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HICH后行小骨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80例,按患者出血发生至手术治疗间隔时间分为超早期手术组30例、早期手术组30例、晚期手术组20例。分别采用ADL和GOS对患者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进行评估,并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早期组患者植物生存(GOS 2分)与死亡(GOS 1分)发生率均低于早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P<0.05)。三组恢复至Ⅰ级、Ⅱ级、Ⅴ级及死亡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超早期手术组恢复至Ⅰ级、Ⅱ级者多于早期组和晚期组(P<0.05),Ⅴ级或死亡者少于早期组和晚期组(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超早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早期组和晚期组(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HICH最佳手术时机宜选择在发病后6 h以内,手术时机选择与术后ADL和GOS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35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6例,微创血肿引流术137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疗效并与入院时GCS评分,出血量,手术时机的关系。结果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血肿量较小者预后较好,患者在6h内及6~24h内手术较24h后手术预后好。三组术式患者近期疗效指标(术后2周GOS评分)和远期疗效(术后3月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CS评分可用于判断HICH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超早期或早期手术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不同的血肿量决定了患者的不同预后,不同的手术方法对预后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去大骨瓣开颅手术(大骨瓣组)和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微创组)两种手术方式在超早期治疗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74例高血压脑出血6h以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大骨瓣组和微创组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评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 住院日数、术后并发症等微创组明显少于大骨瓣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手术后效果均明显优于手术前,手术后微创组亦明显优于大骨瓣组。术后1个月及1年后ADL随访结果表明微创组优于大骨瓣组。结论 大骨瓣组较微创组存活率有所提高,但并发症多,致残率增加;而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少,但早期死亡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襄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HICH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颅组和钻孔组,各75例。开颅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钻孔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颅内压、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结果钻孔组患者颅内压高于开颅组,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术后72 h达高峰,此后逐渐降低(P0.05);钻孔组患者CSS评分低于开颅组,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钻孔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开颅组(P0.05);钻孔组患者术后GOS分级优于开颅组(u=2.412,P=0.015);钻孔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开颅组,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结论钻孔引流联合尿激酶溶解术对HICH患者颅内控制效果不及开颅手术,但是近期和远期康复效果较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基底节区HICH患者7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9)、研究组(n=40)。对照组予以小骨窗开颅术,研究组予以立体定向手术。统计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预后(GOS)。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33.33%),P0.05;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患者疗效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128例,其中65例行小骨窗开颅手术(小骨窗组),63例行常规骨瓣血肿清除术(骨瓣组),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指标、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GCS评分及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小于骨瓣组(P<0.05),小骨窗组术后再出血率高于骨瓣组,术后并发症低于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GCS评分在9~12分的患者术后1个月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瓣组病死率15.9%,病死率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ADL分级发现,骨瓣组患者总有效率42.9%,小骨窗组患者总有效率6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好、死亡率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不同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2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改变、出血时间、出血部位、血肿量等,分别采用微创血肿碎吸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对不同术式下的治疗效果及其适应证进行探讨,并观察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行微创碎吸手术81例,术后ADL评级结果良好58例,差21例,死亡2例(2.5%);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34例,术后ADL评级结果良好79例,差42例,死亡13例(9.7%);行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63例,术后ADL评级结果良好23例,差28例,死亡12例(19.0%)。再进一步观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134例,手术距发病(出血)时间6 h的51例中,术后6个月ADL评级结果良好37例,差11例,死亡3例;6~24 h的37例中,良好19例,差14例,死亡4例;24 h的46例中,良好23例,差17例,死亡6例。结论术前根据多参数评估高血压脑出血,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早期与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80例,依据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和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48 h),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术后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高于超早期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术后3个月NIHSS评分、CSS评分均高于超早期组,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超早期组(P0.05)。早期组患者术后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低于超早期组(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与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各具优势,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9.
