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抽取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颈总动脉内膜厚度(IMT)将其分为重度粥样硬化组(n=32)、轻度粥样硬化组(n=33)、单纯脑出血组(n=31),另选取3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组。对比四组生化指标水平、颈动脉血管病变影响因素及不同类型斑块患者hs-CRP及Hb A1c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四组空腹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Hb A1c、IMT、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脑出血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s-CRP、Hb 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粥样硬化组及轻度粥样硬化组hs-CRP、Hb A1c、IMT、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度粥样硬化组hs-CRP、Hb A1c最高;IMT与hs-CRP、Hb A1c呈正相关;hs-CRP、Hb A1c、IMT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软斑患者hs-CRP及Hb A1c水平明显高于溃疡斑、扁平斑、硬斑患者(P<0.05)。结论 hs-CRP及Hb A1c均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新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入选新疆维吾尔族184例、哈萨克族133例与同期住院的内地汉族429例三组ACS患者,登记所有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特殊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年龄、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均显著高于汉族组(P均<0.01);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的吸烟病史和吸烟量均显著少于汉族组(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0 mmHg、总胆固醇>5.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l/L和尿酸>416.5μmol/L的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均显著高于汉族组的发生率(P均<0.01);空腹血糖>5.6 mmol/L汉族组显著高于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内径>35 mm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均显著高于汉族组患者(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ACS患者与内地汉族患者临床特征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维吾尔和哈萨克族35岁及以上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维吾尔和哈萨克族3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颈动脉IMT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5岁及以上人群的颈动脉IMT汉族为(0.0761±0.0283)cm,维吾尔族为(0.0663±0.0262)cm,哈萨克族为(0.0781±0.0274)cm,不同民族之间的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汉族颈动脉IMT男性为(0.0807±0.0288)cm,女性为(0.0717±0.0270)cm(P<0.01);维吾尔族颈动脉IMT男性为(0.0706±0.0270)cm,女性为(0.0633±0.0252)cm(P<0.01);哈萨克族颈动脉IMT男性为(0.0794±0.0280)cm,女性为(0.0768±0.0268)cm(P<0.01).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维吾尔和哈萨克族人群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踝臂指数与颈动脉IMT相关(r值分别为0.176,0.168,0.167,0.053,0.097和0.067,均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的颈动脉IMT大于汉族和维吾尔族.IMT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踝臂指数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and the correlated risk factors in Han, Uygur, Hazakh residents over 35 years old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Method Cross-sectional and cluster sampling random selected method was carried out for residents over 35 years old in Han, Uygur, Hazakh population of Xinjiang to investigate IMT and correlated risk factors. Results IMT of Han, Uygur, Hazakh residents over 35 years old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as (0. 0761 ± 0. 0283 ) cm, (0. 0663 ± 0. 0262) cm, and (0. 0781 ± 0. 0274 ) cm,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various nationality( all P <0. 05 ). IMT was thicker in male Han people than in female Han people [(0. 0807 ± 0. 0288 )cm vs. (0. 0717 ± 0. 0270 ) cm, P < 0. 01] and in male Uygur than in female Uygnr residents [(0. 0706 ±0. 0270)cm vs. (0. 0633 ±0. 0252)cm, P <0. 01]and in male Hazakh and female Hazakh residents [(0. 0794 ± 0. 0280) cm vs. (0. 0768 ± 0. 0268 ) cm, P < 0. 01].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 r = 0. 176, P < 0. 05 ),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 r = 0. 168, P < 0. 05 ),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 r = 0. 167, P < 0. 05 ), fasting blood glucose ( r = 0. 053, P < 0. 05 ), total cholesterol(r = 0.097,P < 0.05) and ankle brachial index (r = 0.067, P < 0.05)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MT.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IMT was thicker in Hazakh residents than in Han and Uygnr residents. IM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know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cluding age,systolic blood pressure,diastolic blood pressure,fasting blood glucose, total cholesterol and ankle brachial index level.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与血压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分析300名非糖尿病的心脏科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以颈动脉超声确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 mm 或粥样斑块形成均认为颈动脉超声阳性。结果颈动脉超声阳性组的空腹血糖、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门、收缩压(SBP)均显著高于1阴性组,而两组间舒张压(DBP)无显著差别。而随着糖基化血红蛋白 A1c(HbA1c)或 SBP 的增高,颈动脉超声阳性的患者比例也有明显的增加。在 SBP 相似的悄况下,随着 HbA1c 的增高,颈动脉超声阳性的患者比例也有显著的增加。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HbA1c 即使有轻度增高也是颈动脉超声阳性的独立预测因子(OR=4.1,P=0.009),且其作用独立于性别、体质量指数、SBP、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 C 反应蛋白、空腹血糖、2 h 血糖。结论非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的轻度升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增加有关,且这种作用独立于其他血精指标及多重危险因素。SBP 与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  相似文献   

5.
