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明确I期后入路切除颈胸交界区神经鞘膜瘤的手术适应症。方法 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后入路肿瘤切除术:(1)有硬膜外占位;(2)经C_(6/7)、C_7/T_1、T_(1/2)椎间孔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的ASIA运动评分、肿瘤最大浸润范围及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结果共收治该类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1.1岁,28~74岁)。14例患者均为神经鞘膜瘤,其中10例得以经后路I期完整切除,剩余4例交头颈外科行前路II期手术。II期手术患者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之外。14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10至48个月,平均23.9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术前ASIA运动评分81.71±6.63,末次随访97.14±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以内的颈胸交界神经鞘膜瘤可行I期后入路切除,术后疗效确切,术后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Ⅰ期后路经肋横突切除入路摘除胸椎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2006.8-2011.10间收治的20例胸椎哑铃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一后路Ⅰ期手术切除肿瘤。JOA评价神经功能,X线评估内固定和融合结果,MRI检查肿瘤切除彻底性和是否复发。 结果 肿瘤均完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63min(152~420 min), 出血量480 ml (125~1770 ml )。Schwann细胞瘤9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2;其中硬膜外12例、髓外硬膜下8例。随访末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JOA恢复率72.9%;VAS评分由术前8.3±0.67改善为随访末期2.3±0.19;并发症包括胸膜破裂2例,肺不张和胸腔内脑脊液漏各1例。 结论 单一后方肋横突、椎板切除入路可以完整切除胸椎哑铃型肿瘤,适用于肿瘤与大血管、胸腔脏器粘连较轻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I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 结果 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后路经肋横突入路切除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安全性、疗效及优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行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0~69岁。16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7例行术前穿刺活检术。术中均取后路经肋横突入路显露病变节段,显微镜下切除病变侧椎板、小关节、横突及肋骨,之后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减压节段。观察手术前后感觉、运动障碍恢复情况,统计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观察术后血气胸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继发畸形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2例,黑色素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神经根性疼痛以及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ASIA 感觉评分分别为(179.75±90.45)分、(194.87±36.75)分和(209.50±19.25)分, 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25±32.75)分、(90.56±15.75)分和(94.56±13.75)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ASIA感觉和运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均无血气胸发生,未放置胸腔闭式引流,随访期间无一例肿瘤复发,无脊柱继发畸形发生。结论 采用显微镜辅助经肋横突入路手术可以一期切除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同时避免开胸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并降低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Ⅰ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_(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Ⅰ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_(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_(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结果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Ⅰ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月~2014年12月3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72个月,平均25个月。32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实施全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减压联合肿瘤切除术,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5例出现脑脊液漏,对症保守治疗后愈合。根据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0.6%。结论 MRI检查是确诊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最有价值的手段,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防止早期病例漏诊的基本措施。