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正>抑郁症是以情绪持久低落、思维迟缓、动作减少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情感精神性疾病,属中医"郁证"范畴。栀子为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1])。鱼浚镛~([2])、赵艳青等~([3])、李洁等~([4])和司富春等~([5])分别统计了《中华医典》以及经几十年临床治疗抑郁症的复方,发现栀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中医复方中的常用药物,因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法丰富多彩,腹诊是其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独特诊法。清·余根初推腹诊为“诊法第四要诀”,认为“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即腹诊)”。腹诊之术,虽源远流长,但国内继承缺失,不如日本的发展,且广为应用,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结果”了,吾辈甚感遗憾,愿有更多的中医同行有所警醒,发奋图强,发展此术。腹证乃腹诊而获得的病人胸腹部在病理变化时所反应的一定状态,是可察可诊的他觉征象和自我感觉的病状概括,具有客观性、可靠性、特定性的特点。《伤寒论》所涉及的腹证表现广泛,内容翔实,据有人…  相似文献   

3.
中医把胸腹部的触诊称为“腹诊”。早在《素向·平人气象论》中就指出察“虚里”动势可知疾病深浅,《灵枢·水胀篇》也通过触诊腹部来判别“肠覃”与“石(?)”。在《伤寒论》《金匮》两书中,张仲景也广泛应用腹诊法。唐宋以后,由于封建礼教影响,袒胸裸腹地检查病人已不可能,故医家只重切脉,而对腹诊则一  相似文献   

4.
正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正气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的证候总称~([1])。虚,指无形正气的不足,包括气血阴阳,津液的不足;损,指有形物质的损耗~([2])。《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阳气受到扰动,不能安于其位,精血渐耗,发展为虚劳。汪泳涛~([3])认为,阴精亏虚是仲景论虚劳的主要病机特点。1虚劳病因——虚邪贼风《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虚",指邪气肉眼  相似文献   

5.
中医经典记载了腹诊,并指出“按之痛”为其阳性指征。刘保和根据《难经》理论,确定了与其相应的腹诊部位及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6.
正0引言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趋势加快,位于恶性肿瘤之首。该病与中医的"肺积"、"息贲"、"略血""痰饮"等疾病相关。其病机是本虚标实,气虚、阴虚~([1-2])是病理基础,以痰浊、瘀血、毒聚~([3])等邪实为标。正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因痰可随气流至全身,致病广泛且缠绵难愈,故治痰~([4])要贯穿于整个病程。以下将从气滞血瘀、痰浊蕴肺、阴虚毒热、气阴两虚分型论治肺癌。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中的“腹诊法”为切诊的一种,但也有部分包括在望诊、问诊、闻诊之内,在临床中多应用于慢性疾患及部分急性病症的诊断。一、腹诊法的来源和诊断上的价值1.古代医家对中医腹诊的认识:“腹诊法”首创于《内经》,继见于《伤寒论》。如对时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知脏腑如何,则莫  相似文献   

8.
本文节选自日本著名汉方学家藤平健近作《中医方证纂要》一书。全书约20万余字,以便览形式着重论述77种病症的证治,既是作者多年的经验结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中医诊断治疗学的近况。——译者腹诊在中医的诊断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虽然在中国未能就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但在我国从江户时代起,就已经对腹诊进行了极为精细的研究。腹诊时,病人取仰卧位,医生站立或侧身坐在病人的右面或左面,以手轻轻触按。这样既便于观察患者之表情,也易于对胸腹部进行压诊或触诊。  相似文献   

9.
正下肢静脉曲张是慢性静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由于静脉自身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进而出现下肢浅静脉扩张,形似蜈蚣状蜿蜒屈曲,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酸胀疼痛感,明显影响患者的下肢活动~([1])。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增殖和血管重塑密切相关~([2])。该病可以通过静脉消融术或微创手术等进行有效治疗,但其术后恢复较慢且易复发~([3])。该病属于中医"筋瘤""股肿""恶脉""臁疮""青筋腿""青蛇毒"等范畴,病机离不开"血瘀"二字~([4])。桂枝茯苓丸首现于《金匮要略》,是活血化瘀的经典方剂,临床应用效果显著~([5])。  相似文献   

