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汲,字及之,东平人。为钱乙同邑后辈,少举进士不第,因急于养亲及少小多病,乃尽弃儒术,专事于医。学宗《内经》,精晓仲景方论。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其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至于贫者,或昏夜自惠薪粲,以周其乏者多矣”(《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孙序)。尤擅治小儿斑疹,为钱乙所嘉尚。著有《旅舍备要方》、《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相似文献   

2.
《温热论》斑疹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对斑疹的论述较为详尽,特别是对病因、证候、传变及治则等的论述有独到见解。叶氏治疗斑疹从原则到具体,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经验可循,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今简要归纳探讨于后,供同仁教正。 一、斑疹尽非纯热邪,叶氏经验有独见 斑疹一症,根据皮肤外露红、紫色或点或片疹斑的临床表现,医家一般认为归属“火郁内伏”、“温病发斑”。故有班疹乃血热、高热酿发之说。 《内经》云:“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斑疹的出现,虽主症形见于体表,见外知内,结合其它兼证分析,实质上是体内发生病变显露于肌表的局部症候。叶氏认为,除受温热所致外,与时邪留连、七情郁结、饮食不节、脏腑虚损等密切相关。叶氏指出:“按方书谓斑疹红届胃热,紫为热极,黑者胃烂,外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断之。”又曰:“春夏之间,湿病俱发斑疹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红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脉不洪数,此非虚斑即阴斑。或胸前微见数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阴盛格阳于上……。”亦有“阴寒内盛之斑”出现。叶氏认为皮肤罹患斑疹,不一定纯属热病。有鉴于此,叶师总结为:“皆是邪之不一。”又归纳为:“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  相似文献   

3.
<正>重型肝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病死率高,病情复杂,发展较快。该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身目黄染、胁腹胀痛、衄血或皮下斑疹、意识改变、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纳少等,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是高度黄疸和意识昏蒙,故归属祖国医学"黄疸"之"急黄""瘟黄"及"厥证"之"肝厥"等范畴。对于黄疸病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诸病源候论·急黄侯》指出:"脾胃有热,谷气  相似文献   

4.
<正> 阴斑,系肌肤表面出现的一种浅红色或淡紫色斑块.由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等原因所致.与阳斑同属斑之两大类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癍者有触目之色,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肢."阴斑"之名,首见于元·朱震享《丹溪心法·斑疹篇》:"阴证发斑,……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而发为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温热论》曰:“……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若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近世所论多谓斑疹显现为邪气外达之候,笔者认为,叶氏所谓“外露”,不是说“邪气外达”。“外露”与“外达”的含义不同。温热病既见斑疹,是内热炽盛,深入血分  相似文献   

6.
正善原是宗教、哲学、伦理学等范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国语·晋语》称:"善,德之建也。"是"恶"的反义词。今天看来接近"价值观"的含义,如"慈善"事业。与人为善是国人的传统美德,引申了讲:"为人处世需胸襟宽容,豁达大度;心理失衡宜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  相似文献   

7.
从《冉雪峰医著全集》中辑录斑疹逆证医案1则,分析冉雪峰对斑疹逆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特色;冉雪峰善于斡旋一身气机,由上下、内外,从而"环周"祛除热毒而救治斑疹逆证。  相似文献   

8.
<正>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先秦以前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经》中的隐喻观启蒙于古代"取象比类"思维,其隐喻之"本体""喻体""喻底"相较其他文献又具有强烈的中医语言特色,造成《内经》翻译工作的复杂化,给外国学者对《内经》理解与学习增加了难度。笔者通过分析隐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比较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译本,总结出类比推理、本体补偿,精确描述、喻体直译,重视文化、喻底意译3条翻译策略,以期为指导中医经典文献的英译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斑疹伤寒,并不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太阳伤寒病;也不是发斑疹而合并伤寒者,乃是瘟疫并发斑疹的一种传染病;因此病有流行的可能性,故称为瘟疫发斑疹,即如余师愚所谓疫疹是也。根据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论治疫:“疹出于胃,古人言热未入胃而下之,热乘虚入胃,故发斑;热已入胃,不即下之,热不得泄,亦发斑。此指寒邪化热,误下,失下而言。若疫疹未经表、下,有效不一日而即发者,故余谓热疫有斑疹,伤寒无斑疹也。热疫之发斑疹,发之愈迟,其毒愈重”。  相似文献   

