学习成绩、学习负担和噪声等混杂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强度(OR值)及其95%CI结果 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睡眠不足分别占90.4%、90.1%、98.2%和98.4%,有19.9%的学生不午睡,19.6%的学生周末推迟起床时间≥2 h,35.1%的学生晚上不固定时间睡觉,15.5%的学生每天不固定时间起床。与夜间睡眠时长8~9 h相比,小学低年级学生夜间睡眠时长≤7 h、7~8 h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睡眠时间>9 h与心理行为问题呈负向关联;小学高年级学生夜间睡眠时长≤7 h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初、高中生夜间睡眠≤6 h者心理行为问题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53(1.85~3.47)、2.41(1.11~5.25),而夜间睡眠>9 h者心理行为问题也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37(1.40~4.01)、5.38(1.79~16.1)。与午睡时间0.5~1 h相比,不午睡及午睡时间<0.5 h都是中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午睡时间1~2 h还是高中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早上不固定时间起床、晚上不固定时间睡觉、周末推迟起床≥2 h是中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周末夜间推迟入睡≥2 h,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OR值(95%CI)分别为2.07(1.45~2.97)、1.57(1.09~2.26)、2.66(2.06~3.44)、2.48(1.96~3.15)。结论 儿童青少年夜间睡眠不足、不午睡以及睡觉与起床时间不固定与心理行为问题呈正向关联,但夜间睡眠长也是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同时,睡眠的社会时差增加了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小学低年级学生周末入睡推迟0.5 h即与不良心理行为增加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8~14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和社会化,严重的可能导致反社会行为及违法犯罪[1]与成年期的精神障碍[2].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儿童行为问题已有明显增长趋势:1993年我国4~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3],1998年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4],2005年北京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4%[5],2006年沈阳市城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0.8%[6],2008年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9.19%[7].笔者对浙江省8~14岁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为儿童心理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哮喘儿童个性和行为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eklist,CBCL)对42例哮喘儿童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的个性和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哮喘儿童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45.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哮喘儿童易出现行为问题,提示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可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6.
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SR)是儿童、青少年因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导致上学发生困难,并出现回避上学行为的一种心理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发病率越来越高。SR不仅干扰了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而且可能扰乱患儿家庭及其社会功能。所以早期预防和干预非常重要。该文综述了SR发生、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为SR的早期预防、干预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拒绝上学(SR)是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儿童不愿上学或对学习、学校不感兴趣,甚至完全拒绝去学校。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大多数拒绝上学儿童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对其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产生广泛且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综述儿童拒绝上学的定义、评估方法、病因、治疗及预后,有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探究拒绝上学儿童的病因并及时地进行评估与干预,帮助其改善临床结局,尽早重返校园。  相似文献   

8.
儿童品行问题是指具有反复和持久性的侵犯他人权利,违反相应年龄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行为.品行问题儿童可表现出说谎、偷窃、不服从等违反身份的行为,也可表现出打架、破坏公务、虐待动物等攻击行为[1],若不重视、未经干预治疗,可发展为品行障碍,并可进一步发展为青少年违法犯罪[2].品行问题原因复杂,涉及生物、社会及家庭等诸多因素[3],而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4].据统计,在欧美国家儿童品行问题发病率为4%~10%.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机制加剧,近年来儿童品行问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5].为探讨家庭环境与儿童品行问题的相关性,笔者采用现况调查法研究家庭环境各因素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希望能为儿童品行问题的预防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从而降低儿童品行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与行为问题的配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肥胖儿童在社会适应及行为方面是否校非肥胖儿童存在更多的问题。方法:应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04名9~11岁的肥胖儿童及1:1配对的104名一般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率(24.0%)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8.7%)(P<0.01)。行为问题的表现存在性别差异,肥胖男孩以抑郁和社交退缩为主,肥胖女孩以体诉和违纪为主。结论:肥胖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的发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杜岸政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136-1138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是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1-3].家庭环境的良好状况综合体现于家庭功能执行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障碍、疏离感、问题解决能力及青少年犯罪与儿童的家庭功能显著相关[4-7].家庭功能执行良好有助于降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改善家庭功能有助于减弱和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6,8]. 家庭功能执行的有效性与家庭结构、父母的婚姻状态、经济收入有关[9],更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心理特质有关.本研究选择了父母自我分化作为研究变量,希望通过揭示父母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及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关系,为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韩红  程南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7):1116-1120
近年来,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发性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关注的焦点.共发性(co-occurrence)作为发展心理学的概念,是指同一个体在同一时间点具有2种及以上的精神病理状况[1].在精神卫生领域,共发性用共病(comorbidity)代替[2-3].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儿童共发性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4-9].与单一问题行为相比,共发性问题行为对儿童身心健康、学业成就、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更消极的影响,增加物质滥用、违法犯罪甚至自杀等一系列不良发展结果的风险[10-16],并在不同的功能领域造成更高水平的心理社会损害,甚至给社会发展带来破坏性后果.本文将综述儿童问题行为同型共发和异型共发在发生率、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基于P因素模型及网络分析的方法解释儿童问题行为共发性的原因,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胡敏  静进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509-512
儿童行为问题(childhood behavior disorders)通常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1]。尽管许多研究者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行为问题的概念至今尚未统一,其作为心理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3.