新疆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群食物中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与多食蔬菜水果的维吾尔族相应人群比较,其甘油三酯水平较低,胆固醇水平正常;与维吾尔族人群比较,哈萨克族人群的2型糖尿病检出率低,且年龄偏高,有较多的异常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中Kell血型系统抗原分布情况,了解此3组人群中Kell血型的基因频率和遗传规律。方法:对就诊的1 866例患者,用抗-K和抗-k血清,试管法和抗人球蛋白检测卡,鉴定红细胞Kell血型系统抗原。结果:1 866例中汉族574例,维吾尔族1 051例,哈萨克族241例,其Kell(K/k)血型抗原频率分别是K=0.001 7、k=0.998 3;K=0.023 8、k=0.976 2;K=0.016 6、k=0.983 4,3组人群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法则,具有恒定性。结论: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Kell血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自具有独特而稳定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新疆汉、维、哈民族血脂水平,了解其血脂水平分布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市、呼图壁县、托里县、托克逊县、和田市、喀什市为调查点,收集年龄18~70岁的汉、维、哈居民共2 585人,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 (1)所调查人群中共有1 474人符合血脂异常诊断。其中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最多,占61.5%;其次是混合型血脂异常,占27.5%;高TG血症占6.4%;高TC血症最少,仅占2.2%。(2)汉、维、哈民族血脂水平的比较:TC及TG水平,汉族与维吾尔族明显高于哈萨克族(P0.05);HDL-C及LDL-C水平比较,哈萨克族HDL-C水平最高,其次为汉族,维吾尔族HDL-C水平最低,哈萨克族LDL-C水平最低,维吾尔族LDL-C水平最高(P0.05)。(3)汉、维、哈民族不同性别血脂水平比较:汉、维、哈民族TG水平男性均高于女性,HDL-C水平女性均高于男性(P0.05);维吾尔族女性的LDL-C水平高于汉族女性(P0.05)。(4)汉、维、哈民族不同年龄段血脂水平比较:汉、维、哈民族TC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呈递增趋势(P0.05)。结论不同民族血脂水平存在差异。与哈萨克族人群相比,汉族与维吾尔族TC、TG、LDL-C水平较高,而HDL-C水平偏低。差异可能与性别、年龄、生产方式、饮食结构、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哈萨克族及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生化指标及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的差异。方法入选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阜康市、喀什、塔城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哈萨克族患者332例,维吾尔族246例。测定两组血生化指标、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及立位AngⅠ、AngⅡ、醛固酮水平,比较两民族间差异。结果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血钾、血钠、血钙、1,25(OH)_2D_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维吾尔族(均P0.05)。两民族患者立位AngⅡ、醛固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哈萨克族立位AngⅠ水平低于维吾尔族[1.57(1.01~3.14)比1.81(1.12~3.29)μg/L,P0.01];在年龄≤40,40~60,≥60岁亚组,哈萨克族AngⅠ均低于维吾尔族。相关分析显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AngⅠ呈负相关(r=-0.140,P0.05),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AngⅠ呈正相关(r=0.293,P0.05)。结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立位AngⅠ水平低于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两民族间AngⅡ、醛固酮水平无差异。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AngⅠ呈负相关,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Ang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1,5-无水葡萄糖醇(1,5-AG)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按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将其分为2组,Hb A1c7%组和Hb A1c≤7%组。分别检测患者身高、体重、空腹血糖、Hb A1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1,5-AG、低密度脂蛋白,并计算体重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CIMT厚度大于正常对照组,血清Hb A1c含量大于7%组较小于等于7%组CIMT厚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且CIMT与Hb A1c含量正相关,1,5-AG含量与CIMT厚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升高与1,5-AG含量降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子,参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空腹糖耐量异常(IF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增加或者两者同时具有是否能预测老年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满足条件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比较基线IFG[空腹血糖(FPG)100~125 mg/dl]及Hb A1c增加(Hb A1c 5.7%~6.4%)的研究人群在随访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计算在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体力活动后,观察IFG、Hb A1c与随访发生糖尿病的关系。结果在607例研究人群中(平均年龄66.2岁,男性41.8%),经过5年的随访有29例进展为糖尿病。在调整后的Cox回归分析中,基线IFG人群相比于基线FPG100 mg/dl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RR为4.303(3.119~5.936),而基线仅Hb A1c增高人群相比于Hb A1c5.7%的人群,其发生糖尿病的RR值为2.648(2.117~3.314)。而同时考虑IFG、Hb A1c后,仅有IFG的人群、仅Hb A1c增高的人群、同时合并IFG、Hb A1c增加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3.603(2.526~5.137)、5.646(3.964~6.751)、10.098(6.160~16.551)。