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金匮要略》将痹证辨证分为寒湿在表、风湿在表、风湿表虚、风湿表阳虚、风湿表里阳虚、风湿历节、寒湿历节、营卫气血不足等证型。分别采用《金匮要略》方辨证治疗,疗效显,并举隅说明。  相似文献   

2.
痹证是中医最常见的病证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肉、关节、筋骨或疼痛酸楚,或麻木重着,或有灼热感,或屈伸不利,严重的患者伴有关节肿大变形。痹证属现代医学的风湿病范畴,风湿病虽然属于慢性内科疾病,但其危害性极高。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了对痹证的记载,并且当时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已形成雏形,为后世医家更深入认识此病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主要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重要中医医籍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进行了探讨分析,简要归纳出本时期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王付教授运用乌头汤加减治疗痹证心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鸟头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散寒除湿,除痹止痛的功效。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王付教授运用乌头汤加减治疗各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膝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痹证,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骨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是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但可防可控可治的一类疾病。《金匮要略》中多个章节可见关于痹证的描述,上承《黄帝内经》,下启后世,内容精深简要,辨证精确入微,立法方药严谨,至今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金匮要略》痹证理论来探讨骨关节炎的起源、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辨证分期治疗,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痹证是指由于体虚,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状的统称。仲景根据《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都做了详尽的描述,所载理法方药,如乌头桂枝汤治疗寒痹,麻杏苡甘汤治疗风湿  相似文献   

6.
《本草纲目》中治疗痹证方药剖析李雪琴(安徽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综合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本草纲目》;痹症;用药规律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  相似文献   

7.
尪痹证治     
痹证范围广矣。《素问》专立〈痹论〉篇按风、寒、湿病因分行、痛、着三痹;又按病位分心、肝、脾、肺、肾痹及脉、筋、肌、皮、骨痹。《灵枢》则列〈周痹〉一篇,论及诸痹与周痹之异同。《金匮要略》不提痹,但仲景又特别论及“历节”一证,实为痹证之属也,惟不见尪痹称谓。 以上诸痹,按其病因有外感风寒湿之外因,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内因;按其证候有仅以关节肿痛为主者,亦有肿痛重,全身虚弱羸瘦筋骨强直关节变形甚至残废者;按其转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 (简称类风关 )是以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 ,辨证大体分为寒热两类 ,而类风关热痹证临床上较为多见 ,其表现以关节灼痛、局部肿胀、皮色变红、触之觉热为主。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热痹证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理论探讨早在《内经》时代就有对热痹证的明确论述。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提出“厥阴有余病阴痹 ,不足病生热痹”[1]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中采用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 ,即…  相似文献   

9.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麻、胀痛、重着、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身体虚弱、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伏于筋骨,经脉闭阻,气血瘀滞,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一类疾病,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痹证46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吴丰  付新利 《中西医结合研究》2021,13(4):260-263,266
<正> 中医对痹证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 逆调论》篇提出了“骨痹”的病名。历代医家根据其病因、病位、病机、临床表现及病程长短对其进行分类, 多将“风湿痹病”“历节病”“痛风病”“顽痹”等以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归属于“痹证”范畴[1]。现多指因机体正气不足,致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内 生痰湿、热毒、瘀血,痹阻肢体经脉,出现以肢体关节 肌肉疼痛肿胀、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临床中多将“痹证”归属于风湿性疾病中。西医学中的风湿病是一大类以关节、骨、肌肉 为主要症状,可累及内脏器官的异质性疾病[2]。关节疼痛在风湿病中十分常见,常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伴风湿表现的代谢和内分泌疾病等。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出自《金匮要略》,是历代医家常用于治疗痹证的方剂,其在临床中使用广泛,且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认为《金匮要略》痹证的病因病机是正虚与外邪并存,外邪为风寒湿邪合入,以湿邪为主;内伤为肝肾、气血、阴阳亏虚。正虚邪侵、内外合邪是痹证的发病特点;正虚邪恋、痰瘀互结是顽痹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 痹证包括关节炎。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 本证最早见于《内经》,且将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描述,如《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出了风寒湿是本病的病因,同时依其发病的时间部位不同而把本病分为五痹,如《素  相似文献   

13.
《内经》论痹证,从宏观方面进行论述,《金匮要略》论痹证,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从微观方面进行论述,从肢体经络和脏腑角度方面阐述痹证的病证分类;从预防治则治法方面深化痹证的治疗理论;使痹证的病因病机,分型辨证,治法方药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4.
卫振华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8):710+732-710,732
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肿胀、痠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药治疗痹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痹证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药浴治疗风湿痹证疗效观察及机理初探青海省康复医院孙富崇,陈晓珍青海医学院孙斌中医痹证首先见于《素问·痹论篇》,它专门描述了痹证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等,是最早对痹证发病原因、分类的记载。它概括了现代医学所论述的各种关节疾患,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  相似文献   

16.
痹证是由于人体感受风寒湿热邪,闭阻经络、气血所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00多种疾病翻,病程缠绵,迁延难愈。《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17.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专篇论;如《素问痹论篇》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而现代医学中的风湿,风湿热、神经痛、面瘫、肌炎、痛风等均可按痹症进行辨证论治。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相似文献   

18.
痹证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而引起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肌肉萎缩等为其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我科自1982年来试用低功率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此症,  相似文献   

19.
风湿病属于中医的“痹证”范围。“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袋后,诱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小及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甚至变形为主证。本人近几年运用孙思邀的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风湿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痹证是中医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其病程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反复发作性的特点,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中医对痹证的概念很广,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相对应,属于内科慢性疾病,但其造成的影响却很严重。痹证的概念从先秦两汉时期就已提出,发展至明清时期,中医对痹证的阐述已非常完善,现通过相关文献系统分析,整理出明清时期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认识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为现代医家深入的认识此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主要对明清时期的重要书籍包括《金匮翼》《类证治裁》《临证指南医案》《医门补要》《杂病源流犀烛》《校注医醇滕义》《病因脉治》《症因脉治》等进行了讨论分析,整理出明清时期对痹证因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