10.
中医看病,是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的,通称为“四诊”。前人有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神、圣、工、巧是指功夫熟练程度而言。 脉诊属于“四诊”中切诊范围。故又称为切脉。切是循按的意思。除按脉以外,还包括循胸腹、四肢等发病部位的触诊检查。 切脉诊病是中西医临床不可忽略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腹诊的源流中医的腹诊自古以来一直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如《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相似文献   

12.
<正>大黄蛰虫丸出自《金匮·血痹虚劳》,"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具有祛瘀生新之功效"~([1])。已有研究报道其具有抗中毒性肝纤维化的作用~([2])。大黄蛰虫超微粉剂是大黄蛰虫丸原方组份用纳米技术粉碎后按原方剂量配制成的新剂型,本研究用原方剂量的3/4观察其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甚至消失的一种病症,属中医"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1-2])。现代医学对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是复发率较高,安全性偏低~([3])。中医药治疗CAG具有独到的优势~([4])。林吉品主任中医师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脾胃病临床研究40余年,  相似文献   

14.
正据2018年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数据库(GLOBOCAN)统计,肺癌在全球癌症新发及死亡病例排名中高居首位~([1])。目前肺癌根治性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但肺癌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2]),且手术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古籍并无"肺癌"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古籍记载,此当属中医"息积""肺积"范畴。《素问·奇病论》提出:"病胁下满,气逆……病名曰息积。"《难经》中首次描述:"肺之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文中所描述症状与肺癌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5.
<正>林之翰,字宪百,号慎庵,别号苕东逸老,清代康雍间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长于中医诊断,著有《四诊抉微》、《嗽证知原》和《温疫萃言》三部医书~([1])。年少嗜读,博览群书,崇尚岐黄之术,周游四方,虚心请教,学识日渐渊博。"迨业成行世,远近敦请者,户外之履恒满",因此累积丰富经验,并且心存高尚医德,济世之志。然而明清以前,医家往往多重望色与  相似文献   

16.
正"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者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方向研究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质和基础,对其认识不断加深。肺与肠在多方面联系密切,比如肺肠组织来源相同~([1])、肺肠黏膜免疫互相联系~([2])、肺肠菌群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和同步~([3])、肺肠同病趋势~([4])。这些研究表明,肺与肠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故本文就"肺与大肠相表里"机制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更好的运用该理论以指导肺肠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王邦才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36年,熟读经典,博采众长,善治内科疑难杂病。常用《诸氏遗书》"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教人。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受益颇多。1升降散析义与加减应用升降散原方出自杨粟山的《伤寒瘟疫条辨》,谓升降散"一升一降,内外通知……名升降,亦双解之义"~([1])。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  相似文献   

18.
腹诊法是埋藏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本文主要论述中医腹诊的基本理论与临床意义,包括有文献理论研究及临床实验观察。基本理论探讨,重点阐述了胸腹与脏腑,经络,以及与脏腑募穴、虚里,神阙等重要腧穴之关系,从而论证了胸腹为阴阳气血之发源,胸腹反映的病理征象为揣测脏腑病因病机的重要依据。在临床意义方面,又从腹诊之辨病与辩证、腹诊征候的证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以临床实验观察探讨了巨阙、膻中穴压痛与心病、腹征与高脂血症,以及二者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总之,发掘整理中医传统的腹诊法,使其为中医临床服务,是本文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中医心理学~([1])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新生学科,其理论基础源于《皇帝内经》~([2]),临床应用于内科,外科,精神科,妇科,儿科各科,且获益良多。本文综述中医心理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为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更加优化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冠心病归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痰瘀互结被认为贯穿冠心病病理始终,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物质基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1-3]),正如清代曹仁伯《继志堂医案》所云:"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病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隔间。"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诸多学者发现冠心病患者以痰瘀互结型多见,该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以中重度为主,且较其他证型病变更为广泛~([4-5])。《丹溪心法》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窠囊作为痰瘀互结的病理实体,为有形实邪,与动脉粥样斑块极为相似~([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