结论老年人群同时患有IFG、Hb A1c增加,其随后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也增加。如果同时检测FPG、Hb A1c有助于筛查有糖尿病高危风险的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了解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RhD阴性及其表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7-11—2018-10随机体检及住院患者28 681例,进行RhD抗原检测,同时对RhD阴性样本进行E、c、C、e抗原鉴定,统计各民族RhD血型抗原及RhD阴性样本表型分布情况并计算其基因频率。结果:初筛RhD阴性抗原频率汉族0.74%、维吾尔族5.92%,哈萨克族1.74%、回族0.53%、柯尔克孜族1.25%;D变异型汉族0.14%、维吾尔族0.37%,哈萨克族0.25%、回族0.05%、柯尔克孜族0;Del占初筛的比例汉族15.71%、维吾尔族5.38%,哈萨克族8.33%、回族0、柯尔克孜族0;基因组合体频率dce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dCe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dcE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dCE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RhD阴性样本E,c,C,e抗原及表型基因频率分布均具有各自的特点,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结论:本次研究发现新疆地区各民族Rh血型系统具有不同特点,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人群RhD抗原阴性者均高于其他省份,D变异型及Del型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今后可进一步研究,丰富本地区输血学资料,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心内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临床可疑冠状动脉疾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病例1321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三组,其中汉族695例,维吾尔族523例,哈萨克族103例.结果 (1)三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累及血管依次为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和左主干.(2)三组男性三支病变及双支病变比例均高于女性,单支病变低于女性.(3)哈萨克族患者三支病变(37.78%)高于维吾尔族(37.26%)和汉族患者(33.11%),哈萨克族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为32.25%和27.12%,维吾尔族为33.92%、28.74%,均低于汉族患者(分别为34.78%和28.94%).结论 (1)男性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较相同年龄段女性重.(2)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冠心病患者的三支病变的发病率均较汉族高,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均较汉族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的超声表现。方法 10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选择100例无糖尿病史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IMT变化情况。并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IMT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IMT、弹性条数(Ep)及硬化程度(β)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软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硬斑最少,对照组硬斑例数最高,其次为软斑,混合斑数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中膜变化组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内中膜无变化组(P<0.05)。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Hb A1c、FPG水平升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且软斑比例更高,高龄、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可以促进老年糖尿病患者IMT变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中CD4~+、CD8~+T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及特点,探讨PD-1所参与的免疫调控功能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患者中汉族房颤患者(汉族房颤组)、哈萨克族房颤患者(哈萨克族房颤组)与非房颤(汉族与哈萨克族)患者(汉族对照组、哈萨克族对照组),每组50例。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入选人群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表面PD-1阳性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特点。结果在CD4~+T淋巴细胞中,汉族房颤组PD-1阳性表达率低于汉族对照组(5.14±2.39 vs 9.94±2.50,P0.05);哈萨克族房颤组PD-1表达水平低于哈萨克族对照组(9.10±2.92 vs 15.47±4.99,P0.05);哈萨克族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PD-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汉族对照组(15.47±4.99 vs 9.94±2.50,P0.05)。在CD8~+T细胞中,汉族、哈萨克族房颤组和对照组间PD-1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哈萨克族房颤组和对照组PD-1的表达水平均分别高于汉族房颤组和对照组。在不区分民族的统计分析中,房颤组CD4~+T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7.12±3.32 vs 12.71±4.81,P0.01),在CD8~+T淋巴细胞中两组间无显著差异(4.23±2.31 vs 3.81±2.04,P0.05)。结论房颤患者CD4~+T细胞PD-1表达水平低于无房颤人群,汉族人群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低于哈萨克族人群,哈萨克族较低的房颤患病率可能与高PD-1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护骨素(OPG)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作为病例组(T2DM组),4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NC组)。