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区2010-201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感染情况,了解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布病重点职业人群的血清标本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阳性或可疑标本进一步利用试管凝集试验判定。对高危职业人群布病感染情况及人间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4年顺义区共报告病例35例,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5.002,P<0.05);农民发病病例占51.43%,71.43%的患者发病前有牛、羊接触史。累计检测高危人群1 025人,阳性20人,阳性率为1.95%,重点职业人群布病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6.960,P<0.05),其中直接接触牛、羊的职业人群布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7%和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1,P<0.05);农村地区、城区及城乡结合部职业人群阳性率分别为3.21%和0.48%,两地区布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7,P<0.05)。结论顺义区人间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直接接触牛的人群为高危职业人群,应加强对顺义区重点职业人群布病的监测和健康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四川省阿坝州布鲁杆菌病(布病)疫情动态,为牧区科学防治布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9年阿坝州人间布病固定监测点设在若尔盖,临时监测点设在理县和茂县,动物间布病监测2011-2012年在红原、阿坝、壤塘、松潘、马尔康、若尔盖和金川7县,2013-2016年在全州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方法检测相关动物及与动物接触的人群。对检测样本用虎红平板试(PAT)验进行初筛,试管凝集试验确认诊断。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判定为阳性。结果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人间监测: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固定监测点若尔盖县血清监测2 247份,发现阳性血清17份,阳性率为0.76%(17/2 247),患者年龄集中在20~70岁之间,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牧民、肉加工等职业为高危职业,牧区、半牧区均有发病。流动监测点未检出阳性血清。动物间监测:13县羊布病血清阳性率为2.02%(259/12 851),牛布病血清阳性率为1.72%(1 804/105 176),羊检出率高于牛(χ~2=6.00,P0.05)。结论阿坝州人间布病呈散发,人间、动物间布病疫情形势严峻,今后应继续加强人间和动物间布病监测,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天津市宝坻区布鲁氏菌病(布病)高危人群在2013年的血清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方法从2013年宝坻区常住人口中,选择从事牛羊家畜饲养、屠宰以及有关家畜产品销售的高危人群202例为研究对象。抽取受检者的血清,采用琥红平板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方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3年宝坻区高危人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7.92%,50岁以上高危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32%,各个年龄组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P〉0.05)。男性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45%,女性为2.94%,两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9,P〉0.05)。牛道口镇高危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9.05%;其次是高家庄镇,为2.90%;史各庄镇为12.50%,新开口镇为10.71%,口东镇、大口屯镇各为6.25%。结论应加强宝坻区人间布病高危人群感染状况监测,加大对人间布病高危人群的布病知识宣传,降低布病在人间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伊川县2013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发病、重点人群监测、羊只监测情况,对今后的布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建议。方法对2013年有关布病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 2013年伊川县布病是近年来发病最多的一年,仍以散发为主,无季节性,以4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对重点人群1 369人进行血清学监测,阳性率2.34%。对布病患者、检测阳性人员、其他养羊户饲养的羊1 132进行检测,检出阳性羊104只,阳性检出率9.20%,3种不同类型的羊只检测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伊川县的布病疫情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联防联控,加强畜间传染源的控制,降低人间布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贵州省威宁县一起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中的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调查、菌株分离鉴定及遗传特征分析,为布病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对疫情中的高危人群进行抗体检测,采用虎红平板试验检测该起疫情中羊群血液布鲁氏菌抗体情况,分离抗体阳性患者病原菌进行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布鲁氏菌属特异性PCR(BCSP31-PCR)、种/型特异性PCR(AMOS-PCR)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43名高危人群中布鲁氏菌抗体阳性6名,抽取该疫情羊群血液302份经虎红平板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64份,阳性率为21.19%。1名抗体阳性者分离出布鲁氏菌可疑菌,鉴定为羊种生物3型布鲁氏菌,MLVA-16结果显示与布鲁氏菌羊种生物3型聚类最近,MLST分析显示分离菌株为ST8型。结论分离自该起疫情的菌株遗传特征和鉴定结果符合羊种生物3型布鲁氏菌,MLST结果为ST8型。尽管抗体阳性并分离出布鲁氏菌,但是无相关症状,均为布鲁氏菌隐性感染者。疑似因贩运羊只引入疫畜而导致布病疫情,应引起医生、卫生及动物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4年信阳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状况,早发现感染者,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职业暴露人群进行布病血清学调查。结果信阳市高危人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21%,年龄分布主要是以青壮年为主,在职业分布上主要是以牛羊养殖员和疫控人员为主。结论牛羊职业暴露人群是布鲁氏菌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进行定期监测,降低人间布病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自贡市一起布鲁菌病(布病)聚集性疫情相关高危人群感染及疾病认知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对疫情中高危人群进行抗体检测,分离抗体阳性患者菌进行生化鉴定,并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了解疫情中羊群血液布鲁菌抗体情况;并通过现场问卷形式对25名职业人员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从业人员布病相关认知、行为等信息。结果本次疫情采集33名职业暴露人群(非养殖人员38.10%(8/25),养殖人员61.90%(17/25))血样进行布病抗体检测,发现病例1名,感染者2名,抽取37份羊群血液,阳性9份,阳性率为24.32%;对危险行为分析:布鲁菌病感染者有外地引种、饲喂过程不穿戴工作服及口罩行为。其中外地引种行为感染率较非暴露组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表1)。结论自贡市畜牧从业人员对布病了解程度低,防护差,相关部门应在健康教育、监测等环节加强防控,阻止疫情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海勃湾区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诊断标准依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 2007).结果 2010-2014年共检测重点人群1 698人,阳性14人,阳性率0.82%.结论 海勃湾区布鲁氏菌病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疫情监测和传染源的管理控制,对重点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控制人间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9.
唐山市布病高危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唐山市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有牛羊接触史人群及感染者密切接触人员的血清进行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结果:2003~2007年唐山市高危人群布病抗体平均阳性检出率为6.85%,2006年抗体阳性检出率16.67%为五年间最高.第3季度呈现明显的感染高峰,占总感染人数的54.84%.职业分布以农庄牛羊散养人员为主,占总感染人数的80.65%.结论:唐山市部分县区人间布病感染主要来自农庄散养人员及其它与牛、羊有明显接触史的人群,直接接触病畜和病畜流产物是人间布病主要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庆市綦江区2015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形势,为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重庆市綦江区布病畜间和人间疫情资料。人群和动物血样均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检测。结果重庆市綦江区2015年共抽检山羊16 527只,阳性726只,阳性率为4.39%;共监测重点人群410例,发现血清学阳性者36例,感染率8.78%,患病率2.20%;不同职业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78,P0.01);山羊布病阳性率与人布病感染率间有线性相关关系(r=0.797,P0.01)。结论山羊是该区布病疫情的主要传染源。多部门联动,查清畜间和人间疫情;处置病畜,严格疫点消毒和管理,强化疫情报告和管理,及时规范治疗患者,是该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