手术切除是处理此类肿瘤的有效手段,但是需注意术中操作技巧、避免医源性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和各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诊断和手术方法。结果咽旁间隙肿瘤中病理类型多样化,其中神经鞘膜瘤最多见,其次为混合瘤,其它类型的肿瘤较少见。手术方法有经颈侧入路25例、经口咽入路8例、颈口联合入路2例,手术均能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5年,术后复发1例(为多形性腺瘤)。结论CT、MRI和DSA等是判断咽旁间隙肿瘤位置、大小、范围的良好手段,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位置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进路,但颈侧进路,能安全彻底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高颈段神经鞘瘤是起源于脊髓C_(1-4)节段神经根鞘膜组织的良性肿瘤,临床并不少见。随着MRI检查的广泛应用,诊断水平也已得到提高。手术切除肿瘤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关手术入路的选择目前尚无定论。我院1995年10月~1999年9月共收治高颈段神经鞘瘤8例,回顾性分析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新型的经蝶颅区脑桥腹侧面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部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 mm)。同时对10例成人脱钙头部标本、100侧干燥头骨标本和临床行颅脑部MRI检查患者50例进行观察和分型统计。 结果 蝶窦形态多样,除有矩形外,还有蚕豆形、鞍形、楔形、椭圆形及“人”字形等。根据视神经管突入程度可分为无隆凸、丘状隆起、半管型凸入和全管型凸入4型。 蝶窦前后径为(10.7±5.8)mm(左),(14.0±4.9)mm(右)。MRI正中矢状面蝶窦后壁Ⅰ型(后壁为一层膜样结构或薄骨板)占64%;蝶窦后壁Ⅱ型(后壁为斜坡的一部分)占36%。 结论 设计新型手术入路采用鼻内窥镜从中鼻道进入,经自然腔道入蝶窦,垂直穿过蝶窦后壁行基底动脉止血和脑桥相关手术;同时为开展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三维CT和计算机软件分析以髋臼后壁软骨面平行角为参考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方向和长度,以指导手术和导向器研发。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髋臼后壁骨折螺钉、钢板双重固定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1~52岁,平均36.5岁,对比双侧髋臼CT图像评估手术的复位效果,计算机软件统计分析以髋臼后壁软骨面平行角为参考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方向和长度,并区分后壁螺钉置入的相对危险区和相对安全区。 结果 髋臼后壁危险区宽度对照组为(9.56±1.74)mm,手术组为(9.57±1.71) mm,安全区宽度对照组为(31.34±2.73) mm,手术组为(31.53±2.60) mm;髋臼后壁软骨面平行角对照组为(63.05±3.89)°,手术组为(62.33±3.46)°,相对螺钉长度对照组为(31.36±2.75)mm,手术组为(31.67±2.61) mm;上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所有病例手术复位效果良好,髋臼后外侧壁靠近髋臼缘侧1/4(约1 cm)范围内为螺钉置入的相对危险区,而位于内侧3/4(约3 cm)范围内为相对安全区域;髋臼后壁软骨面平行角约60°,螺钉相对长度约为3.1 cm,当长度超过3.1 cm左右,角度大于60°,且位于危险区时螺钉进入关节腔风险性增大,而螺钉以小于或等于60°角度在相对安全区内置入可避免螺钉进入关节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CT基础上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复发与瘢痕在超声和MRI的不同表现,评价超声对鉴别术后肿瘤复发与瘢痕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21年07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50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疑似复发患者,年龄8~84岁,平均年龄(36.2±19.5)岁,男性21例,女性29例。发生部位于四肢42例,骨盆环6例,脊柱2例。所有病例均行超声、CT及MRI检查,由主要从事肌骨系统的超声科、放射科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各1名,在CT基础上,超声和MRI分别进行诊断。所有病例均有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 结果 50例中病理确诊复发40例,瘢痕10例。超声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97.50%、90.00%、96.00%;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92.50%、40.00%、82.00%。超声的特异度和准确率高于MRI,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敏感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内固定物存留患者中超声的特异度(85.71%)高于MRI(4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在鉴别诊断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复发及瘢痕形成中,特别是在行内固定术后体内固定物对CT或磁共振的显像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可提高骨肿瘤复发的诊断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岩上静脉(SPV)和岩上窦(SPS)的解剖变异及其在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的处理策略和教训。 方法 回顾性分析岩斜脑膜瘤手术治疗病例19例,按照岩斜脑膜瘤的分型采用不同入路方式进行手术,观察SPV和SPS的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处理手术并发症。 结果 脑膜瘤手术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63.2%(12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36.8%(7例)。术中见SPV和SPS解剖分型Ⅰ型有63.2%(12例),Ⅱ型21.1%(4例),Ⅲ型15.8%(3例)。采用经岩前中颅窝底入路10例,10例离断SPS,2例损伤SPV;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例,3例离断SPS,1例损伤SPV;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1例损伤SPV。