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能对儿童的心理咨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 stran,EMBU)、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症状白评量表(SCL-90)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79名、女102名)进行测评。【结果】男女生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比较发现父亲的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和过度保护(F6),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M1)、惩罚严厉(M2)、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M3)因子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和〈0.01),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6%,进一步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惩罚严厉(F2)对儿童行为问题具有预测作用,拒绝否认(F5)对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预测作用。【结论】某些不适当的父母养育方式特别是父亲的严厉和拒绝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及智商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症对儿童心理行为及智商的影响。方法 应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对单纯性肥胖组的对照组儿童各182名(年龄7-14岁)进行了心理行为的智商的测试。结果:肥胖组心理行为总得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与对照组总平均适应行为商数(ADQ)分别为125.63与17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言语智商(IQ)、操作智商(IQ)及总智(IQ)肥胖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心理障碍并且影响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美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朝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911-1913
目的:了解中美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特点,为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6~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中国淄博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现患率19.1%。检出率高的因子是强迫-冲动、多动、抑郁、攻击性行为等。比较中、美儿童的CBCL得分发现中国儿童在社会能力总分、行为问题某些分量表(尤其在内隐性行为问题上)的得分均高于美国儿童;抑郁、交往不良分量表得分低于美国儿童。结论:我国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不容乐观,必须尽快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6.
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生态移民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儿童2 653名、移居地儿童3 174名和原居地儿童2 334名。由家长完成Achenbach行为问题量表和自编生态移民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问卷。结果 生态移民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8.8%(765人),原居地儿童为24.2%(564人),移居地儿童为19.3%(611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547,P<0.012 5)。生态迁移影响回族儿童行为包括6—11岁男童交往不良、抑郁、强迫、违纪、攻击性因子,12~16岁男童交往不良因子,女童不成熟性多动、违纪、攻击性行为和残忍因子。生态迁移对汉、回两族儿童行为问题共同的影响因素及其OR值(95%CI)分别为剖宫产出生[1.863(1.144~3.035),2.979(2.067~4.293)]、儿童生理缺陷[1.730(1.087~2.751),2.552(1.649~3.950)]、家庭收入以耕种土地为主[1.272(1.066~1.518),1.212(1.033~1.422)]、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0.709(0.539~0.932),0.698(0.542—0.898)]、父母愉快时间较多[0.710(o.613~0.82I),0.826(0.718~0.949)];而生长过程中有重大疾病[1.794(1.163~2.767)]、父母患有慢性疾病或残疾[1.463(1.061—2.016)]仅影响汉族儿童;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1.583(1.078~2.325)]、父母经常饮酒[1.557(1.019~2.379)]、父母外出工作半年以上[1.494(1.197~1.864)]、父母对移居后生活满意度较高[0.813(0.700~0.945)]、儿童年龄较大[0.939(0.889~0.991)]仅影响回族儿童。结论 生态移民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回族儿童心理健康受生态迁移影响较大,回、汉两族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产生异常恐惧、强烈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儿童期焦虑障碍的特殊类型。国外研究者发现学校恐惧症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生率约有5%[1],并且可发生于所有学龄期儿童,尤其是5~7岁和10~12岁。学校恐惧症的临床表现以拒绝上学为突出症状,伴有焦虑、抑  相似文献   

18.
曲阜市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及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桂新  蔡永安 《中国校医》1998,12(3):186-187
关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发达国家报告其检出率已达5%-30%[2],且儿童行为问题呈逐年增长趋势,故已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探讨我国农村儿童行为问题的状况及影响模式,我们于1997年2-7月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在曲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滕州市儿童骨折发生的环境与心理行为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1~ 1 2月滕州市驻地 3处医院因骨折住院治疗的 6~ 1 1岁儿童 60例 ,按照 1∶1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影响骨折发生的环境与心理行为因素采用逐步分层分析法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无有益于身心健康爱好、多动、攻击性、违纪和躯体 5种因素是影响儿童骨折发生的环境与心理行为因素。 [结论 ]环境与心理行为因素影响儿童骨折的发生 ,为了预防骨折伤害 ,家庭、学校应注意对儿童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爱好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个性、行为特征及心理行为有无异常。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58例哮喘患儿和45例健康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哮喘患儿性格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量表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行为问题检出率亦高于对照组,尤其表现为社交退缩、交往不良、抑郁等方面。结论哮喘患儿受疾病的折磨和长期治疗,易产生行为问题、个性缺陷,应尽旱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