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考证了角法概念的提出, 为《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五十二病方》;论述了《五十二病方·牡痔》中关于“以小角角之, 如熟二斗米顷, 而张角”的内涵, 认为:“小角”是角法的工具;“角之”是触抵牡痔, 表示小角的操作方式与操作部位;“如熟二斗米顷”包含角法的吸拔方法与操作时间:用煮热角法吸拔, 吸拔约半个时辰(60 min);“张角”表示取罐时要用一定的力, 因角内有负压。指出:《五十二病方》“以小角角之, 如熟二斗米顷, 而张角”,其内涵上包含使用工具、操作部位、吸拔方法、吸拔时间, 符合罐疗法的4个要素。《五十二病方》的角法是现代罐疗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2.
刺血疗法首载于《内经》,是针灸疗法中的操作手法之一。《内经》中不少篇幅都记载了刺血疗法,可见古人极为重视此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素问·针解》篇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灵枢·官针》篇中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血方法。《素问·调经论》中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临床上凡是经络中气血壅滞不通,瘀血形成,或久病入络,或热毒蕴结,或气血逆乱所致昏厥,皆可用此法治之。刺血疗法具有开窍醒神、泄热解毒、通经活络等功效,临床  相似文献   

3.
火罐疗法,古称角法。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早有记载,汉后历代中医文献中不乏论述。 火罐疗法,以其独有的无创伤、无痛苦、无副作用、适应症广泛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中医阴阳、气血、经络、脏腑整体平衡学说的指导下,在中医综合性整体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火罐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最早见于晋代《肘后方》中,以牛角制罐,作外科吸脓血之用,故又称“角法”和“吸筒疗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推罐疗法,治病范围更加广泛。笔者临床辨证中运用推罐疗法在腰背部施术,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现总结如下。治疗方法取穴背部督脉穴(自大椎至腰阳关穴),膀胱经背俞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腰背施术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史称“蛮”、“土人”等,世世代代聚居在湘、鄂、渝、黔毗邻的武陵山区的大片土地上,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土家族的历史记载于汉史籍中。作为土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家族医药,也斑见于历代中医药典籍。笔者依据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收载的历代土家族医药内容,归纳出土家族医药治法8种,包括外用和内服两大方面,是研究土家族医药的宝贵资料,现分述于下。1外用疗法1.1药物洗浴疗法:在宋代,土家族先民已经掌握了运用天然药物煎汤洗浴,以治疗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载:“都管草…  相似文献   

6.
拔罐疗法 ,古称“角法” ,有关的文字记载首见于战国时期的医籍《五十二病方》中。刺络 ,又称“放血疗法”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内经》中 ,《灵枢·官针篇》云“刺络者 ,刺小络之血脉也” ,可见刺络拔罐疗法历史之悠久。笔者几年来应用此法治疗了 46例哮喘病人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供同道参考指正。1 一般资料本组 46例病人中 ,男 2 8例 ,女 18例 ;年龄最小者 11岁 ,最大者 6 5岁 ;病程最长者 42a,最短者 2个月。2 治疗方法2 1 取 穴 第一胸椎至第七胸椎脊柱两旁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大椎、定喘、肺俞、膈俞、丰隆。2 2 治 法…  相似文献   

7.
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是针灸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先的文献可见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但由于对经络的研究毫无线索,加之古代相传的补泻手法的描述在某些方面很不一致。如,补泻的进针快慢问题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记载与《素问·针解》中的说法不一。有关补、泻的“方”与“圆”的问题在《灵枢·官能》中的记载也是与《素间·八正神明论》的记载不一致。进一步比较《灵枢·小针解》、《素问·离合真邪》等篇章,可见它们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描述的补泻手法是较一致的,归纳如下:1、补法——医者端正安静,取穴正确,左手按于  相似文献   

8.
曲泽穴刺络疗法是流传于甘肃民间的治疗急症方法。刺络疗法,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所记载:“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至明代张介宾在《类经·经络之辨刺诊之法》的注文中,亦详细描述了  相似文献   

9.
“医疗体育”就是以各种特定的医疗体操(包括呼吸操),气功、按摩和器械体操(功能锻炼)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从而达到保健、防病治病和康复的目的我国古医书虽无“医疗体育”的术语记载。但考证古医书《黄帝内经·素问》、《道枢·太清养生篇》、《道枢·契真篇》、《诸病源候论·白发候》中的“养生方导引法”、《素问·上古天真论》、《夷门广牍·导引诀》和马王堆的《导引图》……等,都有导引的记载。古代导引之意,就是“宣导气血、伸展肢体、引治疾病”或是“导引令和、引导令柔”。从“导引”内容和方法来看,包括有肢体体操、呼吸操(吐纳),气功(养生法)、按摩(明代后称推  相似文献   