11.
小议三焦     
《黄帝内经》中三焦的基本概念有二:一为人体部位划分概念,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二指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生理功能。笔者认为人体部位划分概念之三焦,指《黄帝内经》论述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论形式,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充分体现;六腑生理功能之三焦,指三焦连属小肠为十二指肠,揭示三焦的生理内涵及脏腑间相互关系,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疗1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一病因不明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粘膜及其他组织的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而凝血时间则正常.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瘀点和瘀斑,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很难找到恰合的资料.虽亦有斑与疹的证治记述,但一般系指急性热病时所出现的斑疹.如《外科正宗》载有葡萄疫之名,其主证为皮下隐血如葡萄,亦有鼻衂;但其病有流行性,似与本病未合.尤在泾《出血论》中有"瘾疹皮肤则为冷痹"一语,然亦引而不发,未得  相似文献   

13.
带下病指女性白带的量、色、质、味异常,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带下及带下病详细的论述。秦汉时期有不同称谓,隋代《诸病源候论》基本固定病名。广义 "带下" 即妇女疾病总称;狭义 "带下"指女性阴中流出的液体,亦称白带,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狭义 "带下" 之名,始见《神农本草经》。《内经》中详细记载 "带下" 的来源、作用:为女性体内之精华物质,与入骨孔补益脑髓的物质同源。白带量过多则为病,即《内经》中之"淫"病,为阴阳不和,肾虚无摄;怵惕思虑,神伤恐惧;脾邪传肾,少腹疝瘕;暴食不洁,升降失常。淫之重症有四逆、五逆之说,均指病势深重,积重难返。白淫,男女皆可有,男子随溲而下,溺中若有精之状,即后世所言"白浊";女子则下于阴中,即后世所言之"带下"。《灵枢·五色》"有润如膏状",未述及 "带下" 之颜色及性状。《神农本草经》中论述了赤、白之分。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涉及白带颜色、质地及气味。《诸病源候论》根据白带颜色分成"五色带"。傅山归纳总结"五色带",并给出相应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温毒”一词属温病学的基本概念,《温病学大辞典》把温毒归为中医病名,定义为“温病之一,因外感温热时毒而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多见高热、头痛、头面肿痛、咽喉肿痛、斑疹等,并呈急性流行性”。笔者认为,温毒既是病名概念,也是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温毒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牡丹皮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牡丹"。未说明入药部位。据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载:"牡丹……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应是其全根入药。而牡丹皮之名则见于金·张元素《珍珠囊》,至唐·苏敬《新修本草》载:"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并在注解中云:"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用之去心。"后世即以"牡丹皮"之名用于临床至今。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6月。以下简称《基础》),对阴阳和脏腑之气的概念解释的似有不够确当之处,因这一教材为全国中医院校所使用,影响广泛。为使初学者能对阴阳和脏腑之气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有必要对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认真分析。一、阴阳代表什么? 《基础》第一章第一节开始就说:  相似文献   

17.
从人体临床生理病理的实际出发,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心"相关的条文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心"在仲景书中的含义不等于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心",而是指代胸骨剑突下端空软处的解剖部位。基于对"心"的再认识,提出在原文中"心烦"非指烦躁不安,而是指胃中搅扰欲吐;"心(中)悸"并非指心中悸动不安,而是指胃脘部跳动而引起空虚烦乱之感。厘清这些基本概念,为理解与之相关条文的病机、方剂的功效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为温病学斑疹点睛之笔。此语滥觞于华佗"胃烂发斑",且较之章虚谷"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更具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斑疹"和而不同",陆子贤由"胃烂发斑"提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贡献在于:立足于叶天士温病斑疹诊治模式,统合张仲景、叶天士寒温学术体系,把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脏腑辨证体系统一起来。陆氏寒温统一学术较之现代新安名医程门雪"伤寒本寒而标热,温病本热而标寒""温病在伤寒基础上发展了清气热、凉营清热、清心开窍等法"的认识且各有时代特色,斑疹诊治应统合寒温学术及中西医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6,(8):1082-1083
目的:探讨《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因、证治及针刺治疗,指导现代中医心病临床。方法:通过对《内经》、《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心痛》、《三因极-病证方论》、《类经·针刺类》、《难经》有关心痛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病气逆乘"导致心痛有四:经气逆乱、经脉经气厥逆、五脏之经气厥逆、真心痛。临床上要重视"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机及针刺治疗,进一步验证《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温病过程中容易出现斑疹,自清代以来大多数医家在治疗时多忌用柴胡。柴胡之禁对后世影响甚深,限制了柴胡在斑疹等疾病中的应用。文章通过对柴胡之禁的理论来源及柴胡性味研究,打破医者在治疗斑疹时的禁忌,以提高斑疹治疗的灵活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