应用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ELISA法检测血浆血清OPG含量。结果与NC组相比,T2DM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MT及血清OPG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颈动脉IMT与血清OPG均有相关性。T2DM组血清OPG与IMT、FPG、Hb A1c、HOMA-IR具有线性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与年龄、收缩压(SBP)、血清OPG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年龄、(SBP)与血清OPG是影响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9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53例(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68例(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77例(C组)。三组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记录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的监测结果。结果三组收缩压、舒张压、FPG、TC、HDL-C、LDL-C、Hb 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BG、MAGE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的非糖尿病患者275例,按照HbA1c水平以三分位法分为低水平组(HbA1c≤5.6%,n=103例),中水平组(HbA1c:5.6%-5.9%,n=93例),高水平组(HbA1c〉5.9%,n=79例)。颈动脉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正常对照组(IMT≤0.9mm),轻度增厚组(IMT0.9mm-1.2mm),明显增厚组或斑块形成组(IMT〉1.2mm)。分析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HbA1c高水平组中IMT〉1.2mm者共56例,占70.9%,比例大于中水平组(64例,占68.8%),大于低水平组(67例,占65%),但无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心梗史、病变支数、空腹血糖、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BMI(体重指数)等因素后,HbA1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厚度无显著关系。结论在非糖尿病的冠心病人群中,HbA1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厚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Klotho基因G-395A位点多态性与华中地区老年(年龄≥60岁)汉族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78例华中地区老年汉族患者,根据IMT分为IMT增厚组(IMT≥1 mm,132例)和对照组(IMT1 mm,146例),分别检测各组血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并用Taq Man基因探针法检测各组Klotho基因G-395A位点的基因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MT增厚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降低,AG基因型无明显差异。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G等位基因频率与IMT增厚存在相关性,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Klotho基因G-395A位点多态性与华中地区老年汉族人群颈动脉IMT具有相关性,G-395A多态性有可能作为颈动脉IMT增厚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正常的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存在联系。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1 065名老年人,其中男320名,女745名,平均年龄71. 8岁。纳入研究的老年人的空腹血糖均低于100 mg/dl(5. 6 mmol/L)且HbA1c水平低于6.5%(48 mmol/mol),既没有心血管疾病史,也没有2型糖尿病史或降糖药物服用史。颈动脉粥样硬化通过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评估病情。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HbA1c与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除外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影响外,血清HbA1c水平与颈动脉IMT正相关(β=0. 020,P=0. 045)。然而,空腹胰岛素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与颈动脉IMT无关。结论在正常空腹血糖的老年人群中,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高水平的HbA1c是评估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1年至2015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0例,入选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人群405例作为对照。依据研究对象的民族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分为4组:维吾尔族高血压组(n=206),维吾尔族对照组(n=202),汉族高血压组(n=214)和汉族对照组(n=20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Hcy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民族内比较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高血压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cy水平高,叶酸(FA)水平低,颈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间比较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间年龄、性别、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A、维生素B_(12)、Hcy水平、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年龄、TC、LDL-C、SBP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年龄、TC、LDL-C、SBP、Hcy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结论高Hcy血症、年龄、TC、LDL-C是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