所有病例中,手术离断SPS 68.4%(13例),损伤SPV 21.1%(4例);其中引起严重并发症15.8%(3例)。 结论 岩斜脑膜瘤手术前通过影像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SPV和SPS的解剖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获得成人寰椎后弓部分解剖参数,为后弓内固定钉板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对60名成人(男30,女30)寰椎三维CT及40具干燥寰椎标本进行测量,测量指标有后结节中央及距中央5、10、15 mm处高度(矢状面垂直距离)及厚度(轴位垂直距离)、后弓水平面夹角、内侧面椎动脉沟半距、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比较CT测量数据与标本测量数据有无差异。 结果 CT测量:后结节中央高度为(9.48±0.95)mm,厚度为(7.80±1.60)mm,后弓夹角为(130.70±12.31)°,内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11.08±1.28)mm,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20.13±1.53)mm;标本测量:后结节中央高度为(9.97±2.18)mm,厚度为(7.44±1.32)mm,后弓夹角为(135.07±9.59)°,内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11.33±0.52)mm,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为(20.86±0.84)mm。CT测得内、外侧面椎动脉沟半距均小于标本测得数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CT资料可较好反映实体的解剖特征,解剖学测量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岩上静脉(SPV)和岩上窦(SPS)的解剖变异及其在岩斜脑膜瘤手术中的处理策略和教训。 方法 回顾性分析岩斜脑膜瘤手术治疗病例19例,按照岩斜脑膜瘤的分型采用不同入路方式进行手术,观察SPV和SPS的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处理手术并发症。 结果 脑膜瘤手术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63.2%(12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36.8%(7例)。术中见SPV和SPS解剖分型Ⅰ型有63.2%(12例),Ⅱ型21.1%(4例),Ⅲ型15.8%(3例)。采用经岩前中颅窝底入路10例,10例离断SPS,2例损伤SPV;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例,3例离断SPS,1例损伤SPV;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1例损伤SPV。所有病例中,手术离断SPS 68.4%(13例),损伤SPV 21.1%(4例);其中引起严重并发症15.8%(3例)。 结论 岩斜脑膜瘤手术前通过影像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SPV和SPS的解剖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颗粒植骨,钛网植骨和自体髂骨植骨在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20年9月接受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 +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其中32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植骨,34例颗粒植骨。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次要参考指标:矫正和丢失Cobb角,植骨融合时间。记录所有参考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8月(14 ~ 53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2.6±42.2)min,植骨融合时间(5.2±1.1)月,均优于髂骨块组(229.2 ± 61.6)min,(8.0 ± 2.9)月和钛网组(233.1±51.1)min,(8.6±5.6)月,P<0.05。术中出血量颗粒组(385.3±251.8)ml,少于钛网组(660.9 ± 486.4)mL,P<0.05;与髂骨块组(534.4 ± 395.4)ml无统计学差异,P=0.122。术后末次随访患者腰椎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丢失及矫正Cobb角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指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与髂骨块植骨和钛网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倒“L”形切口在颈胸交界处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8月—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1例颈胸交界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3~76岁。11例患者术前穿刺病理检查:神经来源6例,甲状腺组织来源3例,淋巴组织来源2例。均采用倒“L”形切口行肿瘤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乳糜漏、膈肌麻痹、喉返神经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单纯应用倒“L”形切口切除肿瘤共16例,中转全胸骨劈开1例,应用胸腔镜辅助4例。手术时间130~350 min,平均214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36 mL;患者住院时间为3.5~10.0 d,平均7.5d。术后1 例患者因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1 例患者出现乳糜胸,1例患者出现单侧膈肌麻痹。所有患者术后肩部及上胸部形态满意,无肢体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无再次手术。术后病理提示神经源性肿瘤7例,甲状腺来源肿瘤3例,畸胎瘤3例,淋巴瘤3例,支气管源性肿瘤2例,血管瘤2例,脂肪瘤1例。21例患者随访时间3.0~40.0个月,平均20.3个月。在随访期间,15例患者存活且无肿瘤复发及转移,6例患者死亡。结论 在颈胸交界处肿瘤的切除术中,倒“L”形切口能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此切口特别适用于瘤体大部分位于颈根部的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