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抗凝剂及透析膜对维持性血透患者止凝血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剂及透析膜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止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10例MHD患者通过自身对照,先后给予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以及醋酸膜(CA)、聚砜膜(PS)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分为UFH-CA组、UFH-PS组、LMWH-CA组、LMWH-PS组等四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GMP-140及APTT、血清BUN水平。结果透析前各组血浆D-二聚体、GMP-140水平及APTT间差异均不显著。透析后,各组血浆D-二聚体及GMP-140显著升高(P<0.05),其中GMP-140升高幅度UFH-CA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APTT明显延长(P<0.05)。透析器复用三次后,KT/V均明显下降(P<0.01),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PS膜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弱于CA膜;与UFH相比,LMWH抗凝对纤溶系统、血小板及APT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改善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和减少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对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病情稳定血液透析半年以上的尿毒症患者31例,分成UFH组(15例)和LMWH组(16例)两组,第1年2组均按个体化使用肝素抗凝;第2年前组继续使用肝素抗凝,而后组改用LMWH,于血透前动脉端1次注入LMWH.2组分别于实验前、实验第1年和实验第2年结束时检测血浆胆固醇(CH)、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LP(a)及载脂蛋白(ApoA1、ApoB)水平.结果 UFH组患者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血浆CH、TG、LDL、ApoB水平明显升高,HDL、ApoA1明显降低,而LMWH组患者前1年使用UFH,血脂变化与同期UFH组相似,改用LMWH 1年后CH、TG、LDL和Apo-B水平明显降低,HDL、ApoA1水平升高.结论长期使用肝素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低分子肝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脂血症和改善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辅助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选的105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LMWH组)和普通肝素组(UF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抗炎、解痉、氧疗、防治并发症、抗凝等综合性治疗,LMWH组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次5000IU,每日2次,疗程7 d,UFH组皮下注射普通肝素,每次6250IU,每日2次,疗程7 d,治疗后比较两组氧合指标、APACHEⅡ评分、临床疗效、凝血指标及出血等发生率。结果 LMWH组治疗7 d后Pa O2、Sp O2数值明显高于UFH组,而Pa CO2、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UF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总体有效率(50/54,92.6%)高于LMWH组(44/51,86.3%)(χ2=1.116 P=0.291);LMWH组治疗7 d内改有创通气比例(16/54,29.6%)低于UFH组(18/51,35.3%)(χ2=0.384 P=0.535);LMWH组出血发生率(6/54,11.1%)低于UFH组(13/51,25.5%)(χ2=3.659 P=0.056)。两组治疗7 d APTT、PT、PLT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XB2明显下降,6-keto-PGF1α明显上升,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治疗后CD62p水平明显低于UFH组(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在改善肺部氧合与降低APACHEⅡ评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抗凝效果与出血发生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剂及透析膜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止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10例MHD患者自身对照,先后给予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以及醋酸膜(CA)聚砜膜(PS)进行140及APTT、血清BUN水平。结果:透析前各组血浆D-二聚体、GMP-140水平及APTT间差异均不显著。透析后,各组血浆D-二聚体及GMP-140显著升高(P<0.05),其中GMP-140升高度UFH-CA组显著于其他三组(P<0.05),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APTT明显延长(P<0.05)。透析器复用三次后,KT/V均明显下降(P<0.01),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PS膜血小板的活化作用弱于CA膜/与UFH相比,LMWH抗凝对纤溶系统、血小板及APT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改善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和减少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微炎症状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MHD患者100例(MHD组)和健康对照者6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测定两组CIMT,根据CIMT将无斑块形成的70例MHD患者随机分为A组:CIMT≤0.60 mm;B组:0.79 mm>CIMT>0.61 mm;C组:CIMT≥0.80 mm。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清CysC水平;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SAA)水平。结果 MHD组血清CysC、hs-CRP、SAA水平及C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MHD患者A组血清CysC、hs-CRP、SAA水平较B组及C组明显下降(P均<0.05),B组上述因子水平较C组明显降低(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提示,MHD组血清CysC水平与血清hs-CRP、SAA水平及CIMT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1、0.477、0.849,P均<0.05),CIMT与血清hs-CRP及SAA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0.519,P均<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IMT与血清CysC、hs-CRP呈正相关(β分别为0.637、0.279,P均<0.05)。结论 MH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高发生率可能与血清CysC升高及微炎症状态有关。血清CysC可能是MHD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7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单核巨噬细胞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滨海县人民医院就诊的AS患者96例为AS组和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IL-37和Lp-PLA2水平。2组均随机选择7例,分离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将对照组来源细胞分为空白1组(A组)、氧化型LDL(ox-LDL)组(B组)及IL-37+ox-LDL组(C组),将AS组来源细胞分为空白2组(D组)、AS+ox-LDL组(E组)及AS+IL-37+ox-LDL组(F组),检测各组单核细胞凋亡率和单核细胞中Lp-PLA2 mRNA水平。结果对照组与AS组性别、年龄及H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AS组体质量指数、单核细胞、TC、TG、LDL-C及血清Lp-PLA2和Lp-PLA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AS组血清IL-37和IL-3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1±0.92)ng/L vs(5.04±1.03)ng/L,4.25±2.11 vs 5.28±1.88,P0.01]。