10.
略论《内经》刺血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是针刺方法之一。在《内经》中刺血疗法散在四十多篇文章中,对刺血原则、依据,应用方式以及作用均作了广泛的论述。本文根据《内经》有关记载予以整理,探索其规律,使之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一、刺血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特点,刺血疗法也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四诊,辨明证候属性,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腧穴或部位进行治疗。 (一)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张景岳解释说:“决为泄去其血也。”《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  相似文献   

11.
刺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首载于《内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菀陈则除之”就是指刺血疗法的治疗原则。《素问·针解》中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灵枢·官针》中还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血之法;《素问·调经论》中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可见古人对刺血疗法极为重视,其应用范围广泛,是针灸临床中常用操作方法之一。1 痤疮齐某,女,25岁,学生。于2001年5月10日就诊。主诉:患面部痤疮1年余。每于月经来潮、…  相似文献   

12.
一、藥筒針疗法的來源: 藥筒針疗法是針灸疗法中的一种治法,据历代医学文献记载,晋代葛洪肘后方有“角法”,用牛角制吸筒治病,唐代王焘外台秘要用竹管治疗殗殜(痨瘵),宋代苏沈良方载火筒法治久嗽,济急仙方以竹筒吸毒,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有煑拔筒方和清代吳謙医宗金鑑有藥筒拔法,都是用于治疗外症痈疽吸脓,清代赵学敏本草綱目拾遺有火罐气,即现代的拔罐疗法,民間称呼为“拔火罐”。  相似文献   

13.
“治神”一词出自《黄帝内经》 ,首见于《素问·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之句。有关治神的记载 ,在古今医著中多有阐述 ,诸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徵四失论》、《素问·针解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终始》、《灵枢·本神》、《灵枢·小针解》等篇 ,以及《类经》、《标幽赋》、《金针梅花诗钞》 ,等文献均明确指出治神的意义及针刺操作的相关性 ,强调针刺操作必先治神 ,其临床意义非常重要。1 何谓治神  治神 ,古代医家又称本神、调神、定神、守神。  神 ,中医学认为 ,心藏神 ,心主神明 ,脑为元神…  相似文献   

14.
<正> 咳喘病从肝论治,肇始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载:“有所坠恐,喘出于肝”,《素问·咳论》中则有“肝咳”的明确记载。自《内经》以下,历代医家多有发挥·明·龚廷贤说;“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万病回春》),持论虽有失偏颇,但足以说明肺病治肝的重要性。至清·叶天士更集前贤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 :“消渴”、“消瘅”、“消中”、“膈消” ,并有“苦渴数饮”“热中善饥”“善食而瘦”“饮一溲二”等症状描述。前人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汉·张仲景宗《内经》之旨 ,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相似文献   

16.
对胰腺在祖国医学中属脏还是属腑,它的形态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原则及用药等问题,根据本人的认识及临床体会作一初步探讨。一、祖国医学中的“胰”关于“胰”字的记载,日本文献把“脾”写作“膵”,就是现代医学的胰腺。我国“胰”的古字,《类篇》写作“(?)”,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膵”、“(?)”、“胰”常通用,不过在《内经》、《难经》无此类字眼。最早记“胰”字的医书是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在《肘后方》中提到猪胰治病有五处;唐·《千金方》、《外台秘要》,明·《本草纲目》均有用猪胰、羊胰等动物胰腺治病的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急症研究动向中医治疗急症,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素问·九卷》四篇中“热论”、“评热病论”和“逆调论”就有热病,特别是急性热病的记载。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及元·王海藏《阴证论》、清·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温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等等,都是以治急性痛为主的。这些古典医籍总结了极为丰富的急症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从小学徒,学习中药炮制加工,得益于家中前辈教诲。在饮片切制技术经验上,有一己之得,一技之长。现总结如下。 饮片切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以前《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细切”,“削’等饮片切制用语。汉·张仲景《伤寒论》写道:“附子劈八片。”唐·孙思邈《千金方》有“麦门冬、生姜入汤皆切的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饮片更详尽了,如附子煨熟切片,半夏、天麻等药都注明切片用。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柴胡条记载“切为饮片”。可见饮片的切制,医家非常重视。药材切制的目的与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①便于调配时分取剂量。②切成片易浸出药材所含有效成分。③便于进一步对药材加工炮炙或制剂。④便于包装管理及运输。因此,中药切  相似文献   

19.
火罐疗法是外治法之一。始载于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中。据文献记载还可分为竹管、针上罐、放血后拔罐、水罐、药罐、真空罐等,其中火罐疗法应用最为广泛。对风湿、肩周围软组织炎等某些疼症及外感病初起,均有很好疗效。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对大面积肌肉酸痛、腰背部风湿的病人,治疗时须在背后拔很多火罐,操作繁琐。我们  相似文献   

20.
浅谈经方方元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方”一词首见于西汉·刘向父子编撰的《七略·方技略》,后被东汉·班固收载于《汉书·艺文志》一书中,原指利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方剂,现在则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这种概念的演化也侧面反映出《伤寒》、《金匮》方历经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地位日益稳固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