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旨在获得高纯人Jo-1抗原(即组氨酰-tRNA合成酶)。方法:利用RT-PCR从人胎盘总RNA中获得Jo-1的编码基因,并分别用IMPACT-CN和pMAL系统的pTYB11、pMAL-c质粒,构建了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ER2566、BL21。结果:经筛选与鉴定,得到阳性重组子诱导表达后均获得Jo-1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显示,这两种融合蛋白都具有Jo-1抗原特异性,即仅与含Jo-1抗体的多肌炎和皮肌炎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反应,而与正常人以及188例含有其他自身抗体(分别为RNP阳性、Sm阳性、Ro/La阳性和RNP/Ro阳性)的患者血清均为阴性反应。结论:在两种表达载体中,pMAL-c-Jo-1的表达量超过菌体蛋白的50%,而且以可溶性形式存在,有利于分离纯化,为临床检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P蛋白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意义。方法:以含有核糖体磷酸蛋白P0、P1、P2全序列的合成蛋白作为抗原, 采用欧盟斑点法(EUROblot), 测定 150份SLE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 并分析其与其他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NP抗体等), 以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50份患者血清中, 有 36例(24% )抗P蛋白抗体呈阳性。抗P蛋白抗体阳性组肾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而与皮肤、关节、血液及肝脏的损害无关, 也与病情活动指数 (DAI)不相关。抗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抗RNP抗体的阳性率相关。结论: SLE患者抗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欧美人群(13% )。该抗体与SLE患者的肾脏及中枢神经损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8年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浸润性乳腺癌石蜡标本417例和同时切除的正常乳腺组织石蜡标本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和比较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HMGB1蛋白的表达。分析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及胞质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乳腺癌中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率及胞质阳性率分别为80.8%(337/417)和16.8%(70/417),而其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分别为46.2%(12/26)和0。乳腺癌中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率和胞质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分别P<0.001,P=0.046)。(2)组织学级别高、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其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率明显更高(分别P=0.006,P=0.004,P<0.001),胞质阳性率也明显更高(均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为肿瘤组织学分级(OR=2.188,95%CI=1.078~4.443,P=0.030),而HMGB1蛋白胞质阳性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组织学分级(OR=3.031,95%CI=1.600~5.742,P=0.001)、ER(OR=0.129,95%CI=0.034~0.494,P=0.003)及TNM分期(OR=3.820,95%CI=1.042~14.001,P=0.043)。(3)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0.366,95%CI=0.138~0.972,P=0.044)。结论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及胞质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多项预后不良因素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抗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4.
采用线性免疫印迹法,对本院2012年至2014年非自身免疫性肝炎(non-autoimmune hepatitis,NAIH)(75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硬化(non-autoimmune cirrhosis,NAIC)(118例)、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332例)患者进行临床常用的两大类15项自身抗体(4项抗肝抗原与11项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进行检测,观察发生率并探索其在PLC中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三组非自身免疫性肝病(non-autoimmune liver disease,NAILD)(肝炎、肝硬化、肝癌)中发生率较高的自身抗体为抗线粒体M2型(AMA-M2)(5.3%、10.2%、6.6%)、抗SSA(4.0%、8.5%、7.2%)、抗着丝粒相关蛋白B(CENP-B)(4.0%、5.9%、3.0%),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分层分析,HBsAg阴性的PLC组抗AMA-M2、抗SSA、抗CENP-B,抗SSB、抗SLA/LP阳性发生率与HBsAg阳性的PL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甲胎蛋白(AFP)阴性(AFP20μg/L)PLC组中抗CENP-B抗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FP阳性PLC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PLC患者中,抗AMA-M2、抗CENP-B与AFP负相关;抗AMA-M2与前白蛋白、碱性磷酸酶及血红蛋白呈正相关;抗SSA、抗CENP-B与年龄呈正相关;抗SSA与白蛋白、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联合抗AMA-M2,抗CENP-B,抗SSA抗体可作为P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7,P0.05,95%CI 1.133-4.222)。本研究证实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的15种自身抗体在NAIH、NAIC、PLC之间无显著差异。AFP阴性、HBsAg阴性组中的PLC患者自身抗体发生率相对较高。抗AMA-M2,抗CENP-B和抗SSA抗体联合检测,可作为PLC的高危因素,但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T1-受体、α1-肾上腺素能受体(α1-受体)和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受体)自身抗体与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237例甲亢患者中包括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甲亢心组,n=46)及非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非甲亢心组,n=191),后者中又分为甲亢治疗组(n=106)和甲亢恢复组(n=85)。另选41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各组血清抗AT1、α1和β1-受体自身抗水平。结果:(1)237例甲亢患者抗AT1、α1和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65%(75/237)、27.85%(66/237)和23.63%(56/23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9.76%(4/41)、12.20%(5/41)和7.20%(3/41)(P均0.05);(2)甲亢心组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17%(24/46)和43.48%(20/46),明显高于非甲亢心组的26.70%(51/191)和24.08%(46/191)(P均0.05);而抗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进一步分析表明,甲亢心组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17%(24/46)和43.48%(20/46),明显高于甲亢治疗组的30.19%(32/106)和23.58%(25/106)以及甲亢恢复组的22.35%(19/85)和24.71%(21/85)(P均0.05)。