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分析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重症医学科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MRSA肺部感染患者85例,随机分为利奈唑胺组(43例)和万古霉素组(42)例,分别给予利奈唑胺(0.6g/次,2次/d)和万古霉素(1.0g/次,2次/d)治疗,疗程均为10-14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MRSA肺部感染的治愈率分别为27.91%和26.19%,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和71.4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9.07%和64.29%;不良反应分别为6.98%和7.14%。两组患者的MRSA肺部感染治愈率、总有效率、肺部感染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ICU MRSA肺部感染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利奈唑胺的细菌清除率略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ICU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11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72例肺部MRSA感染的患者,分别给予利奈唑胺(0.6 g/次,每日2次)和万古霉素(1.0 g/次,每日2次)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MRSA的治愈率分别为25.7%和18.9%,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5.7%和51.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1.4%和48.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和5.4%,两组间MRSA治愈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肺部MRSA感染,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敏感率均很高,总体疗效相似,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好,利奈唑胺痰菌清除率略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肺炎在医院重症感染性肺炎中占首位〔1〕。传统应用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肺炎的疗效确切,但药物不良反应(ADR)时有发生,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利奈唑胺是第1个上市的恶唑烷酮类合成抗生素,可用于治疗MRSA引起的感染。目前,国外对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MRSA感染疗效比较已有文献报道〔2〕,本文拟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重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重症MRSA肺炎患者50例,分为利奈唑胺治疗组和万古霉素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5.0%、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0.8%、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奈唑胺组治疗老年重症MRSA肺炎临床疗效优于万古霉素组,对老年重症MRSA肺炎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应用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序贯治疗的耐受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9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152例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每组76例。治疗Ⅰ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和利奈唑胺片序贯治疗;治疗Ⅱ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万古霉素治疗。观察两组病人临床疗效、生命体征、血生化指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Ⅰ组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治疗Ⅱ组(P0.05);治疗后治疗Ⅰ组血清清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Ⅱ组(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Ⅱ组(P0.05);治疗Ⅱ组血尿素氮(BUN)水平显著升高,且高于治疗Ⅰ组(P0.05);治疗2 h后两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治疗Ⅱ组(P0.05)。结论利奈唑胺序贯疗法治疗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疗效较好,且无肾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可用于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呼吸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方法选择2010-11~2011-10门诊及住院患者呼吸道标本培养的26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析。结果 MRSA分离率为57.79%(152/263),药敏显示MRSA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及利福平保持一定敏感性,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在80%以上。结论呼吸道MRSA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首选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临床转归有无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MRSA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根据检测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5例和对照组51例。评估两组给予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抗炎治疗后的临床转归。结果糖尿病组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治疗,临床治疗与痰液细菌学检测有效率高于万古霉素(P=0.045与P=0.029)。第30天的全因死亡率,糖尿病组患者高于对照组(16.9%与9.8%,P=0.040)。结论糖尿病可使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30天内的全因死亡率增加,给予利奈唑胺治疗的临床转归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2009年5月至12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16例患者(其中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7例),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发热及其他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影像学改变、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病原学改变,并根据上述结果决定利奈唑胺疗程。结果 16例中13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2例血红蛋白降低,3例血小板降低,2例合并肾功能异常及9例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后肝肾功结果未见升高。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MRSA肺炎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对于可能存在MRSA感染风险的高危患者可经验性应用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对比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致呼吸机相肺炎(VAP)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我科收治的MRSA所致VAP 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3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给予利奈唑胺0.6 g ivgtt bid,7 d;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1g ivgtt bid,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血清学指标有无差别。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血小板、CRP及PC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试验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MRSA致呼吸机相肺炎用的临床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血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14例MRSA菌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万古霉素治疗(A组,n=8)和利奈唑胺治疗(B组,n=6).