IL-37+ox-LDL刺激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48 h后,B组较A组,E组较D组单核细胞凋亡率及Lp-PLA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C组较B组,F组较E组单核细胞凋亡率及Lp-PLA2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37对ox-LDL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Lp-PLA2表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对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血脂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6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LMWH)组、普通肝素(UFH)组.采用LMWH及UFH在血液透析中常规抗凝应用,记录透析初始(维持性血液透析4个月以上)以及12、24、36个月时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LP(a)]的变化,对照组(10例)为老年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结果 两组透析初始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紊乱.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其TC、TG、LDL-C有所降低,HDL-C上升,随时间延长Lp(a)有下降趋势(均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长期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抗凝,可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脂血症、改善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易损斑块检出率及血清ox-LDL、Lp-PLA2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易损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Crouse积分、易损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ox-LDL、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ox-LDL、Lp-PLA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降压效果并稳定斑块,降低血清ox-LDL、Lp-PLA2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普通肝素(UFH)、达肝素及依诺肝素对血小板激活的差别.方法:5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UFH组、达肝素组和依诺肝素组.术前测体重,动脉穿刺成功后,按50 U/kg经动脉鞘管内注射UFH(UFH组)、达肝素(达肝素组)或依诺肝素(依诺肝素组).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0 min、20 min取血,测定血小板活化标记物GPⅡb/Ⅲa、sCD40L、P-选择素(CD62P)及血友病因子(vWF).结果:UFH组给药后10 minGPⅡb/Ⅲa、血浆sCD40L及CD62P水平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给药后20 min GPⅡb/Ⅲa、sCD40L水平仍高于给药前(P<0.05),但CD62P水平与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肝素组和依诺肝素组给药后10 min、20 minGPⅡb/Ⅲa均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但血浆sCD40L及CD62P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肝素组给药后20 min、依诺肝素组给药后10 min血浆vWF较给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鞘内注射UFH、达肝素及依诺肝素均可激活血小板;与UFH相比,达肝素和依诺肝素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较小;而达肝素和依诺肝素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90例女性体检人群,根据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96例和非高血压组194例,收集2组一般资料;将高血压组进一步根据年龄分成老年组47例(≥60岁)和非老年组49例(60岁),比较2组临床特征;分析ox-LDL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TC、LDL-C、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及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组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ox-LDL、Lp-PLA2、TC、LDL-C及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P0.01),舒张压明显低于非老年组[(80.72±9.32)mm Hg(1mm Hg=0.133kPa)vs (86.69±10.27)mm Hg,P=0.004]。ox-LDL水平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肌酐、TC、LDL-C、TG、Lp-PLA2及吸烟呈正相关(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TC、Lp-PLA2、LDL-C、舒张压是女性高血压患者ox-LDL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ox-LDL水平显著升高,TC、Lp-PLA2、LDL-C、舒张压是高血压患者ox-LDL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清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anti-ox-LDL-Ab)、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组、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HP)组、联机血液透析滤过(OLHDF)3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血清anti-ox-LDL-Ab、CRP水平。结果 MHD患者血清anti-ox-LDL-Ab、CRP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半年后HD+HP组、OL-HDF组血清anti-ox-LDL-Ab、血清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且低于治疗半年后LFHD组(均P<0.05)。LFHD组治疗半年后血anti-ox-LDL-Ab、血CR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存在高水平的anti-ox-LDL-Ab,低通量血液透析对anti-ox-LDL-Ab水平无影响,HD+HP及OL-HDF明显降低血anti-ox-LDL-Ab水平,从而减少LDL-IC形成,对防止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02例MHD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HD),B组采用HD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C组采用HD联合血液灌流(HP),各组基础治疗不变,透析1 a。透析前后,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并进行改良定量主观营养(MQSGA)评分,检测Cr、ALB、Hb,评价营养状态;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评价微炎症状态。结果 B、C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比较,TSF、MAMC、ALB、Hb均显著增加(P均<0.05),MQSGA评分及血清CRP、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HDF、HP联合HD与单纯HD比较,可显著改善MHD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弱其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CAS)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经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脑梗死,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临床表现确诊为MCAS的患者106例(狭窄组);另选取90例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获取患者斑块大小、斑块负荷参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中ox-LDL、Lp-PLA2水平。