而抗β1-受体自身抗体在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G蛋白偶联型AT1-受体、α1-受体和β1-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关,且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可能参与了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核糖体P蛋白(Rib-P)及亚型(Rib-P0、 P1和P2)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检测375例SLE患者血清中的抗Rib-P、 P0、 P1和P2抗体, 分析抗Rib-P系列抗体在SLE诊断中的意义.结果:(1)抗Rib-P、 P0、 P1和P2抗体的敏感性分别为:32.8%、 39.4%、 55.1%和37.4%, 特异性分别97.7%、 97.7%、 95.5%和94.9%.SLE患者血清中抗Rib系列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2)抗Rib-P0、 P1、 P2抗体在133例抗Rib-P抗体阴性的SLE中阳性率分别为18.0%、 36.1%和15.8%.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阴性的SLE中有20.3%~44.6%的抗Rib-P系列抗体呈阳性.(3)抗Rib-P0, P1, P2蛋白抗体中阳性组狼疮精神损害的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P<0.05).其中抗Rib-P和P2抗体阳性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抗Rib-P蛋白及亚型抗体均为SLE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该系列抗体对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诊断有参考意义, 并且与狼疮精神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少免疫沉积型新月体性肾炎患者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5年在我院治疗的少免疫沉积型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其中ANCA阴性患者45例(观察组),ANCA阳性患者49例(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患者血清AECA水平。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和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BVAS)分别为(41.08±9.43)岁和(15.03±3.8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发热、关节痛的比例分别为26.67%和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肾病综合征比例为48.89%,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ECA阳性率为4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63%(P0.05);观察组Ig G-AECA共识别7种蛋白,而对照组共识别11种蛋白,其中观察组抗90 k D抗体阳性率为13.33%(6/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02%(25/49)(P0.05);观察组抗76 k D抗体阳性患者出现皮疹的比例为100%,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抗200 k D抗体阳性患者BVAS评分为(18.02±2.51)分,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ANCA阴性少免疫沉积型新月体性肾炎患者血清存在不同的AECA,可能与某些临床表现有关;ANCA阴性和阳性患者AECA有所不同,两者临床表现的差异可能与AECA的不同有关,需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抗Ro-52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抗Ro-52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Ro-52抗体的115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抗Ro-52阳性和阴性MLD患者肝功和免疫学指标,对可能有相关性的血清学指标进行诊断试验一致性评价.结果 抗Ro-52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57例)、MH/PBC重叠综合征组(21例)的阳性率分别为32.43%、24.56%、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49,P>0.05).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anti-soluble liver antigen/liver-pancreas,anti-SLA/LP)在抗Ro-52阳性AIH组频率(58.33%)高于阴性组(16.00%)(x2=6.955,P<0.05),抗SLA/LP抗体在抗R0-52阳性AIH/PBC重叠综合征组频率(85.71%)高于阴性组(28.57%)(x2=6.109,P<0.05).抗Ro-52抗体和抗SLA/LP抗体结果有一致性(κ=0.466,P<0.05).AIH/PBC重叠综合征组抗Ro-52阳性患者IgG水平高于阴性患者(t=2.508,P<0.05).结论 抗Ro-52抗体在AIH、PBC和MH/PBC重叠综合征中的分布没有差别;抗Ro-52抗体与抗SLA/LP抗体检测结果有一致性;抗Ro-52抗体阳性M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IgG水平高于抗体阴性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VGKC)脑炎患者的磁共振(MRI)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011-10~2017-10的16例抗LGI1抗体阳性患者、4例抗Caspr2抗体阳性患者以及3例抗LGI1抗体阳性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患者的资料进行登记整理,采取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MRI影像的成像表现。结果:31.3%的抗LGI1抗体阳性的患者、50%的抗Caspr2抗体阳性患者以及所有抗LGI1抗体阳性合并抗Caspr2抗体阳性的患者头部MRI正常,异常的MRI影像学显示枕叶T2高信号、岛颞叶T2高信号、额叶T2高信号、海马T2高信号、小脑脚T2高信号,MRI正常的患者和MRI异常的患者年龄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表现与急性期临床特点,如精神行为异常(P0.05)、癫痫(P0.05)、记忆损害(P0.05)、睡眠障碍(P0.05)等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VGKC脑炎患者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以正常或轻微改变为主,与临床症状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殖免疫自身抗体多项检测和复查与不孕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生殖免疫自身抗体多项检测和复查与不孕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10例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抗卵巢抗体、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抗体、抗透明带抗体、抗滋养层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其中一项或多项抗体检测阳性的不孕患者进行治疗组与对照组复查比较和临床分析.结果 (1)单项抗体阳性的不孕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多数抗体转阴, 对照组为67.50%(54/80),治疗组为72.50%(58/8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少数抗体持续阳性或治疗后又反复的不孕症表现为反复自然流产;(2)多项抗体阳性的不孕症, 对照组抗体转阴为24.00%(6/25),治疗组为60.00%(15/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多项抗体阳性患者有72.0%(36/50)伴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临床表现为反复自然流产、宫内膜生长不良或排卵功能障碍.结论单项抗体持续阳性和多项抗体阳性可引起明显的生殖免疫系统紊乱,是造成不孕的主要原因,多项抗体检测和复查可帮助临床医生了解生殖免疫系统紊乱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