观察2种药物治疗后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第28天病死率、细菌清除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退热时间及细菌清除时间较B组缩短(P<0.05),入住ICU时间延长(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结果均较治疗前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较治疗前下降(P<0.05),第14天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MRSA疗效相当,且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注射液对老年重症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13例重症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3例患者均检出革兰阳性菌株,使用或换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清除13株(86.7%)。13例均在治疗后3~5d取得明显效果,有效率100%。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有轻度呕吐,1例皮肤红疹,1例轻度腹泻。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老年重症感染性疾病,有些病例是在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换用利奈唑胺,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液科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6例患者检出革兰阳性菌株14株(77.8%),其中葡萄球菌属4株(12.1%),VRE3株(9.1%),屎肠球菌2株(6.1%),粪肠球菌3株(9.1%),鸟肠球菌2株(6.1%)。33例患者中,初始使用利奈唑胺4例(12.1%),换用利奈唑胺治疗29例(87.9%)。细菌清除率达86.7%。33例患者均在治疗后3~5d感染症状缓解,临床有效率75.8%。6例(18.2%)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1例轻度呕吐,1例恶心,1例面部水肿,1例视物模糊,2例患者轻度腹泻。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血液科患者院内感染,部分病例为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时换用利奈唑胺,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利奈唑胺对于血液疾病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疑诊G+球菌感染血液病患者,以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从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方面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6%。单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31%;混合感染初始即联合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59%;混合感染初始联合其他抗G+菌药物后换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88.89%。3组病例体温控制中位时间分别为3.313、.76及6.58 d。恶性血液病不缓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合并G-菌感染是影响利奈唑胺疗效的3个重要因素。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发生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未予停用利奈唑胺,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迅速恢复,其余患者均予以停药后3 d至2周后患者。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G+菌感染具有明显疗效。轻症感染或病原学检查提示明确G+菌感染病例,针对性单药利奈唑胺即可取得明显疗效。重症混合感染首选联合利奈唑胺者疗效优于利奈唑胺作为二线药物者。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避免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和及时有效病原体检查有助于利奈唑胺发挥抗G+菌感染的疗效。利奈唑胺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2009年中国大陆地区G+菌检出率为29%,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52.7%。MRSA感染患者往往病情较重,等待病原学诊断则易延误治疗时机。2008年6月~2010年11月,我们应用利奈唑胺治疗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并发MRSA肺炎患者3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化疗后患者合并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老年白血病(≥60岁)确诊G+球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抗感染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64.29%)(P<0.05);治疗组的平均用药时间〔(8.19±2.08)d〕短于对照组〔(11.85±2.75)d〕(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患者合并G+菌感染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重症感染者予利奈唑胺静注,10 mg/kg,每8 h1次,疗程8~18 d。观察致病菌清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致病菌清除率为100%;痊愈8例、显效3例、进步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重症感染疗效较好,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正利奈唑胺属于新型噁唑烷酮类抗生素,由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00年4月批准上市并用于临床[1]。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耐药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如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MDRSP)、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多重耐药结核菌等[1]。大多数情况下,利奈唑胺有良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较少。FDA批准的用药时限为28d[2],但由于少数患者病情危  相似文献   

18.
利奈唑胺能否有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一直是临床医生疑惑的问题,本文报道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致颅内感染病例,经万古霉素治疗无效,改用利奈唑胺治疗后病情好转,说明利奈唑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致颅内感染效果显著,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对确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脓毒症患者目标性治疗情况。方法收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09年1—3月送检血液标本及2010年1—3月送检的多种标本(血液、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筛选送检的阳性标本中2次或2次以上培养出同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症患者72例,记录用药情况,病情转归。结果 2010年1—3月共收集各种微生物标本3153份,检出阳性标本1108份,分离出细菌和真菌1557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6株(6.8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1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7.55%;2009年及2010年血液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8.33%和10.71%。MR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性相当,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4.92%。对确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进行目标性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脓毒症患者重要致病菌之一,耐药率较高,2010年同期检出率高于2009年,利奈唑胺是治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CoNS),是临床上最常见、最重要的革兰阳性球菌之一.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是针对耐甲氧西林的SA(M RSA)、耐甲氧西林的CoNS(MRCoNS)感染的一线抗菌药物,但随着MRSA MIC值的漂移、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的SA(hVISA,指万古霉素MIC值为1~2 mg/L,但其中不到10-6的菌株为能在万古霉素浓度>2 mg/L的培养基中生长的MRSA菌株,与万古霉素治疗反应差、MRSA感染患者预后不佳密切相关)、万古霉素中介的SA乃至万古霉素耐药的SA的出现,美国感染病学会推荐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及替加环素等用于这类感染的抗菌治疗[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