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预后情况(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分为预后不良组85例和预后良好组21例。Pearson法分析斑块大小、斑块负荷及血清中ox-LDL、Lp-PLA2水平与mR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ox-LDL、Lp-PLA2水平对MCAS患者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狭窄组斑块大小、斑块负荷、血清ox-LDL和Lp-PLA2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斑块大小、斑块负荷、血清ox-LDL和Lp-PLA2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斑块大小、斑块负荷、血清ox-LDL和Lp-PLA2水平与mRS评分均呈正相关(r=0.695、0.664、0.667、0.679,P0.05),且均有较高诊断效能,联合检测预测MCAS患者预后的诊断效能更高。结论斑块大小、斑块负荷、血清ox-LDL和Lp-PLA2水平对MCAS患者预后均有较高诊断效能,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更高,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ox-LDL、Lp-PLA2水平对临床诊断MCAS患者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为病例组,随机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组23例,常规血液透析组23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体重指数(BMI)、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结果治疗前,高量血透组、常规血透组患者的hs-CRP、IL-6、TNF-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量血透组患者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血透组较治疗前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高量血透组、常规血透组患者的BMI、TP、AL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量血透组患者的BMI、TP、ALB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常规血透组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明显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NAC)200 mg,每日3次,疗程共6个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C-IMT。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血清Hcy、hs-CRP、LDL-C水平及C-IMT厚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降低(P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cy、LDL-C及Hcy是C-IM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AC能够降低MHD患者C-IMT水平,减轻患者的微炎症反应,对动脉硬化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往常用普通肝素(UFH)抗血栓形成,而对低分子肝素(LMWH)的作用了解甚少。该文通过对加拿大ESSENCE试验中监测ST段改变这一亚组研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LMWH(依诺肝素Enoxaparin)在减少缺血性发作上是否较肝素更有效。 方法 患者随机双盲分别接受UFH或Enoxaparin治疗48h以上,平均时间3.4天。共220例于治疗初期监测48h,174例于撤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脂蛋白颗粒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未经降脂药物治疗的受试人群36例(AS患者18例,健康受试者18例),分为匹伐他汀组和对照组。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仪分别对LDL和HDL颗粒进行分类。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脂蛋白颗粒和ox-LDL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匹伐他汀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载脂蛋白B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大颗粒、中等颗粒和小颗粒LDL-C的浓度及中等颗粒和小颗粒LDL的百分比也显著降低(P<0.05)。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显著增加(P<0.05),ox-LDL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匹伐他汀治疗8周可显著改善AS患者的血脂谱,并降低LDL-C和ox-LDL浓度,减少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对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LMWH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7 d,同时给予LMWH 0.3~0.6 ml皮下注射,1次/d,连续使用7 d。B组则在相同的时间给予同等量的0.9%Na Cl作为对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抽取两组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一氧化氮(NO)浓度水平。结果治疗后A组各凝血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B组FIB、DD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A组APTT、FIB、DD凝血指标均较B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A组ICAM-1和NO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B组VCAM-1和ICAM-1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A组VCAM-1、ICAM-1和NO均较B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LMWH能够明显改善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稳定血管内皮细胞,减轻严重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对AECOPD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抗感染、平喘、祛痰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MWH,疗程10 d。观察两组在mMRC评分,NLR、PLR,IL-6、TNF-α、ET-1及NO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MRC评分的改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外周血NLR、PLR、TNF-α和IL-6等炎症指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升高,NO水平降低,且经LMWH干预后,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LMWH可改善AECOPD患者生活质量,可能与影响NLR、PLR、TNF-α、IL-6、ET-1、NO等炎症相关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20.
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PI)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PI组(40例)加用葛根素(PI)500mg,静滴,1/d,疗程14d,LMWH组(41例)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4100IU皮下注射,1次/12h,共用7d,PI LMWH组(41例),同时加用PI.LMWH,疗程同上.14d后分别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率、心电图和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结果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电图疗效,心肌耗氧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