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潼 《山东医药》2008,48(48):73-74
将107例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对照组采用早期骨瓣开颅手术,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再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3个月后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均〈0.05),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及再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认为超早期行小骨窗开颅术能提高HICH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组50例,小骨窗组62例。分别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并对2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神经内镜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小骨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vs 83.9%,P0.05)。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小骨窗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和神经内镜组术后3个月ADL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ND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术后3个月ADL评分明显高于小骨窗组,NDS评分明显低于小骨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神经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vs 20.0%,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明显优于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规范化外科治疗。方法 制定HICH人选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小骨窗组)和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组(颅骨钻孔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GCS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HICH发病后早期(8~24小时)尤其是12小时内手术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GCS6~8分者小骨窗组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比颅骨钻孔组低,而GCS9~15分者以颅骨钻孔组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较低。结论 HICH发病后,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稍稳定,血压控制在180/105mmHg内,12~24小时内手术效果好;GCS6~8分者首选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GCS9~15分者首选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2.
分级不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untHessⅢ级和Ⅲ级以上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技巧,以提高分级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6例分级不良的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SAH后72h内)27例,间期手术组(SAH后72h至14d)12例和延期手术组(SAH14d后)51例。疗效以随访1年以上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定。结果HuntHessⅢ级90例,手术治疗79例,随访62例。早期手术、间期手术和延期手术组的预后不良比分别为5/17、3/9和11.11%(4/36),P<0.001。未手术11例,均在22d内死亡。Ⅳ级16例,手术治疗8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到4例,早期手术的2例中GOS4分1例,GOS1分1例;延期手术者2例,均GOS4分。Ⅴ级10例,早期手术3例,其中GOS3分1例、2分1例、1分1例;未手术7例,均为GOS1分。结论对于HuntHessⅢ级患者,延期手术的结果优于早期手术和间期手术,其中间期手术最差。对于Ⅳ级患者,积极的手术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手术虽可挽救部分Ⅴ级患者的生命,但预后均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脑水肿程度分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ADL分级、脑水肿程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6.3%,观察组患者为2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与大骨瓣开颅术相比,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更好,有助于减轻患者脑水肿程度,改善患者ADL,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时机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治疗的90例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和超早期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值、Barthel指数、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标准(CSS)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结果 (1)2组患者术后6月CSS分、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Barthel指数较术前上升;术后6月末,超早期组CSS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重型、中型、轻型与早期组差异显著(P0.01)。(2)超早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染、再出血、再住院比例均显著低于早期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超早期行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损伤程度大大降低,且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应在超早期行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脑水肿程度分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ADL分级、脑水肿程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6.3%,观察组患者为2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与大骨瓣开颅术相比,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更好,有助于减轻患者脑水肿程度,改善患者ADL,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额部锥孔引流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04~2016-04该院收治的HICH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实施经额部锥孔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小骨窗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失情况、预后情况、肢体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术相比,对HICH患者实施经额部锥孔引流术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降低术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预后评价系统客观评价不同术式以及时间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8例。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分为开颅组和微创组,每组44例,微创组采用CT定位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开颅组采用传统经颞开颅手术治疗。而根据手术时间不同,又分为开颅超早期组、开颅早期组、微创超早期组和微创早期组4个亚组。观察4组术后6个月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以及ADL和GOS预后指标。结果开颅组能够更有效地清除脑出血血肿,与微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开颅手术的术后病人住院时间也相应地延长,与微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微创术后病人日常行为能力以及伤残率明显低于开颅组。手术的早期和超早期时间窗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及时给予CT定位微创手术快速清除血肿,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6年8月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1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8例;并根据手术时机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早期组(≤8 h)46例、中期组(8~24 h)63例及晚期组(24 h)27例。对照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患者术后14 d、2个月ADL。结果术后14 d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AD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2个月早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中期组、晚期组(P0.017),而中期组与晚期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地改善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ADL,且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ADL分级的改善效果优于中、晚期微创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9.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德胜  莫祖娥  张力 《山东医药》2008,48(12):99-100
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立体定向组(22例)和小骨窗组(24例),分别采用立体定向术和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以拔管时间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立体定向术组患者术后存活率高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拔管时间短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组(P<0.05);而ADL评分明显改善(P<0.05).认为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清除血肿较彻底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早期高分级破裂颅内动脉瘤(RIA)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预后。方法 老年高分级RIA患者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于发病后48~96 h行血管栓塞术;观察组于发病后48 h内行血管栓塞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 d和术后14 d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变化,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7 d和14 d GC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评分4~5分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内皮素(ET)-1、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分级RIA患者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显著,昏迷状态及预后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